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

 大闲人 2015-11-03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完整版)

元味的非物志 (2015-11-02 23:44:13)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完整版)
 

1.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大师牡丹,花开两朵。去岁京城,今朝上海。以江浙沪籍贯为主的大师们来到上海演出,某种程度上也是回到娘家。每一位出场的艺术家都得到了绝不亚于北京时的碰头彩,热烈的掌声中显然绝非仅是礼节,而是明显带着很多了解并珍视这些国宝级艺术家们的观众的真挚情感,所以这既是难得一见的昆剧盛事,也是一次充满温情的“亲友重逢”;除却这些熟悉昆曲的人们,周围也不乏正装出席、演出前手捧节目册细细研读的非戏迷观众,对他们而言不啻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

 

与北京场相较,大师阵容略有改动:上半场《闺塾》和《游园》里的杜丽娘由胡锦芳老师接替了沈世华老师,下半场《叫画》里的柳梦梅由岳美缇老师接替了汪世瑜老师,《婚走》里的杜丽娘由华文漪老师接替了杨春霞老师。不变的是这些大师们凭各自深厚且各不相同的艺术造诣从不同的侧面呈现了剧作的丰富内涵,令观者得以接近《牡丹亭》这部经典的全景拼图。

 

由表及里,《牡丹亭》从叙事到表情、再往内则潜藏着汤显祖的人生哲学观。整部作品可谓虚实相间、“冷暖”交织:比如《游园》,刚唱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紧跟着便是“似这般都付于断井残垣。”比如《写真》,出场时还是“径曲梦回人杳,闺深珮冷魂销。”但跟随杜丽娘的一笔一画,又是“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观者看到的是她转瞬即逝的青春韶华。比如《拾画》,前面还是“惊春谁似我”转眼已是“水阁摧残,画船抛躲,冷秋千尚挂下羣拖”。即便是《婚走》里的石道姑,张罗完杜柳婚事,临下场前说“好事一桩,两人成了双”(大意)下句就是“我还是一个人。”如是,看似简单的情节铺陈,情绪的转换却往往在转瞬之间,个中拿捏才见真章。如果说汤显祖是以极自由浪漫的情怀超越生死,那么这些大多年已古稀的艺术家们则是通过精深的艺术修为和对昆剧的深刻理解获得了舞台艺术生命的长生。

 

掐指算来,自201211月于北大举办的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以来,这已是这些国宝级昆曲艺术家的第五度集体亮相。期间包括20133月上海举办的《兰韵正浓》、5月南京举办的《纪忆》以及201412月北京的大师版《牡丹亭》。有人说这是百年盛会,也有人说这是集体谢幕。《游园》里有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縻外烟丝醉软”。开到荼縻花事了。这是看到春光大好时杜丽娘的哀伤。这一次次得到热烈反响的“集结演出”背后,既是人们对那一代昆剧大师们的艺术造诣的敬仰和追捧,也说明只要有优秀的艺术家和优质的作品就有热情的观众。问题是红了杜鹃之后呢?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完整版) 

 

2. 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

 

一度濒临消亡而“月落重生灯再红”的昆剧,在这批艺术家渐渐远离舞台的当下,在有的人眼中是年年新人新作不断的“姹紫嫣红开遍”,在有的人眼中却是顶尖人才断层新经典作品匮乏的“则见风云暗消磨。”从现实状况来看,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就前不久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二届名家传戏汇报演出的质量来看,可谓参差不齐,名师们对学生的评语有理由让人们对昆剧的未来怀揣一丝担忧。

 

