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陶器精品欣赏

 天宇楼33 2015-11-02

1.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此盆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2.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仰韶文化

1980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它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在题材选择与画面构思上都强调了图案自身的独立性。一般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

3.陶鹰鼎

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4.涡纹四系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形式非常繁缛,多用黑色等粗的线条,采取平行、弯曲或交叉等组合方式绘制。此彩陶罐呈敛口鼓腹的瓮状。口沿外侧有四个钩状泥突形成四系,腹部两侧有对称的环状耳。器表饰黑彩,上腹部有旋涡纹绕器一周,在2个大旋涡纹之间各再绘出2个小旋涡纹,旋涡纹带以下有一周水波纹带和弦纹带加以承托。整个画面既像水面被雨滴击起的层层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河水激流涌动而形成的一个个大小旋涡。此陶罐以其纹饰精美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5.栾书缶

通高40.5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7厘米

此器光素无纹,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器盖上亦有铭文8字。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573年。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至今熠熠生光。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叶,但此缶无论从器形还是字体看,都属楚国作风,故实际是后来入于楚国的栾书子孙的遗物。

6.陶俑

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

此陶俑头戴单版长冠,上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足登方口齐头履,右手半握,原本握有长柄兵器,左手自然下垂,神情威严地立于长方形踏板上,是典型的秦代中下级军吏俑的形象。整件作品气宇轩昂,使人仿佛感受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举。

7.陶量

高9.4厘米、口径20.4厘米、容积2000毫升

1950年山东省邹县出土

此陶量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这种陶量出土甚多,都是当时的标准器具。此量形似圆桶,上口略侈,宽平沿,直壁,平底。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是用十个方形四字阳文印作一排打在陶坯上焙烧而成。此器为秦代的半斗量,容970毫升,折算每升合194毫升。

8.击鼓说唱陶俑

高56厘米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此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说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

9.陶耳杯

长约11厘米

1951年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

耳杯,古代的名称是羽觞,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最常见的酒具,一般为漆器、青瓷器,长圆形,两侧有把,即“耳”。陶质的耳杯是随葬用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曹操之子,文思敏捷,青少年时代就随曹操征战,曹操曾有意将曹植立为政治继承人。曹植处事,任由性情,“饮酒不节”,甚至贻误军事,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