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讲座里听到一位专家讲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生学了很多他们一辈子都用不上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的考试制度迫使他们又不得不学,因为尽管这些他们一辈子也用不上的东西,可能决定了他们的一辈子。” 从专家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一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神学了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二是学生学习这些没有用的东西是迫于我国的教育考试选拔制度的残酷;三是教育必须改革,让我们的学生从“无用的学习”中走出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那些“有用”的东西。 作为“过来人”,我想是不会有人反对这个观点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人生定位,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在的我们可能都会从“实用”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当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活,都会发现我们我们在学校里那么辛苦地学了那么多的东西,可是,真正能够感觉到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用”的东西并不是太多。有的甚至还会讲:如果当初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和所从事的工作并没有那样复杂,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知识,那我肯定不会去那样拼命去做那些“无用功”。 但是,作为“过来人”中的“教育人”,我们绝对不能这样看问题,因为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不能用一般人心目中的“有用”和“无用”来判断。如果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那些我们“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果真没有用吗? 首先,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追求达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地说,学习有些知识,表面上看,可能是“无用”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会有很多潜移默化的东西让他们终生受益。比如:学习一个英语单词,这个单词,甚至这门学科的知识,对很多中国人来讲是“没有用的”,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力、意志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外来文化、心胸视野等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没有用”。 其次,对未成年人来讲,他们学什么才是“有用的”?我们都知道,基础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打好基础”,所以,学生学什么,不能用我们成年人的“有用”和“无用”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我们的教育要尊重个性,培养特长,保护兴趣,这都是正确的,但绝对不能片面。个性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人格基础之上,特长也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基,保护兴趣也不能以牺牲和谐发展为代价。不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正是他缺少的东西,不突出的方面可能正是需要加强的地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