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气虚未必一定要靠人参黄芪!

 兔兔妈书屋 2015-11-04

补气虚未必一定要靠人参黄芪!

手脚冰冷,应该是气太虚了?容易疲倦!是不是要吃人参、黄芪补气?

其实,”疲倦”并不等于”气虚”,更不是只靠吃人参、黄芪就能解决,吃错了反而伤身。究竟”气”该怎么补?

中医认为,气是万物生命活力的泉源,也是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果气的运行紊乱或不够活畅时,人就会失去健康。”气”在中医理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的种类也很多样,例如光是在《黄帝内经》的《灵枢》和《素问》篇里,”气”的出现次数多达2808次,对于不同的”气”的定义也有303个,例如正气、元气、宗气、卫气、营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一般来说,人体的元气包括先天的精气、摄取食物后产生的能量,以及肺吸入的清气,三者结合后,就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有了气,才能推动血液运行到全身及五脏六腑。

补气虚未必一定要靠人参黄芪!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气虚?

怎样才叫做”气虚”?气虚指的是气的生成与来源不足,或者是消耗过度,导致气的量减少、亏损。

其实气虚不单只是疲倦而已,它是许多相关脏腑经络能量不足的综合表现,可能会出现某些脏腑经络或全身机能衰退的现象,最常见的有少气懒言、声音微弱、疲倦乏力、舌淡、脉虚无力、活动劳累时诸症加剧等症状,但实际的各种症候仍需细辨。

气虚的人就像是漏气的轮胎,会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如果只是一时的劳累、只要休息一下就能恢复,这还不算气虚;但如果是长时间熬夜工作、体力透支,或是年纪大、久病引起的疲惫感,即使睡足8小时,醒来时却还是觉得累,当心,你很可能已经气虚了。初期虚证的症状虽然轻,但如果长期不在意身心疲惫的警讯,休息不足可能演变为慢性疲劳症候群,若继续长期加班工作,甚至会大大提高过劳死的机率。

为什么会气虚?最常见的原因是过度劳累、彻夜玩乐、没有让器官得到休息,久了就会气虚,有些气虚的人甚至明明很累却睡不着;另外,营养不够、年纪大或久病缠身的人也容易气虚。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气虚症状时不一定是气不足,也有可能是体内废物堆积过多所造成。

很多年轻人熬夜打在线游戏,过了晚上11点肝经排毒的时间还不睡觉,这时候体内就会开始堆积废物,如果这时候还用”补气”的概念想调体质,将会适得其反、愈补愈伤身。

气虚不是只能用人参黄芪补

提到补气,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人参就是黄芪,但是中医师发现,不少人补气补到便秘、失眠、上火,甚至还有人补到肝脏出问题,实在不可不慎。

维持每个脏腑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一味吃人参、黄芪未必有效。例如人参补心肺脾气,黄芪则是补脾胃气,没弄清楚自己的气虚种类就乱吃药,不但白花钱还会伤身。

例如,有时候气虚不只要补气,还要补血。中医认为血液是承载物,会带着”气”流经全身,如果血虚、承载物不足,气当然也就不通畅了。

血虚的人以女性居多,患者普遍睡得少、吃得也少,平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是虽然爆发力强,但持续力却不足,一下子就觉得累了。

这些人除了补气以外,同时也需要补血,例如”当归补血汤”就是应用广泛的药方,也可当作日常保养。

中医常用的八珍汤,就是结合了补气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朮、茯苓、甘草)与补血的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而成,可收”气血两补”之效。

此外,也不是所有的气虚都可以用人参、黄芪补。”没补对就没有用!”对一个很渴的人来说,不必吃人参或黄芪,只要一杯白开水就比什么都补。像感冒、喉咙痛、便秘、拉肚子、高血压、生理期、有囊肿等状况,基本上都不宜吃人参。

中医治疗四大原则为通、清、养、补,并不是只有补才有疗效,有些人生病是因为体内废物堆积太多,这时候就要通、要清。”绝大部分时候应该优先清除垃圾,也就是先移走身体里的障碍物。

