分享

黄梅戏楹联丛话(四)

 江山携手 2015-10-30

  本文着重介绍来自黄梅戏观众的戏台联,除署名者外,均据黄际飞供联修改。

  民国年间,黄梅县农村流传一幅文字通俗、含意深远的采茶戏联:

  出喜出悲,不能出台;
  观忠观孝,可以观民。

  舞台上有喜剧悲剧,喜怒哀乐的人物,都可以在台上出现,但民间一派饥寒,不能从舞台上出去拯救灾荒;而看了有关忠臣孝子戏的演出,可以鉴古观今,社会上的忠与奸、孝与恶的人和事都出现在人们的心头。

  民国年间,黄梅某村正月演唱采茶戏,远近四乡群众都来观看,大家都感到采茶戏好,一位乡间读书人,高兴地为戏台撰了戏联:

  近者悦,远者观,人意如同春意好;
  年易过,月易往,乡情好似剧情浓。

  农历“大暑”前后,黄梅戏农村有“尝新”习俗。即割少数早稻,舂米,作粑煮饭,佐以新上市的蔬菜,买鱼砍肉,举行家宴,邀朋请友,同庆“尝新节”。条件好的地方或丰收之年,还有请班唱采茶戏的习俗,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尝新”四圩北门楼唱采茶戏,年青读书人黄敬孚为其撰联:

  漫说年岁虽丰,谷贱民心艰似火;
  细言乡音可爱,童音叟喜月如银。

  这幅戏联写出了农民群众的真实情感和黄梅县当地习俗。早稻虽然丰局,但谷贱伤农,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极其艰苦,心中象火烧一样。但生活在戏曲之乡的白门楼村,男女老少都喜观采茶戏,共说乡音可爱,在他们夜间看戏,更觉戏好,月色象银子一样洁白。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黄梅县圩牙地区白门楼村“尝新节”唱采茶戏,黄敬孚为戏台撰联(黄际飞供稿):

  论时间,该乘月夜挥镰割谷;
  讲快活,才披星斗邀戏采茶。

  上联说“尝新节”前后,正是抢割早稻,抢插晚稻的最好时机。论季节,这个时期,应该乘着月夜凉爽,抢割早稻。可是下联则将群众爱好采茶戏的心情写到纸上:为此才邀班唱采茶戏。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黄梅县四圩某村邀请采茶戏班到村上唱戏。黄敬孚根据戏班报酬和演出正本、小出、折子戏情况为其撰联云:

  乡里经济维艰,为唱茶歌鱼曲,愿捐银元二块,大米一斗;
  班子功夫可爱,要乐竹舍茅房,喜看正戏三台,小出四帷。

  这幅戏联,写出了采茶戏的特点和源流,民间虽然贫困,但为了演唱采茶戏,群众自愿捐钱凑米,唱它几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黄梅农村一派欢腾,到处演唱采茶戏,有处戏台联是:

  烽烟将息,政府从宽,心里无忧愁,可以重观几日;
  年岁既丰,乡民又暇,节中好机会,应该再唱一台。

  这幅戏联,写出了历史背景是在烽烟将息的时日。“节中”可能是中秋季节,老百姓心里高兴,可以多唱几天。

  建国前有一年七、八月间,广济县郑公塔下街头居民与上街头赌气:看谁采茶戏唱得好。为首者到黄梅县请名角余海先、乐柯记、桂三元、项雅颂等到那里唱戏,对艺人招待颇厚,家家户户用米粉蒸肉,糯米酿酒,请亲戚朋友来看戏。在戏台四周广搭荫棚,卖云雾茶,以招引观众,并请人写了一幅戏联:

  原花酒,米粉肉,吃饱好来唱戏;
  云雾茶,布荫棚,唱够定去赏光。

  建国前,黄梅县孔垄地区水灾,但采茶戏演唱活动极为广泛。当地读书人周淑六为此撰联:

  是耶非耶,其信然耶,思想莫糊涂,消遣即可休深究;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色相难了解,观评有趣便怡神。

  上联“其信然耶”,句出韩愈《祭十二郎文》,下联一、二句引李华《吊古战场文》中两句。大意是:对采茶戏舞台上的是与非,不可相信,也不可不信;不管事出何朝,不要去追根问底,对于其中的色相,既难了解,也就不必去问,能消遣就可以了,观赏、评论有趣便可怡神悦目。

  黄梅县孔垄区孔东乡周淑六先生为采茶戏撰联:

