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脾胃病辨证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胃病证候有虚实寒热之别。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老年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的胃阴虚证;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食滞胃脘证、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 血瘀胃脘证。
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
(1) 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
1.
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
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2)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
(1) 腹脹隱痛,肚子脹。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不欲食而納少 (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 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
臟器下垂是清陽不升的表現,慢性出血是脾統血失職的表現。
《難經?十六難》“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 一方面有濕,一方面氣虛。
四肢不收(沒有勁,乏力)。
便溏腹瀉雖未提到,應該是脾病典型的症狀之一。李東桓:「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溏瀉。」
病理:(1) 氣虛為本(虛證),濕困為標(實證)。脾為生氣之源,脾虛生濕。
病因:可以因飲食,勞倦,思慮傷脾,病後失調。
《難經?49難》:“... 飲食勞倦則傷脾 ... ”
王旭高:“思慮傷脾之營,勞碌傷脾之氣。”
吃得少,但又要幹體力勞動。(已經少見了)
證候:(1) 虛證: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
(2) 實證: 飲食不節, 外感濕邪。
《素問,至真論》濕屬於脾,脾喜燥惡濕。
濕困為標,可以濕偏熱(熱濕),濕偏寒(寒濕)
一、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亦称脾失健运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 腹胀纳少,甚则食后胀甚,大便溏薄,或肢体倦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之運化機能減退,失職,所出現的虛弱證候。
表現(六個字):食少、腹脹、便溏。
《素問?臟企法時論》“脾病者,虛則腹痛腸鳴,飧瀉食不化。”現代稱為吸收不良綜合證。營養物質不足,蛋白減少,症狀就是“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 貧血等。
應該還有氣虛的表現。
氣虛八字: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掌握以上16字,脾氣虛證候大致不遠了。
還可出現水濕證候,因脾還有運化水的功能。(或見症:胖、腫、白帶增多),胖人多痰濕。
導致原因:飲食、勞倦、思慮(傷脾)。
長期嘔吐,腹瀉,年老,體虛,生病沒調養好。不能消化吸收,不能運化水穀,氣血生化無源。
脾氣虛是脾虛的本證(基礎證),脾有病時往往都有脾氣虛。
脾陽虛─脾氣虛之後有了寒冷的表現。
脾血虛─脾氣虛,營養不足,氣不化血。
氣陷─脾氣虛之特殊表現。
脾不統血─氣不攝血。
生痰濕─氣不能運化水濕,運化遲鈍。
辨證依據: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二、脾气下陷证
【概念】脾气下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本证以脾气虚证与内脏下垂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见头晕目眩,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氣虛之特殊表現。病人往往有食少、腹脹、便溏。
特殊表現:下垂;氣墜。內臟子宮下垂,陰挺,脫肛,或雖沒有明顯下垂,病人自覺氣往下墜。經常肛門墜脹,要解大便,但多解不出大便,或少量)
中醫認為“脾氣主升”,生托,生舉,脾為氣血之化源上面得不到營養物質,清陽不升,頭暈。
辨證依據:同“氣陷”,一般身体瘦弱,脘腹重墜,內臟下垂,氣虛,食少,氣短乏力,神疲,脈弱等。
三、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本证以气虚证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或畏寒肢冷,少气神疲乏力,面白不华或虚浮,或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
脾虛,運化機能減退而出現的虛寒證候。
(氣虛的基礎上,出現陽氣不足,溫煦失職)
虛:脾氣虛,陽虛,寒冷。(虛寒證 = 陽虛證, 脾陽虛 = 脾虛寒)
表現:
脾虛八字 ─ 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氣虛八字 ─ 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陽虛則寒 ─ 喜溫、喜按、畏冷、肢涼,面色白,脈沉遲無力 (冷白稀遲蜷)
也可出現水濕內停症狀。
一般脾氣虛不一定有水停。一旦陽虛,水濕內停就較常見。症狀包括一點浮腫,臉上黃腫,白帶多,舌質淡胖,舌苔滑,有齒印。
陽虛不一定有水濕,嚴格說,有水濕應該是脾陽虛濕困證。四證素;脾、氣虛、陽虛、水濕。
分析
脾陽虛的原因 :(1)氣虛的發展。
(2) 生冷過度,外寒損傷脾胃,苦寒傷胃脾。
(3) 腎陽不足,火不暖土。
病機;
陽虛以後,運化失權,寒從內生,溫煦失職。水濕泛溢。
辨證依據
食少、腹脹,便溏(脾虛),畏寒(寒),+ 水濕內停症狀。 脾陽虛水濕內停。
四、脾不统血证(氣不攝血)
【概念】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气不摄血证。多由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气虚统血失权所致。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食少便溏,并见出血,或便血,或溺血,肌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细无力等 。
脾氣虛弱,氣不攝血,出現慢性出血證。虛寒性之慢性出血證。
如小便裡有點血,大便有點血,吐血,衄血,紫斑、瘀斑、婦女月經量多。但這種是慢性的,沒有其他明顯原因。同時有脾氣虛的表現。
由於長期出血,往往導致血液的虧虛,面色萎黃,舌淡,脈細無力。
此病應為氣血兩虛證。因是由脾氣虛導致,所以強調脾不統血,氣不攝血。
辨證 (除非法)
慢性的,反復的。(特點)
·
第一次時,如何判定慢性反複?
