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什么”和“怎么教”

 江山携手 2015-10-30

 最近观课议课时总议到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把握的问题,发生争议更多的是教什么与怎么教?

  “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有效整合,是一门科学;“怎么教”则是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门艺术。两者是肉体魂的关系,缺一不可。

   现在有不少老师是根据课本亦步亦趋的教课本。但不知道课本是怎么编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什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的编写体例是什么,在整个学段本门学科到底要教哪些知识,学生学习多少知识才能达到能力提升的要求。这些问题不清楚,教学就是一笔糊涂账,方法再好也效率不高,这与目前说的课堂高效要求相差甚远。

   同样的教学内容写在老师们教案本上的教学目标是一模一样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对目标的把握却各有侧重,这反映出的是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所存在的差异,解读教材的水平的差异也折射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如何把教材读深、读透、读到位、读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是备课的着力点。所谓“预设”,首先就是对教学目标的预设,而教学目标中首要的内容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即“教什么”的问题,如果教师对“教什么”还是雾里看花、“不清不楚”就有可能造成课堂的低效与无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研究工作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神秘莫测的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他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与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他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一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很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即令人苦恼的意外情况。” 

   因此,教师课前的“煮钻”“讨”教材,甚为关健,要真正静下心来,走进教材,认真研讨,理性感知教材,画出“知识树”、“能力树”、“价值树”,厘清教材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价值观,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达到科学认知教材,艺术的传授知识,真正享受创造性劳动的果实,切莫一提到研究教材就说那是专家的事而却步。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师通过“煮教材”,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三树”"绿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研讨教材,是每个教师必备基本功,是一永恒主题。

    现选摘几个课例来说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例一: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这里列表的方法仅仅是解决问题中整理信息的一种策略,其实本节课还有一个重点中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从问题想起(分析法)和学会从条件想起(综合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而这两种方法是教材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通过教材系统地学习和感悟。“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方法,具有普适性,它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部分教材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既要关注整理信息“列表”的策略,也要关注思路分析的方法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眼中只有列表,而忽视了后者。

例二: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策略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种策略的意识。在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能剥离“为什么要列举”和“怎样列举”。而仅仅剩下烧中段的列举方法。在听课中发现老师只把目标停留在用各种方法进行一一列举。如算式、画图、列表、文字。“王大叔用18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学中上让学生思考:要确定围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只要确定长方形的什么?(长和宽)题目中对长和宽的要求是什么?你能从18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看到哪些信息?让学生明确“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9米”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怎样列表的依据。于是题目变成了这样的数学题: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而且和是9米的长方形有多少个?因此这一要求就不仅仅是教师“友情提示”,而应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强调。

例三:六年级“比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确比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第一要和旧知识两数之间的“相差关系”进行比较,完善学生对于两数关系的认知结构。第二举些两数之间不存在相除关系的数量(如只存在相乘关系),在对反面例子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比的认识,明确只有当两个相关联的量具有相除关系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两个量的比,从比的实际意义来关注可比性,以利于学生形成比的正确的概念。“当比的概念由两个量抽象为两个数时,学生往往着眼于数而忽略量的属性,产生两个数就可以形成一个比的认识偏差和思维定势,漠视两个量的相除关系这一本质属性以及两个量的可比性(两上量的相关联性)”(引自《小学数学教师》第78期第82页)

五年级找规律。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有时会淡化“找”规律,而把教学目标偏重于“用规律”。在教学中,要重视规律的应用,更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发现、生成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因为规律的发现比较简单,有时教师让学生说完就了事了,其实可以在学生有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按这样的规律再插5面彩旗,你会怎样插?”“猜一猜:第5组第3个是什么颜色的灯笼?第10组最后一个呢?”也为后面用除法计算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提供方法。

常态课要做到“五个清清楚楚”,即“教什么,要清清楚楚;在什么起点教,要清清楚楚;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怎么教,要清清楚楚;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准确定位,深度解读,寻常陌上绽新葩。如果方向错误,你行走的姿势再美,有可能会离目标越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