然而相较舞台呈现的差距,更大的差距还在于演员们创作能力的褪化。这一代前辈艺术家之所以被尊称为“大师”、之所以有足够的底气能在古稀之龄再度登台示范,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既是如今大量经典之作的表演者也是关键的创造者。比如本次《牡丹亭》里的《写真》、《离魂》、《拾画》和《叫画》,莫不如是。真正的经典传承不是简单的新编再造,而是在合乎规范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并经历舞台的长期打磨。但较长时间以来,这种创造基本都交给了导演、编剧、舞美……。当戏曲演员逐渐向单一的表演技能归拢时,其剧种的核心生命力也在逐步消散。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诞生以来,这部以符合那个时代审美和节奏的新作,成功地把昆曲的形式美传播开来,迄今在大众眼中,《牡丹亭》几乎成了昆剧的代名词。从演出市场反应来看,《牡丹亭》也几乎成了各昆剧院团的“票房蜜糖”。如今,不仅大师版《牡丹亭》一演再演,去年底在北京也成功举办了全国昆剧院团的《牡丹亭》展演。明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去世四百周年,且已上升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国家级议题,中国昆剧界或又将迎来热热闹闹的“牡丹热”。

 

然而四百年的杜丽娘就已唱道:“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完整版) 


3.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

 

做出续看上海的决定很晚。因为难忘去年冬天京城的那几个日日夜夜。寒风刺骨、内心澎湃。。珍贵的记忆被再次翻动,不愿且害怕。我想,那阵子老艺术家们应该和我们一样,浑身上下的潜力都迸发出来了吧。那一晚,沈世华老师因严重感冒出场时浑身乏力气息偏弱,好在我坐得靠前,竟让人“看见”了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杜丽娘,竟由此对《牡丹亭》的感受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许是得益于艺术家们早已褪去了青春的炙热,而让这部戏里原本就蕴集着的寂寞悲冷更清晰的浮现出来,愈加映衬着韶华之短暂,人生之渺小。犹如杜丽娘在游园时所见所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尽管今年上海的演出比去年早了一个多月,天气相对舒适,但也许去年的潜力激发得狠,此番演出大师们整体的精神气儿似略有所减。《冥判》里判官老爷桌上早就摆好了一大杯水供侯爷在演出中途补给,已可见一斑。即便是第一次亮相大师版《牡丹亭》的胡锦芳老师,带来了可称得上是闺门旦的示范表演,但或因身患感冒加之第一个出场,显得较为拘谨。倒是去年演出里两位年纪相对最轻大师:王奉梅老师和石小梅老师的状态似乎更胜去年。或许没有了和相对年长的老师们同台的压力,两位老师这次的演出似更加收放自如。王奉梅老师的表演似乎让上半场的演出慢慢落地生了根,病入膏肓的杜丽娘浑身上下透着进入生命尾声的清冷,却因对过往回忆而洋溢出青春绚烂的笑意,一折《写真》似乎写尽了半部《牡丹亭》。而换去冷色衣衫的石老师则在一贯的“高冷”基调上平添了温润的暖意,在指尖、在眉梢,从而也和其后的《锦缠道》的意境拉开了距离。

 

从演出的编排而言,因为是“因人设戏”而并非戏剧演出的佳构。两晚的演出独角戏偏多,精彩的对子戏少,使得欣赏起来容易产生单调之感。艺术家们各有特色是优势也是挑战,对演出艺术呈现的连贯性带来影响。但尽管并非“剧”的佳构,却是“曲”的盛会。犹如接力赛一样,一位位资深艺术家先后登台奉上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经典曲唱,这在普遍重演轻唱的当下昆曲舞台尤其显得珍贵。也难怪很多人说,上半场尽管时间很长,但就是要等着听张继青老师的《集贤宾》。呜咽一般的吟唱,和那个“一生爱好是天然”时的少女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杜丽娘。

 

两晚演出最后一出《婚走》里,蔡正仁老师、华文漪老师和刘异龙老师联袂出场,加之之前《幽媾》里少女神采不减当年的张洵澎老师、《拾画》里少年痴情迷人深深的岳美缇老师、《魂游》和《冥判》里精力满满的梁谷音老师,恍惚间令人产生当年昆大班盛世重现的错觉。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戏里戏外、台上台下,皆是《牡丹亭》了。

 

走笔至此不仅伤怀。这些记忆,深藏起来吧。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

 




几次定格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完整版)
定格之上半场结束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完整版)
定格之下半场结束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完整版)

定格之谢幕时分


牡丹虽好,牡丹虽好!│大师版《牡丹亭》上海演出观感(完整版)

定格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