·
任何出血都可現面白,舌淡,脈細。
·
有些病人脾虛證(食少、腹脹、便溏)可能不明顯。
所以常用排除法來判定此證。
·
無明顯外傷(不是外傷出血)
·
沒有發熱證候。(可能是熱迫血妄行,此為最常見的出血原因)如發熱、口渴、舌紅、苔黃則絕不能診斷為脾不統血。
久病氣虛,勞倦傷脾氣,脾不統血導致。有慢性出血;氣虛表現,血虛表現。
脾病虚证(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鉴别
脾
病 虚 证 鉴 别 表
证 候
|
相同症
|
不 同 症
|
舌苔
|
脉象
|
脾气虚
|
腹胀纳少
食后尤甚
便溏肢倦
食少懒言
面色萎黄
|
或浮肿,或消瘦
|
舌淡苔白
|
缓弱
|
脾阳虚
|
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
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
舌淡胖
苔白滑
|
沉迟无力
|
脾气下陷
|
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
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
|
舌淡
苔白
|
弱
|
脾不统血
|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
舌淡苔白
|
细弱
|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腹痛便溏,口腻纳呆,甚则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外界濕邪太多,會由於飲食過於肥甘,影響到脾,產生了濕。
裡面寒濕很多,阻困脾的運化機能所出現的證候。
表現
1.
濕的證候─重、濁、悶、膩、緩
困重,穢濁不潔(排泄物、分泌物、面、舌),胸悶,脘痞,腹脹;膩─口膩,納呆,口裡有甜的感覺,苔膩;緩─脈緩,病程勢緩。
濕明顯可出現尿少,肥胖,有點腫。面色暗一點,白帶多,舌質胖,苔白滑,白膩,脈濡緩。
2.
脾的證候─食少、腹脹、便溏、隱痛
食少,一般出現納呆。納穀不香,不想吃。
納呆─有點呆,吃也可,不吃也可,不靈敏,多半有濕,或傷食表現。
實證,寒濕困脾,最主要是寒濕,此時腹脹便溏應該是輕一點,此脾虛為後果,在後)
實際上也有脾虛生濕,脾虛濕困,脾虛在先,因此食少,腹脹是主要問題,之後才出現身體困重,白帶多,胖等。
寒濕困脾 = 濕困脾陽(偏寒) = 太陰寒濕
太陰寒濕(足太陰脾),為何生濕?
