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交流会典型发言摘编

 真水无香34 2015-11-02

坚持问题导向打造美丽乡村

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李洪国

近年来,我们以农村村屯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为导向,加大整治力度,打造美丽乡村。

一、坚持高位推动,着力解决力度“弱”的问题

为解决机制不完善、力量分散、工作覆盖面小的问题,强化推进力度。一是抓统筹规划。制定了《齐齐哈尔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六带百村千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造齐甘、齐碾、齐讷、齐泰、齐克拜等5条国(省)道和哈齐高速沿线6条文明带,重点推进沿线191个村、1146个屯,以及文明带外乡镇的典型村,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层推进。目前,旅游拉动型、合作社牵动型、能人带动型、政企联动型等模式的一批美丽乡村正在发挥示范作用。二是抓组织推进。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先后召开了美丽乡村建设视频推进会、现场经验交流会、书记办公会,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作动员部署、抓推进落实。出台了《齐齐哈尔市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标准》,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体系,确立了人大、政协检查视察工作推进机制。三是抓协调配合。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和例会制度,打破条块分割,形成推进合力。市人大组织代表,先后深入富裕县、依安县视察美丽乡村建设。市委组织部选派60名市直机关科级干部肩扛美丽乡村建设指标,挂职村第一书记。军分区下发了《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基层各部队与所在地美丽乡村示范村、典型村建立帮扶对子34个。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10多次深入村屯进行督导、指导,开通了《齐齐哈尔美丽乡村》微信公众平台,走进电视直播间,作了题为《携手共建美丽乡村》的《关注与沟通》节目。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题专栏、《周日会客厅》等形式,大力宣传,教育干部群众,营造氛围。

二、坚持建管结合,着力解决环境“脏”的问题

针对农村造脏现象,开展集中整治。一是打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一方面向上申报项目,专项资金打捆使用。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扶助、社会捐助、村民自助等形式筹集资金,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富裕县在泥草房改造上,采取“项目补贴1.1万元+县级财政补贴0.9万元+农户自筹资金”的筹资方式,激发了农民建新房的热情。全县共整合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首批18个典型村建设,成为第一个迈出美丽乡村建设新步伐的示范县。全市在180个示范村和典型村,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其中6条文明带上投入1.68亿元。共完成道路硬化140公里,新建路灯1390盏,拆除整修老旧危房1756座,整修庭院3391户,修建围墙15.4万米,硬化边沟9.1万米,植树4971.6万棵。二是抓生态。从建设生态文明入手,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推进农村生活节能;加快改厕步伐,推广修建环保卫生厕所;加强污水处理,改善扎龙保护区等生态环境。全市先后共打造了23个生态文明村样板村,营造出“一路生态一路景”的田园风貌。三是强管理。全市所有的村均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70%的自然屯配备了保洁员。甘南县按每年每村3万元标准下拨专项经费,村设2名专职人员,屯设专管人员,聘请村里的低保、五保户、五老人员当保洁员。龙江县开展家庭环境整治“卫生文明户”评比活动,开现场会进行表彰,颁发流动红旗和奖品激励。

三、坚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秩序“乱”的问题

以整治农村柴草乱垛、禽畜乱跑、庭院杂物乱堆、集市秩序混乱等现象为重点,综合施治。一是集中治乱。开展了以“洁净自己家园、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集中清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杂物乱堆、柴草乱放等“乱”象。共新设垃圾箱1544个,清运垃圾16.6万立方米,清理边沟72万米,清理柴草垛9672座,整顿市场61个。既提高了乡村整洁程度,也让群众在变化中增强了秩序意识。二是产业除乱。推进能源产业发展,在发展能源经济的同时消除“乱源”。拜泉县建设畜禽粪便生物质燃料场6处,年处理畜禽粪便17.5万吨,生产生物质燃料块4.4万吨。甘南县引入黑龙江蓝天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天然气(秸秆循环利用)项目,年生产生物天然气767万立方米,年处理秸秆10万吨。三是长效管乱。将城市管理机制延伸到农村,加强日常管护长效机制建设。梅里斯区制定了《乡村垃圾堆放清理制度》和《环境综合治理文明卫生公约》,成立了乡镇城管中队,聘请专职督查员实行月考核、季排名、年总评、兑奖惩的管理机制。克山县全面推行村级“四个一”(即建立一支保洁队伍、一套保洁管护制度、一支监督员队伍、一套基本的环卫设施)机制。泰来县任命公安局副局长兼任城管局局长,各乡镇派出所参与农村环境秩序管理。通过齐抓共管,各方力量共同治“乱”,农村环境、交通、集贸秩序等大为好转。

