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废墟到废墟”展览体现的立场与意识

 汉斯理论馆 2015-11-01

“从废墟到废墟”展览体现的立场与意识

论韩当代艺术策展的学术启示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5年11月31日

 

上周四受邀在韩国文化院参观了纪念韩国光复70周年而举行的“中韩文化交流项目,此次展览由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推出的“residency”艺术,主题是“从废墟到废墟”,整个画展的宗旨就是基于自大韩民国光复暨抗日战争胜利、国家重建,已走过70个年头了。而同样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周年了。今日的大韩民国和中国在急速的现代化历程之中相互的区别在哪里?每天,那些又老又旧的废墟在慢慢地消失,新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生活在改善的同时,作为这个新时代主人公又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意识在审视、判断这个世界。而此次展品中,韩国艺术艺术策展人又是如何把握展览主题和遴选展览作品,而那些艺术作品又是用什么样的立场和意识去视觉化的描绘韩国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又是如何用忧患意识去激励韩国和传播韩国文化的?这些又有哪些方面值得中国艺术策展人的学习的。

 

一.展览作品创作的背景介绍:

朴垠河:艺术作品,《泉》、《政治家》、《潘家园》

 

虽然朴银河的绘画是从作者目睹到的人物或风景等具体形象的角度出发但却与幼年时期的记忆与幻想相结合变为超现实主义与象征性的形态。如同熔岩融化倾泻的非定型画面偶尔会超出画布范围扩展为壁画形态。在此过程中作者想在平凡构性关联性。

朴垠河在和我介绍左边这幅作品创作的原因是:“到中国来旅游,在北京的潘家园看到有些人在卖假古董,而背后的建筑上非常摩登的广告与这些假古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啼笑皆非。所以,回国之后就将这幅作品进行了创作出来了。”

而右边的这幅画创作的原因是觉得政治家们的脑袋都是那样,由很多绳子纠缠在一起。形成这样的面目。我跟她解释:“在这过,这样的图样可以解读为盘疙纠结的千头万绪。”

 

尹香老:艺术作品,First Impressions2014,单频道录像,58分30秒;

作家试图在图片琳琅满目的媒体环境下使用数字媒体通过识别图 片的方式与布局来探究崭新的识别方 法。在大众漫画的特定场面中去除 主体、背景、台词后重叠其剩余部分 然后展示成为风景画。<First Impres sions>是通过在网上收集4年的电影《傲慢与偏见》(2005)的台词gif件而制作出来的非叙事型影像展示了文字与影像、场面与场面之间的矛盾。

 

在现场中与她交谈时她告诉我:“这幅作品就是将录像中的各种声音、色彩以及线条都采用简化处理,直至在画面上仅仅剩下了黑色的点与线条,然后通过打印机将这样的画面打印出来。所以这样创作是因为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事实上很多声音和色彩都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李宇城:艺术作品,《Victory》2015, digital print on fabric, 300x1200cm

 

 

作者以日程生活中发现的事件为素材,将不同的故事与图片,通过独特的幽默感、陌生的并列组合进行了描述。最近,他正在进行能够移动的天幕图画、壁画等积极描述周边环境的绘画工作。在本展中,他将为大家呈现通过不同记忆的图片碎片制作出的巨大装置作品——《胜利》。据悉,此作品的标题灵感来自于想要在理想与现实间发生的多种矛盾中获得希望的人们。

 

 

 

郑志贤:艺术作品,《拆迁现场 05 外部》 2013, 数码涂料印花, 120x160

 

 

他走访了开发地区、新城市建设工 地等城市变化的现场,并亲自参与其中。 《拆迁现场》中,作者直接进入将要拆 迁的建筑里,将内部用红色染满,并记录拍摄了红色房间慢慢消逝的过程。通过诸如此类的拍摄,对盲目开发与城市 化提出了质疑,希望借此将城市恢复为生活空间,引导大家对其重新认识。   

在针对这样的画面前,我问他:“这幅画看不出动拆迁与业主之间的矛盾,好像很平静啊。”他告诉我:“在韩国,法律规定未经私人同意,任何人是不能对私人建筑进行拍摄。所以每一次的拍摄对他而言都是一次犯法。但是为何要拍摄?这是因为私人或开发商将旧建筑委托给那些拆迁公司进行拆迁时,那些拆迁公司在进行拆迁时并不遵守环保法,随意拆迁,使得建筑垃圾和灰尘到处飘逸,污染了环境”  

 

朴承远:艺术作品,《siramM—part1

 

作者试图通过本能而原始的行为来克服

 对人生的不安。在<siramM–part.1>

 作者模仿猴子的行为并对其行为进行领会

 

通过这种唯我而非伦理的动作从文明的

 

框架中逃脱从而寻找到了重新整备人生

 

的契机。

 

 

 

siramM  part.1, 2014, 单频道录像,25 

 

李旼宣:艺术作品,《Quarry_2015_I melted down the surface of a photo of Stone Mountain to draw the Quarry _96.5x76.5cm

 

 

