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川缸与鹳鱼石斧图

 你我入画 2019-12-06

解读仰韶文化经典案例

□赵会军(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 副秘书长)

核心提示

仰韶文化,以它绚丽动人的色彩震撼着世人的视觉与心灵。不知道是美的震撼,还是文明的激荡,抑或文明就是一种美。

1978年,在临汝县阎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的一件彩陶缸格外受人关注,它一侧绘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色巨画——“鹳鱼石斧图”,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原始社会最大的一幅彩陶画,也有可能是一幅古老氏族图腾图案。

画的主题明确,只有一鸟、一鱼、一石斧,可是一下子就会把人们带进五千年前的生活中去。鹳和鱼虽然没有时代区别,而石斧就好像画家落款的年号一样,它准确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记号。

这幅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画面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法最精湛的彩陶画。

part

A仰韶文化时期,瓮棺主要应用于婴幼儿,成人瓮棺的使用并不普遍,主要出现于特定的区域,是仰韶文化阎村类型所盛行的一种葬俗。在这种类型的墓葬中,瓮棺葬既用于儿童,也用于成人。伊川缸则是其中较大型的瓮棺。并且,以这种瓮棺作为成人葬具,具有地方的特色。除伊川出土外,它还在临汝阎村、汝州中山寨、鲁山邱公城等遗址出土,几乎遍布豫中地区,尤以伊川和汝州分布最为集中。

这种瓮棺均为大口直壁缸,底部有圆形穿孔,孔径约0.5厘米。缸上有盖,口沿下有对称的四个或三个鸟喙状鋬,鋬尖朝下。盖的口沿或腹部有与缸相对应的钮,钮尖朝上。很显然,这种缸是经过精密设计烧制的,这个时期的人们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已具有了一定的整体设计思路。

陶缸上的画面内容主要涉及人物、动植物、几何、天象、生殖崇拜及生活用具等多种类型。

反映动物的题材较为丰富,多用夸张和变异的手法来表现鸟、龟、鹿、蜥蜴、鱼和兽面等不同的动物。瓮棺上的几何图案出现频率很高,主要由点、线两种元素组成。另外,还有弧线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等纹饰。运用疏密、间隔、虚实、对比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手法,将自然界的真实情况和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用原始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画面结构严谨,图案内容及色彩的运用主次分明,格调活泼,具有浓重的写实风格。

这些彩陶上的颜色具有黑、红、棕、白四色。

初步分析,这些颜料主要为自然界的矿物质,如黑色颜料的成分为磁铁矿,棕色颜料为赤铁矿,并含有石英杂质。人们采集到这些颜料后,又经过了细致研磨、调和,然后应用到器物上。这说明当时仰韶时期的人们已掌握了矿物颜料采集及加工使用的技能。

part

B1978年,在临汝县阎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一批彩陶,主要器型有陶缸、尖底瓶、红陶钵、盆等。该遗址还发现有11座瓮棺葬,均为砂质红陶,其中一件彩陶缸格外受人关注,它一侧绘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色巨画——“鹳鱼石斧图”,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原始社会最大的一幅彩陶画。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为夹砂红陶,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用深浅不同的棕色和白色绘出一幅节奏欢快的“鹳鱼石斧图”。

陶画中的形象有三种,即一只颧鸟,一条鱼,还有一柄石斧。画面可分作两组,一组为鹳叼鱼,一组为带柄的石斧。颧鸟身躯健美,长喙短尾,昂首挺胸,口衔一条大鱼,旁侧立着一件带柄的石斧。创作者很注意通过细部处理强调表现对象在运动中的姿态以及它们生活的某种情状,似乎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画的,通过这些动物形象传达的某种神情,以唤起观者的联想。右侧的石斧,捆绑在一个竖立的木棒上端。柄是一根加工过的木棒,木棒顶端凿孔以安装石斧,在大孔的上下两侧各凿两个小孔将木柄和石斧绑缚在一起。又在木棒的下端握手处缠上粗织品,将其末端刻成木棒粗的方块形,以防握手操作时滑脱。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原始人对石斧产生了崇拜的心理。画面上的石斧是经过作者精心艺术加工处理的,它不是简单的静物写生。其实石斧只能随意平放,不会自然竖立。作者让石斧巍然屹立在画面右边,斧刃朝向外边,形象严肃,一丝不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赋予灵性,人格化了。它已经成为氏族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了。

画面中的鸟羽毛灰白,嘴比较尖而且很长,双腿直立,口中衔了一条大鱼。从外形看,完全符合鹳的特征。

因为它是生活在江湖池沼近旁的水鸟,喜欢捕食鱼、虾等,这也和画面中的内容吻合。画面使用了非常夸张的描写方法,把眼睛画得特别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头部空间的一大半,使人们看到的鹳更富有神气。通过其眼神,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捕鱼的情景:它站在水旁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水中游动的食物,突然间一条大鱼出现了,被鹳不失时机地捕捉到,可鱼儿在拼命地挣扎,它则用力将身子后倾,保持鱼儿在摆动过程中身体始终处于平衡的姿态,经过一番努力,鱼儿被叼出水面,已无力摆脱困境,只好直挺挺地由捕食者摆布。

画的主题明确,只有一鸟、一鱼、一石斧,可是一下子就会把人们带进五千年前的生活中去。鹳和鱼虽然没有时代区别,而石斧就好像画家落款的年号一样,它准确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记号。看到石斧,马上就会联想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鹳鱼石斧图”,反映的是尧的长子丹朱所崇拜的图腾,画中的内容是反映临汝这个地方的原始社会氏族所崇拜的图腾符号。

part

C一般彩陶上的绘画以装饰纹样为主,像这种描绘物象的绘画罕见。“鹳鱼石斧图”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

整幅作品中,鹳、鱼、石斧的描绘极具绘画性。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画面的构思,都不像纹饰绘画那样考虑如何与器型有机结合,而它仅仅是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画而已。在这里,绘画性彩陶与几何纹彩陶的分离,以至绘画与陶器的分离,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审美观念、创作思想及绘画技巧向更高阶段演进的体现。

作者根据石斧、鹳、鱼的不同形象、内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现。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和起承转合刚柔互用的笔致,把表现对象的形状和神情描绘得十分生动;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唯有眼睛,用浓重的黑线勾圈,中间用黑色圆点表现,显得分外有神。这幅作品已经孕育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

用黑色线条准确地勾勒出石斧的真实形象,并赋予它灵性,把它人格化,让它巍然屹立在画面上,从这样的构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这是一幅原始社会生活画,也有可能是一幅古老氏族图腾图案。

总之,这幅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画面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法最精湛的彩陶画。它的发现也为我国美术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同时更为研究原始社会的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