四、坚持多措并举,着力解决素质“差”的问题

一是文化培育人。挖掘村屯民俗、历史、文化内涵,采取绘画、漫画、剪纸、烧制陶瓷等形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植入文化元素,在文明带上着力打造百里文化墙、千里文化长廊,彰显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风民俗、德孝礼仪等文化元素,使一道道生冷的院墙变成了会说话的文明宣传带。富裕县吉斯堡村和兴裕村、依安县新合村、甘南县兴十四村、梅里斯区哈拉新村等建设了村史馆,寄托了“乡愁”,丰富了乡土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色。泰来县江桥镇将抗战文化融入小城镇建设之中,建成抗战文化纪念馆、观江台、纪念长廊等景观,既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又深化了小城镇建设内涵。二是制度制约人。坚持问题导向、符合实际能执行的原则,开展了村规民约修订活动。把全国文明村甘南县兴十四村和铁锋区查罕诺村的村规民约作为样板,在全市进行展示和学习交流,动员村民参与制定,签订承诺书,做到“我制定、我执行,我承诺、我遵守”。一批新的“治村宝典”应运而生。三是创建激励人。开展了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评活动,在文明带上开展了文明创建达标活动。龙江县开展了评定诚信农民活动,用信贷优惠政策激励,推动诚信建设。共青团、妇联开展青年文明家庭、好儿媳评比活动。市文明办和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开展“鹤城美丽乡村”摄影展活动。全市800多个文明单位与村屯、1.1万多对城乡家庭牵手共建。

立足市情 多措并举

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建设

绥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锡文

近年来,绥化市立足于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和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文明素养较低,人居环境较差的实际,把建设文明生态村镇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摸索出了一条“建生态村镇、做文明村民、走富裕道路”的农村发展之路。我市先后荣获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夯实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之基

从2010年开始,我市制定了《绥化市文明生态村镇创建总体规划》,组织各地严格按照《规划》要求,以文明生态村镇建设示范村镇为重点,集中开展了生态经济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围绕风能开发、太阳能开发、秸秆深度利用,先后引进建设了一批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围绕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家电等特种废物再利用,引进建设了一批生活垃圾资源化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围绕畜禽屠宰、林木产品下脚料和农业废料深加工,引进建设了一批农业生产综合循环产业链项目。近三年,全市引进循环经济项目已达128个。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确立了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了玉米大豆大垄栽培、三大作物标准化栽培、水稻智能催芽大棚毯式育秧、测土配方施肥、A级绿色食品生产、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技术20项。开展了千公里科技示范带建设,建成10个方面540个示范园区,园区生产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1600万亩,生产绿色食品总量483万吨。建成国家大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有机食品基地3.44万亩,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全覆盖。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了旅游观光农业、绿色餐饮业、药材种植和禽畜养殖、加工等产业,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的生态产业格局。截至2014年底,全市引进乡镇村产业项目1120个,其中20个超亿元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已被列入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

二、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塑造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之形