  用表演以施行教育,戏味浓时知戏味;
  从悦乐可得到策厉,人情险处是人情。

  此联着重强调戏曲的教育作用,在于通过演员的表演施行的。看戏虽说是娱乐,但娱乐中却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原作上联下句是“看戏须知戏中意”,与下联下句“人情险处是人情”不相对。试改为“戏味浓时知戏味”,似比原作为佳。

  晚清至民国年间,黄梅戏农村流传一副元宵节唱采茶戏(即黄梅戏)戏联。与唱戏的同时,鱼龙杂绮,灯火辉煌。所邀请的是黄梅花鼓戏(黄梅戏的又一名称)唱腔之一的〔花腔〕也入了联文,他们唱戏的目的是庆贺佳节,预祝丰收,希望以耕读为本的岁月,平安地延续。年年元宵佳节,都要庆祝一番。联曰:

  花夜踏花村,打花鼓,唱花腔,花灯朗照,世界花花成画苑;
  岁底迎岁首,玩岁华,占岁稔,岁月舒长,笙歌岁岁闹阳春。

十一

  黄梅采茶戏没有管弦乐器,靠锣鼓伴奏,人声帮腔。该剧种多数是草台班,服装行头简陋。有人据此为戏台撰联:

  远听锣鼓喧华,呀呀唱戏;
  近看行头简陋,噫噫采茶。

十二

  黄梅县多云山下郑友村,在1945年秋,为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邀请戏班到村上唱采茶戏。请本村前清老秀才郑禺门撰戏台联,此联至今还在农村流传。联曰:

  浔水江中看落日;
  多云山下听采茶。

  上联含意是:侵占黄梅的日寇投降后,奉命到九江集结返日。当年横行一世的日军,一个个狼狈不堪地从黄梅县小池口渡浔水到九江,犹如落日一般。下联是:今天多云山下听唱的采茶戏,即当年流行在多云等山区的采茶歌。

十三

  黄梅采茶戏,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者贬之为“花鼓淫戏”而遭禁演,封建文人也视他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可是广大人民群众却非常喜欢这个乡土艺术。某村邀班唱戏,有位富有正义感的教书先生为这次演出撰了一联:

  曲奏巴人传古调;
  歌传下里唱今风。

十四

  1943年,黄梅县四圩白门楼村,“尝新节”演唱采茶戏,黄敬孚为戏台撰联:

  割谷下田,应买新镰磨旧齿;
  采茶作戏,好将旧恨注新愁。

  这幅联写出了此次唱戏的时间,是在“大暑”节前后,湖区早稻将熟。在这抢割季节,农民们应买新镰,煅好旧镰,准备割谷。既然邀请了采茶班子唱戏,也好将古人的仇恨,注进今人的忧愁。

十五

  抗日战争期间,黄梅县依江沿湖地区,全被日寇占领,兼之水灾频繁,人民多流离失所,到外地逃荒避难。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民心不悦,但当早稻丰收之后,农民们还是要唱采茶戏以自乐。有幅戏台联,反映了这个事实:

  前年避难,去岁逃荒,值此世道险危,哪得忘忧行乐事;
  早稻既割,迟禾将熟,幸运庄稼半稔,何妨邀唱采茶歌。

十六

  黄梅县是戏曲之乡,黄梅戏、文曲戏的发源地,民间说唱和舞蹈也很丰富。特别是春节、端午、中秋等岁时节日,到处一片欢腾。解放前日,有一副采茶戏台联,反映了这个情况。联曰:

  采茶作戏,西处唱来东处和;
  花鼓传情,南边板响北边锣。

十七

  某村有一次从重阳日开始唱戏,戏曲名班彼请此按,一直唱到第二年端午,才在这个地方停锣息鼓。有人据此给端午戏台上撰了一副戏联:

  戏演黄梅,过了重阳观菊会;
  艺传花鼓,迎来端午唱龙舟。

十八

  某联村有一次请“成堂班子”唱戏,有位塾师应请给戏台书联:

  心随春意暖,搭小台,演花鼓戏,正当日暖风和,春色满园关不住;
  岁与艺坛新,庆大节,唱采茶歌,恰好年丰人寿,艺海无边亦可游。

  “春色满园关不住”,典出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幅戏联写出了此次演出的剧种、戏台、季节及观众喜悦的心情。


 作者:莫诚斋 原载:《黄梅戏艺术》1990.1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