作家利用化学药品溶解的墨水来对杂志和亲自拍摄的照片进行了处理,从而勾画出与原图完全不同的风景。建筑图片变成一座石山,紧接着又变成城市周边的采石场。图片表面分解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内在紧张感, 毫无保留地通过画笔显示在了画面上。在此期间,作者捕捉到了人工与自然、生与死之间的折中点,在从固体转换为液体的瞬间,发现生命的循环,同时对图片的本质提出了质疑。

 

 

 

 

金智殷:艺术作品,《条纹项目》

 

她说她二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看

到中国的建筑工地都是用竹子做脚手架,觉

得很新奇。因为在韩国没有竹子,所以建筑工

地都是用钢管做脚手架,这在她的心灵中很震

撼。她觉得如此娇弱的芊芊竹子竟然能够承受

得起如此的重担。受此启示,所以回国之后。

利用即时贴纸张、遮蔽胶带、板材等材料来

行创作,重现建筑拆迁与再筑的现场,表现出

生命的磨灭与生成。听了她的解释之后,我告

诉她:“在上海以前的高层建筑外围都是用竹

子做脚手架。目前的案例证明,竹子做的脚手

架可以支撑起至少五十层高的建筑。例如上海的国际饭店,香港的中银大厦”。

 

 

赵慧真:艺术作品,outskirts, 2011, PET film, recycle PET case, Dimension variable

 

作者基于自身的个人经验,以欲望媒介——“家”为素材,表现了无法满足的欲望的双重性与内涵。在作品《周边》中,她以PET胶卷的形式,将破落的小区胡同呈献给观客,展现了想要挣脱却被剥制成皮、无法消失的富有风景。

 

二.策展的宗旨和思想

 

 

 

 

展览构成

 

主题

 

作家(区分/年度)

 

 

 

 

 

 

 

 

 

 

 

 

 

朴垠河(    /2014)

 

 

“废墟的发现”

 

将物理的废墟、心理的废墟视觉化

 

李宇城(    /2013)

 

 

 

 

 

 

尹香老(    /2015)

 

 

 

 

 

 

 

 

 

“占领废墟”

 

占领废墟,积极介入

 

郑志贤(    /2015)

 

 

 

 

朴承远(    / 2015)

 

 

 

 

 

 

 

 

 

 

 

 

 

 

 

 

 

 

 

李旼宣(    /2012)

 

 

“解构与重筑”

 

解构废墟, 用碎片与残渣重筑

 

金智殷(    /2013)

 

 

 

 

 

 

赵慧真(    /2014)

 

 

 

 

 

 

 

 

从上述的展览内容和构成来看,整个展览的内容有着“废墟的发现”“占领废墟”以及“解构与重筑”三个内容构成。

“废墟的发现”这一内容强调的是反映将物理的废墟、心理的废墟视觉化,通过视觉化体现“废墟”在物理以及心理上的对艺术家们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朴垠河对中国社会阶层两极化的发掘和提炼。而李宇城的发现这种表现为很多人尽管活在当下,但是无时不刻的不在做着一些美梦,并且随时随地会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藉此麻痹或慰藉自身的困惑和窘迫。而艺术家尹香老的作品则向我们反映了神马都是浮云的无谓心态。作为宇宙的过客不足为奇,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现实所有的绚烂、精彩和光怪陆离如同白驹过隙一般,最终能够留下来只是一些黑点和线条。

 

“占领废墟”这些内容则强调的是积极介入,而不是回避。艺术家郑志贤就是通过主动介入拆迁现场,对正在拆毁的建筑时的违法行为进行拍摄,进行记载,从而证明。而艺术家朴承远通过对猴子行为模仿的行为艺术,强调人性的诉求与对城市压抑的回避,希冀解除束缚在心灵上的桎梏。

 

“解构与重筑”这些内容注重如何通过对现实的解构以及重组,从而强调不仅仅要解构,通过解构去了解废墟成为废墟的原因,更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介入废墟,如何在废墟之中利用有效的要素,重新构筑人类的未来。在这个板块中,艺术家李旼宣的作品反映了在重构的过程之中物质循环利用,并且通过山水的图案由此强调重整山河的大无畏精神。而艺术家金智殷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对于芊芊竹子在建筑成为建筑整个过程之中所做出奉献的生命礼赞。那么艺术家赵慧真则通过对建筑材料的重新使用,通过重重叠叠漂浮的建筑,挪喻般的强调了世事的轮回和重复,从而打消了那种愉悦的成就感。

 

三.当代艺术策展的学术启示

首先作为策展人对于主题的把握在于,发现当下的青年们在对于国家飞速发展所取得成就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带着疑惑、忧虑以及批判的眼光审视着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其次,在这些作品中,策展人选择的艺术家们作品所展示的时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信息和意识并非停留在怜天悯人的不作为状态,而是不畏惧现实的风险和问题所在,是积极的投入,通过身体力行介入,去暴露和揭示问题所在。

最后,策展人匠心独运的是通过对韩国现实成就的漠视,而是选择性的展示了在解构和重筑这一事实,忧患性的警示着我们,不要去做重复和轮回的事。唯此才是整个策展的思想境界追求。

 

结语:

反观中国当下的策展,主题思想缺乏,对当下问题的视而不见,更喧嚣着不可一世的妄自菲薄。但是具体的策展实践中,给予我们的多是所谓高大上得完美无缺。确实,韩国策展人在学术上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艺术展览不是用来媚俗和粉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