近年来,我们以“十城四带千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统领,年年组织开展春季和秋冬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活动,重点围绕路、沟、墙、林、桥、仓、垛、厕、圈、标“十位一体”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了“六改一建”(改路、改墙、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建垃圾填埋点)和“四围”(围村、围路、围园、围宅)、“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美化建设,总结推广了“统筹化推进、集约化治理、社区化管理、常态化保障”四种工作模式,其中,农村秸秆柴草处理“三个一块”(引进企业项目利用一块、秸秆粉碎还田一块、规范堆放自用一块)和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四个一点”(无害化垃圾埋一点、可做土肥的垃圾沤一点、可燃垃圾烧一点、其他固体垃圾运一点)的做法已经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我市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绿化村屯5023个,绿化道路4310公里;示范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达23%,村镇主街道路硬化率已达92%,自来水入户率已达83%,农民住房砖瓦化率已达96%以上,其中40%的农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如今,道路硬化、通畅,村内干净整洁,绿化美化到位,居民生活富足,已成为文明生态村镇的重要标志。

三、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筑牢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之基

我们把培育新农民、发展镇村生态文化作为主线,在全市乡村持续不断地开展了“三类教育”、“四项活动”和“一项建设”,并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普及化。“三类教育”,即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喇叭、宣传挂图等方式,组织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利用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室、农民夜校等阵地,组织开展了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利用道德讲堂、宣传栏、文化墙、村规民约、牌匾楹联等方式,开展了绿色环保知识和文明健康生活宣传教育。“四项活动”,即以讲文明、树新风为目标,组织开展了以提倡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酗酒赌博,提倡孝老爱亲、反对薄养厚葬,提倡村邻和睦、反对邻里纠纷为内容的“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和以“十个起来”为牵动的“十星级文明户”、“新农村建设中心户”、“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倡导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家乡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了文艺精品创作和“乡村周末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农民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系列文化活动;以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十队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一项建设”,即深入组织开展了以乡村文化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重点的文化阵地建设。

四、大力加强机制建设,确保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之效

文明生态村镇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量大,要让工作取得实效,必须要靠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做保证。为此,我们着重强化了三项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了领导组织协调机制。成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文明生态村镇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工作汇报会、协调会、推进会,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统一协调解决了文明生态村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难题。二是强化了文明生态村镇连片创建机制。市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全市文明生态村镇连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各地按照交通便利、经济基础条件较好、镇村干部能力较强的条件,选定40个乡、340个村作为文明生态村镇建设示范点,进行了规范化创建。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强带弱,结对共建,连片发展的办法,整体推进文明生态村镇创建。目前,全市已建成文明生态乡镇60个、文明生态村470个,分别占全市乡镇、村总数的37.5%和35.2%。三是强化了督查考核机制。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都把文明生态村镇建设作为大事大项,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目标,进行定期考核。市文明办牵头,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主要媒体记者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地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市委、市政府每年还专门组织开展一次全市文明生态村镇建设联检联评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抽调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工作检查组,深入各地进行实地检查,现场打分,确保了工作的进度和成效。

以德化人有的放矢

集中整治农村不良风气

东宁县委书记孙吉舜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下辖六镇102个村,农村人口11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8090元,居全省第一位。我们在“富口袋”的同时,不忘“富脑袋”,针对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一些陈规陋习,坚持以德化人,探索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作法是:

一、德孝文化育家风

百善孝为先。我们以弘扬“德孝文化”为切入点,狠抓家庭文明建设,有效杜绝了当前部分农村家庭出现的薄养厚葬、夫妻失和、婆媳矛盾、溺爱子女等现象。开展家风家训建设活动。我们把传立家风家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号召村民百姓围绕“孝、爱、勤、俭、信、礼”等方面提炼总结家风家训。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踏实做人”、“细水长流”等朴实的语言成为诸多农户的家训。以“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契机,组织县书法协会将优秀家风家训书写装裱悬挂在中堂,成为村中的一道风景以及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谈。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家风故事会”等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分享学习好家风好家训的心得体会,强化家风家训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县树立了好家风示范户100余户,编辑整理好家风故事500余个,开展亲子家风故事会40余次,收集到好家风好家训上千条。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家庭和家庭成员为主体,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家庭美德建设。采取自评和互评两种形式,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通过走访调研、民主评议、乡村公示等环节,评选出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创业实干、尊老爱幼、崇尚科学、勤俭持家、优生优育等文明家庭,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激发了村民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丈夫”等系列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表彰,并将他们的事迹制作成流动展板在各村进行巡展,形成了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目前全县评选出文明家庭120户,先进典型60名。

