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话京城——北京的古海港

 江山携手 2015-11-03

历史名人话京城——北京的古海港

作者:邓拓

 

古代的北京有海港吗?回答:有海港。

那末,什么地方是古海港呢?回答:就是什刹海和积水潭的那一片水面。

这个海港现在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一段历史却很值得我们研究。

大家都知道,当着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的时候,精通天文、地理、历法和水利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奉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负责修通元大都(即北京)到通州的运河,使往来于江南的漕运船舶,能够把南方的粮食,直接运到大都。

为了完成这一项巨大的工程,郭守敬做了艰苦的努力。他根据他的父亲郭荣和他的老师刘秉忠传授的知识,再加上自己实地调查和测量的结果,制订了细密的计划,并且亲自指挥施工,经过一年多的工夫,终于修成了从通州到大都的这一段运河,命名为通惠河。这在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

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城是可能的吗?白浮泉水源在昌平域东南的凤凰山,那一带地势约为海拔60米,中间经过沙河和清河两河谷,地势降低到海拔45米以下,而积水潭和什刹海周围的地势则是海拔50米左右。按照这样的地势看来,怎么能够引白浮泉水入城呢?

原来郭守敬详勘测了地势之后,设计了一条长达30公里的河渠,引导白浮泉水先向西流,然后转向南流,再向东南流入昆明湖(即瓮山泊),然后继续向东南流,注入大都城。这一条渠道,就是著名的白浮堰。它的遗迹现在还隐约可以寻见。

根据同样的道理,从整个通惠河的地势来看,河床的坡度很大,非采取其他技术措施,那是无法通航的。但是,郭守敬很有办法,他设置了水闸和斗门,保证了船舶的顺利通行。

这些办法与现在外国先进的大运河采用的办法不是差不多吗?而郭守敬的这些办法却是早在13世纪就有了的呀!

到了明代,据朱国桢的《涌幢小品》记载:禁城中外海子,即古燕市积水潭也。源出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纡回向西南行数十里,称高梁河。将近城,分为二,外绕都城,开水门,内注潭中,入为内海子。可惜此时郭守敬开的这一段运河却已毁坏了。

又据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称,嘉靖丁亥,御史吴仲请修通惠河,三月告成。然而,积水潭上一度出现的海港风光完全消失了。现在我们在研究北京城市建设的时候,如果把这一面历史重新翻阅一过,我想还是有意义的。

=================================

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笔名叫马南邨、邓云特,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后任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5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报日人民》总编辑、社长,1955年任中科院科学部委员,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60年其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并主编《前线主编理论刊物《前线》。19613月,开始以马南邨(cūn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富有寓意,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文化大革命中与吴晗、廖沫沙一起被诬为三家村成员;1966518日,他含冤而死。

 

来源:hgshote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