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记忆:那些年我们赶场的日子

 梦立 2015-11-03
↑ 点击上方“四川发布”关注我们


“赶场”,一定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们,才最有发言权的记忆话题。小时候的赶场记忆,早已模糊于二三十年之前,数百公里之外的某个深山乡场。


若干年后,再来回忆儿时曾经乐此不彼的“赶场”,最深刻印象莫过于那排泛着老旧黄光的店铺,和那一块接着一块的青石板路。我们曾经沿着石板路,从老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回来这头。


记忆中的赶场

“赶场”不是每天都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个别地方逢双赶场。赶场号数由政府确定,发布公告后,农民就照此执行,场镇也就兴旺起来,赶场天也就非常闹热。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在不到5米宽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来回涌动,将马路挤得水泄不通。


挑箩筐的,背背篓的,提菜篮子的,也有空手纯粹去场上看热闹的,都是屋前屋后的熟人,隔老远就喊:今天你也赶场哇?


有些人因为家里还有农活没有干完,所以就急急忙忙买着一筐筐的生活生产用品往家赶。


那时候,都没什么钱,所以会背包谷、麦子、谷子等粮食去卖,大人就经常感叹,肩膀还在痛,钱斗已经花完了。钱真不经用啊!


有的赶场是为了买所需的东西,有的顺便约亲友办事,有的去街上找剃头匠剃个头,有的卖出家里产的或亲手制的东西,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热闹。反正都各有各的安排。


有美味的小吃

赶场最开心的莫过于有吃的了。


记得以前每次去镇上赶场的时候,有时候起得早,没吃早饭!妈老汉都会给一块钱,让小娃儿随便买点吃的。


那时候镇上吃的有很多很多:包子、油条、锅盔、肉夹馍……想想斗流口水。


甘蔗,买上一根能吃好几天。


吃过这货知道名字的举个爪,晓得是啥子不?当时还嫌弃,现在真的好想念!


还有各种水果,很多都是农民自家产的。


赶场过后,有的坐在茶馆里休息,喝茶。


以前去赶场,有时候中午赶不回去,那么中午就会在镇上吃一碗面或者抄手。那时候一碗面好像才一块多钱,很大一碗,老板也实在!!


当时对其他都不大感兴趣,只有这样东西能够瞬间吸引我的目光。


打拥堂的菜市场

赶场最多的就是菜,不同的菜,每次都是买很多菜回家。


村民们把自家田地种的蔬菜带到集市上贩卖,天然无公害。


虽然不用电子称,但用杆秤也不会缺斤少两。


摆个摊摊,卖花椒海椒等佐料的很多。现在有了超市商场之后,很难见到这种了,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买东西的感觉,真实,亲切。


还有卖咸菜的,农村的自己家里都有,一般这种是卖给在镇上住的。


这才是绝对放心的绿色食品,如果再去,一定买一背篼回来!


当然,少不了要买菜种子。


走,上该(街)买一斤肉切。


在牲畜交易区都会有卖鸡的、卖鸭的、卖鹅的、卖小猪的等等,应有尽有。


大人经常赶场去捉猪儿(买小猪儿),或者自己家的母猪下小猪儿了,到镇上去卖小猪儿!!


这个是叶子烟,农村的老头一般都把这个卷在烟杆里抽。


也会买小鸡小鸭回家养,其实特别不好养,存活率很低。


小时候同样因为很穷,家里好不容易养大的鸡可以生蛋了,但还是舍不得吃,都会背到街上来卖,这才是纯正的土鸡蛋。


物美价廉的衣服

集市上的服装摊,卖的不是牌子,价格便宜,但还是舍不得买。


纯手工的工具

农具一般都是纯手工制作,质量没得说。


这些竹制器械都是“篾匠”一根一根慢慢编制的,都是好手艺。


“铁匠”现在很少见了。不过铁制器械依旧是农村农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要消失的老手艺

现在理发一般都是去理发店,可是那时候的农村的男的一般都会去找剃头匠剃,剃个板寸能管好久,不但技术好,关键是便宜!


还有裁缝,衣服上有个修修补补的交给他们就好了。


还有补鞋的,现在很多鞋坏了都是直接扔了吧?


周末了,你可以切嗨,切耍。

也可以陪着妈老汉,再一起去赶场。

他们都老了,他们也要回忆赶场的快乐。



资料来源 | 四川之窗



了解四川的窗口

权威 | 亲民 | 创新 | 实用


回复“001”查询交通信息

回复“002”查询教育信息

回复“003”查询医疗信息

回复“004”查询住房信息

回复“005”查询社保信息

回复“006”查询文体信息

回复“007”查询就业信息

回复“008”查询四川微政务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