二、乡贤文化润民风

乡贤是乡村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村民中鲜活的风向标,对于清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在各村积极挖掘树立乡贤榜样,利用乡贤引导村民崇贤向善,择善从流。深挖“古贤”,传承传统美德。围绕东宁渤海文化、团结文化、“二次大战终结地”等历史文脉,在各村深入挖掘英雄楷模事迹,实施古贤故居、遗址保护工程,在传统节日开展“古贤颂”活动,传扬古贤精神。挖掘整理了泡子沿村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开发建设三岔口镇的先行者吴大澂事迹,八家子村中国革命先驱、东宁中共创始人于明智事迹,西崴子村二战时期的传奇间谍、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庄德富事迹,等等。在挖掘古乡贤文化的过程中,村民们增强了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传承先辈留下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将自身力量凝聚到家乡建设发展中来。培育“今贤”,带动文明新风。开展“凡人善举榜”和“争当文明代言人”活动,选树时代新典型,让村民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凡人善举榜”立足于从身边事选身边人,使典型可亲可敬可学。目前,全县60个村屯建立了“凡人善举榜”,宣传草根典型近400人。“争当文明代言人”活动发挥乡村中一些品行较好、文化素质较高、对文明建设热心的中坚力量作用,引导更多村民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和“带动者”。我们在村官、村干部、村民等各层面选拔文明代言人,定期组织他们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献爱心志愿服务等活动,使他们成为村务管理、文明建设的生力军。目前在各村共选拔了80余名文明代言人,开展专项主题活动20余次。

三、村规民约带村风

实践中,我们感到,菌袋乱弃、柴草乱堆、大操大办、不参加公益劳动等现象成为当前村务管理的难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风气。我们从修改村规民约入手,明确村民行为准绳,营造农村正向舆论场。制定宣传文明公约。从乡土民情出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要求,变成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土规定、土口号。将“不乱弃菌袋”、“不乱堆柴草”、“带头互帮互助”、“带头参加公益劳动”等简洁明了的口号编入文明公约,方便村民记忆。将“保护林木”、“珍惜粮食”等文明公约制作成公益照片,通过村务公开栏广泛宣传,印成宣传单,走家入户进行宣传。组织村文艺骨干以“八不两带头”为素材编排文艺节目“三句半”,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明公约走进群众生活。目前共发放“八不两带头”公约6万余份。群众自治践行公约。组织村民熟知的、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党员、退休干部、教师、驻村干部成立村规民约评议会,由村民代表大会确认通过。评议会除了参与制定宣传文明公约外,主要是对随意乱倒垃圾、婚丧嫁娶攀比和不尊老养老、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现实问题进行评议和劝导,通过村民自治化解社会矛盾,抵制农村不良风气。目前,农村中的红白事攀比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村民诚信经营的农家乐饭店广受好评,废弃菌袋现象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中公益劳动参加率达到40%,尊老爱幼、助残扶弱的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佳木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贾君

家风家训培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效抓手。近年来,佳木斯市以“德润佳木斯”主题实践活动为总载体,以家风家训建设为切入点,广泛开展“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以良好的家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深入挖掘、征集整理,“立”好家风汇集良好道德滋养

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农村为重点,挖掘,总结、提炼、整理出一大批好家风好家训,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道德建设的好素材、好蓝本和好教材。

一是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家庭文化。佳木斯是抗联主战场、知青的故乡。我们组织老抗联、老战士后代和老知青、老专家深入挖掘我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他们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家庭文化。先后邀请了抗日将领夏云阶的外孙女李慧文、抗联名将王效明的儿子王民和部分老知青、老专家亲自撰写家风故事,用伟大的抗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教育后人。

二是把握时代要求,开展征集活动。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围绕“孝道、诚信、俭朴、立志”等方面,通过在经典家训中寻找和长辈口述、家人共议等形式,整理、编写体现时代要求、弘扬传统美德、贴近生活实际的治家格言、家风家训。组织各级新闻媒体和网站、微信平台面向城乡群众广泛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共征集稿件900余篇。其中,有近300篇稿件来自于乡镇村屯。