(1) 外界氣候環境溫度太高。
(2) 飲食生冷瓜果,寒濕中阻,肥甘厚膩產生了濕。
機制:濕困脾陽,阻礙氣機。
脾陽虛證
|
寒濕困脾
|
以脾陽虛為主
|
以寒濕為主
|
因:陽虛不能運化水濕
果:水濕
|
因:寒濕內盛
果:阻礙了脾陽
|
臨床上很難區分,哪一個為先,哪一個為後。並無大差別,可不嚴格分。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二者均有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肢困便溏等湿邪阻遏中焦的表现。不同之处是湿热蕴脾证是湿中夹热,故见身热不畅,渴不欲饮,身目鲜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寒湿困脾证则是湿中夹寒,故见腹痛喜温,口淡不渴、身目黄而晦暗,苔白腻等。
辨證依據:
有濕困,濕之原因,納呆、腹脹,便溏,身體困重,苔白膩。
病例:男,45歲,7月7日就診,潮濕熱氣候,前天起腹瀉,水樣便,大便如水,一天20+ 次,醫生給鴉片酊,止瀉,收斂。內服烏梅,五味子、生牡蠣(皆為收斂藥),並且外用苦參膏敷肚臍。結果瀉減少為一天7,8次,但臍腹出現發涼如掌大,腹脹 更嚴重,腹痛不減,食少脘悶,肢體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
看來是寒濕之邪,屬於閉門留寇。腹瀉雖不是好事,但一下把它關住了,寒濕之邪沒有排掉。
治療;用胃苓湯(燥濕)加乾薑,草蔻(去寒濕),薏苡仁。[門關了,不好再打開(如用大黃,芒硝之類),只好關門打狗,用乾薑,草蔻來燥濕。
此病人應為濕困脾陽,不是脾虛濕困,因為原來沒有脾虛的表現,他是突起的病。
六、湿热蕴脾证(常稱中焦濕熱)
【概念】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证、脾胃湿热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本证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甚则大便溏泄而不爽,肢体困重,或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嚴格來說,中焦濕熱不僅僅是脾,也可以包括胃、肝、膽。常稱做脾經濕熱,或中焦濕熱。出了濕以外,有熱的特點。脾失健運,濕熱證候。
表現:
(1) 濕─困重,悶,膩。
(2) 熱─身熱不揚,不是壯熱不退。(有濕的包圍,壯熱沒有濕) 濕熱交織一起。
(3) 甚至出現黃膽(僅部份人),皮膚癢,尿短黃。 [次要]
即身熱,困重,苔黃膩,脈濡滑數。(又濕又有熱)
辨證依據:(1) 有脾的證候,食少,腹脹,便溏。病位在脾,溫熱蘊脾,脾經濕熱,納呆,甚至聞到油就厭煩,厭油。(沒有強調脾陽虛)。口黏膩,大便溏而不爽,氣機不暢,口渴不多飲。
原因:(1) 感受濕熱(直接)(2) 寒濕化了熱。(3) 食肥甘,飲酒釀成濕熱(內部生成)。
病機:濕熱中阻,脾失健運,濕遏熱伏,氣機阻滯,熱濕交織,兩者皆不易排出。
|
寒濕困脾
|
濕熱蘊脾
|
相同
|
在脾
濕之症狀:身重,體倦,悶,腹脹,苔膩,脈濡/滑
|
不同
|
寒
苔白膩,沒有發熱
|
熱
苔黃膩,經常身熱不揚
|
辨證依據:
(1) 熱狀 (2) 濕狀 (3) 脾證 (腹脹,納呆, 便溏)。
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的鉴别
二者均有身热、便溏、溲黄,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的症状。不同之处是湿热蕴脾证病在中焦,脘腹闷胀,纳呆呕恶表现突出
;肠道湿热证则病在大肠,以腹痛、暴注下泄或下利脓血为主要症状。
七、寒滞胃脘证
【概念】寒滞胃脘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脘,表现以脘部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简称胃寒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部受冷,以致寒凝胃脘所致。本证以脘部冷痛及实寒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部冷痛,甚则痛势暴急,遇寒加剧,或得温则减,或见恶心呕吐,吐后痛缓,或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面白或青,肢冷不温,或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表
证候
|
疼痛性质
|
口味与
口渴
|
进食
|
呕吐
|
二便
|
其它症状
|
舌
|
脉
|
寒滞胃脘证
|
来骤痛剧,遇寒尤甚,喜暖喜按
|
口淡不渴
|
进热食
则痛减
|
呕吐
清水
|
|
胃肠水声漉漉
或形寒肢冷
或神倦无力
|
舌淡
苔白滑
|
迟或弦紧
|
胃热
|
胃中灼痛、嘈杂
|
渴喜冷饮
口气秽臭
|
消谷善饥或食已即吐
|
泛酸
|
便溏溲黄
|
齿龈肿痛
甚则糜烂出血
|
舌红
苔黄燥
|
滑数
|
胃阴虚证
|
胃脘隐痛
|
口燥
咽干欲饮
|
饥不欲食
|
干呕
呃逆
|
便秘
|
脘痞不舒
消瘦
|
舌红少苔
或剥脱
|
细数
|
胃实
|
食滞胃肠证
|
胃脘胀痛
|
口气酸臭
|
恶闻食臭
|
嗳腐吞酸或呕吐食物
|
矢气便溏
泻下臭秽或便秘
|
|
苔厚腻
|
滑
|
血瘀胃脘证
|
胃脘刺痛,食后尤甚,痛处拒按,固定不移
|
口干
不欲饮
|
食少
|
呕血
|
大便黑血
|
消瘦
|
舌暗紫
有瘀斑
|
涩
|
八、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 而表现的实热证候。又简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本证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甚则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口臭,或见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或舌红苔黄,脉滑数

九、胃阴虚证
|
【概念】胃 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
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或见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而数
|
十、食滞胃肠证
【概念】食滞胃肠证是指由于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亦称食滞胃脘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审证要点。此外,注意询问有无伤食病史。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饮食停滞胃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满疼痛而拒按。)厌食(食积于内,拒纳),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见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
|
|
十一、血瘀胃脘证
|
【概念】血瘀胃脘证,是指血液瘀积胃脘所表现的证候。凡脾胃之病,或寒凝、气滞等使血瘀于胃脘,皆可引起此证。以胃脘刺痛、舌紫、脉涩为辨证要点。
|
【临床表现】有胃脘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疼痛于进食后增剧,食少,消瘦,或见吐血,或大便黑色,舌色紫暗有瘀斑,脉涩。
|
....................................................