三是精心归纳整理,编印教育读本。组织专人对征集到的好家风好家训等稿件进行分类整理,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评选、修改,以“孝老爱亲、励志修养、和谐互助、爱岗敬业”等为主题,评选出优秀稿件200篇,收录到《“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宣传教育读本》之中,使传统的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相适应,推动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二、广泛传播、全景展示,“扬”好家风培育崇德向善风尚

为提高优秀家风家训的知晓率和认同度,我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阵地、文化艺术等载体,广泛开展传播展示活动,使广大群众在活动中领悟家风家训内涵。

一是发挥各类媒体优势广泛宣传。在集中推出广播、电视、报纸专版、专栏和访谈节目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佳木斯公众信息网、佳木斯文明网,佳木斯政务、文明佳木斯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群众便于参与的优势,以图文、视频等形式,重点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抗联将领后代、历史文化名人和所征集入选的好家风故事进行集中的宣传和展示。截至目前,各媒体共刊发稿件300多篇,播发访谈节目5期。

二是依托农村宣传阵地集中展示。利用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墙、宣传板、善行义举榜等阵地,通过张贴好家风好家训作品、宣传画、公益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展示,让广大群众直观感受家风家训的魅力。利用户外LED屏、道德讲堂、社区学校、农家书屋等宣传阵地集中播放家风故事微电影。广泛开展家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进村入户写家训、拍全家福,制作成匾额、条幅等,挂在厅堂之上。

三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生动呈现。组织城乡文艺队伍以好家风故事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在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农村群众文化场所,通过道德小戏、小品、相声等形式,将好家风好家训呈现给广大农民群众。截至目前全市各地共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近500场。从各县(市)区涌现出的优秀节目中精选了道德小戏《钱是假的,爱是真的》、表演唱《家风助我成长》、快板《孝道》等12个节目,在全市展演活动中进行演出,并邀请影视名人张国强现场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示了全市家风家训建设成果。

三、典型示范、强化引导,“议”好家风带好民风促好乡风

好的家风家训写出来、挂出来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家风家训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从而带动乡风民风、党风社风的不断好转。

一是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力量,传承好家风好家训。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新乡贤”的选树工作,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赵永录、盛春德,“全国最美家庭”陈淑梅,“爱心妈妈”刘海荣等一大批农村典型。对他们的家风故事进行总结提炼,组织“新乡贤”亲自讲述家风家训故事,用典型事迹去引导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

二是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践行好家风好家训。广泛开展“建设新农家”“最美家乡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家风家训。开展文明家庭、诚信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宣传他们的好事迹,树立学习榜样,推动家风家训落到生产生活和日常言行之中,落到实现个人理想和家庭幸福之中。

三是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庚续好家风好家训。坚持把家风家训建设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之中,组织各个家庭将家风家训写成“传家宝”,随着家人的迁移和成长,得以代代相传。把家风家训与校园德育、传统文化等有机结合,纳入课堂教学、校外阅读等环节,让青少年在心智启蒙和人格形成时得到熏陶和启迪。

四、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用”好家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家风正,则民风淳。我们以家风家训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家庭文化”为入口,促进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

一是从“抓建设”到“换思维”,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改变农村面貌,首先要改变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我们以家风家训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民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破除陈规陋习、转变落后思想,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如今,好家风好家训已逐渐渗透到村民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农民群众的日常行为和思维习惯。

二是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充分调动了农民的自主参与热情。通过在村屯中开展“亮家风、比家风、学家风”,使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意识到了只有和谐互助才能建设美丽家园。通过好家风好家训的引导,广大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从伸手要钱转变为主动出工、出劳、出车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从“传家风”到“建体系”,不断加强农民的道德约束能力。发动农民讨论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在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90%村屯都建立了乡村道德规范。今年,我们还结合家风家训建设,制订了《佳木斯市市民文明公约》,从而建立健全了家有家风家训、村有村规民约、市有文明公约的道德规范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