脾之六證型小結
範圍
運化遲鈍,水濕瀦留,氣血生化無源。清陽不升,氣不攝血。
常見症狀
食少(納呆)、腹脹、隱痛、便溏
浮腫,困重─濕。
臟器下垂─清氣下陷。
慢性出血─脾不統血。
典型症狀八字(食少、腹脹、隱痛、便溏),虛實證皆可出現。
實證時,一班稱納呆,虛則食少,納穀不香,食慾不振。
證型不複雜(脾病很容易區別)。臨床很常見(消化系統病)。基本問題:氣虛為本,濕困為標。前四個證型都是氣虛:脾氣虛,脾陽虛(兼有寒),脾氣下陷,脾不統血。
後二證為兼有濕邪。(寒/熱)
李東桓《脾胃論》 (1) 脾為六氣之本 (2) 脾為升降之樞 (3) 重視脾和濕的關係。
脾主運化,脾氣主升,脾性喜燥惡濕。病變因此分三大類:(1)氣虛 (2) 升降 (3) 濕
治療重視: (1) 升陽 (2) 益氣 (3) 除濕。
著名方劑(李東桓):升陽益氣湯, 升陽除濕湯,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等。
有無“脾陰虛”的爭議:
1.
有人認為脾為至陰,(最陰的地方,脾屬陰土,以陽氣為本)
[腎(足少陰)本應最陰,但腎裡有腎陽,有命火,而脾內無脾火,所以脾為至陰。]
=>脾喜燥惡濕,完全靠陽氣來運化。往往不提脾陰虛,既使有脾陰虛也可以把它說成胃陰虛。歷史上,臨床少沒有脾陰虛之詞。
2.
認為用了滋陰之藥,會影響脾之運化功能,滋陰藥往往滋膩,油脂含得較多,吃了藥,脾更不想吃飯,阻礙脾功能。
3.
有脾陰虛的說法─慣性便秘,中醫稱為脾約。基本上是津液不足,大便乾燥解不出來。脾約(三、五天才大便一次),麻子丸主之。
麻子丸含篦麻子,油脂多,起潤滑作用。此病有人稱為脾陰虛的表現。
4.
有些病人臨床上有氣虛,又有陰虛的表現。如疳積(小孩吃不下但喝水多),人消瘦,大便乾,過一陣子又拉稀。有人稱此為脾陰虛。
吳澄《不居集》 中和理陰湯 : 人參、燕窩、山藥、扁豆、蓮肉、老米
【處方】人參3克 燕窩15克 山藥 扁豆各3克 蓮肉6克 老米9克
【功能主治】 補氣健脾,滋陰養肺。治中氣虛弱,脾胃大虧,飲食短少,痰嗽失血,泄瀉、腹脹,不任耆、朮、歸、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二次分服。
肺有火者,以沙參易人參;陰虛火泛者,加海參9~15克;痰多,加橘紅、半夏曲;嗽不止,加杷葉、冬花;熱盛者,加丹皮、地骨皮。
【備註】 方中人參大補五臟之陽面不燥,燕窩大補脾胃之陰而不膩;佐以山藥、扁豆健脾;加以蓮肉、老米養胃。配合成方,共奏補氣健脾,滋陰養肺之功。
淮山(小孩吃淮山粉),滑膩,既補氣又滋陰。扁豆、燕窩皆滋陰又補氣。脾陰虛可算氣陰兩虛,不是單獨陰虛火旺,陰虛內熱。
是否有脾血虛?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不能統血,所以只說脾氣虛,不提脾血虛。實際上脾氣虛的病人多有氣血兩虛。一旦血虛,可改稱心脾氣血兩虛,或心脾兩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