比如有些人身体不舒服,只要服些大黄或黄连等苦寒性质药物,泻掉体内废物之后,精神就变好、感觉自己又有元气了;牛樟芝、灵芝、巴西蘑菇等,同是有助排毒、清废物的药材,中医传统的刮痧、放血疗法,也是为了要让经络通畅。

癌症、三高、代谢症候群、自体免疫疾病患者要小心,补错了更伤身

三高、代谢症候群患者,以及吃得多、工作多却休息少的族群,体内最容易堆积废物。这些人会有舌苔厚、小便颜色深或白浊,以及大便黏、臭、硬等情形,这时就不宜再补。

癌症初期患者也不该随便吃人参、黄芪等药物补气。当有邪气在体内,吃补药只会让邪气更嚣张,邪气如果堵在身体里出不去,就会让癌症更严重,像人参这类补气药,必须在癌症治疗后期再吃才有效。

无论中西医都提醒,年纪大、慢性病、自体免疫疾病及代谢症候群(包括高尿酸、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患者,并不适合自行买中药进补。

年轻人补错了顶多便秘、睡不着,但老年人或慢性病患乱吃补则可能会危及生命。例如有些高血压患者觉得元气不足、自行吃黄芪补气,她说,患者全身动脉已粥状硬化,乱吃补可能会让气冲得过强,导致”爆血管”,非常危险。

不少高尿酸患者在食用高热量、浓汤类的进补食材后,痛风就发作了,甚至有些红斑性狼疮患者在吃了来路不明的中草药后,导致病情恶化。

许多慢性病患者都有吃中草药,但过敏、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的自体免疫已经很强了,若再吃能增强免疫的食物(例如灵芝等蕈菇类、苜宿芽等芽菜类等),反而会让病情雪上加霜。

这些患者若想进补或调体质,应该找中医师咨询后再吃,而且要注意自己吃后的反应,定期回诊检查。

补气的健康食品,其实并不适合所有人

当感觉气虚时,很多人未必会去看中医或吃中药,而是自己买健康食品来”补气”。由于健康食品在超市、药妆店及便利商店都有得买,做成胶囊或饮品形式服用方便,因此常被拿来当做”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保健选择。市面上添加人参、灵芝等成分并诉求提升免疫力、保肝、补气的健康食品,广告中大多强调天天喝更有效。中医的观点是”药食同源”,虽说是健康食品,其实仍具药性,健康食品没有绝对的好坏,而要看自己适不适合,有时候吃了不但没效,还会产生副作用,不该光看广告就去买。

例如人参性温,灵芝性寒,效用分别是两端,不能乱吃。杨世敏表示,癌症初期不建议吃人参相关食品,乙肝、丙肝带原者也要小心,多吃人参不但不能护肝,反而恐爆肝;灵芝则偏寒,有些人吃了反而气虚,女性吃太多容易产生白带。

尤其体质敏感、生重病的人,对药的耐受性较低,最好不要乱吃健康食品。一般人若不知道健康食品是否适合自己时,最好询问医师,若要自行使用,则不妨稀释后少量分多次服用,同时观察身体反映,如果不适合自己,也不至于造成太大伤害,这才是自保之道。

同时,也不要因为有吃健康食品而忽视身体发出的警报。”当觉得”气虚”的时候,应该要先检查是不是代谢或免疫出了问题,并且改变生活习惯、开始运动,但很多人却跑去买健康食品吃,这是舍本逐末、把自己推向深渊的危险做法。

补气茶饮+食谱

●补气美颜茶

黄芪10克、玫瑰3朵、茉莉6克,用350cc的热水冲泡,可回冲2~3次。

黄芪补气、玫瑰疏肝、茉莉则可芳香提神并化浊,且有养颜美容之效。

适合工作压力大、常熬夜、脾胃气虚、口苦、眼干、胸闷、易怒的人饮用。

●生脉饮

西洋参或东洋参10克、麦门冬10克、五味子3克。也可以适量添加黄芪。

可以改善心气虚、脾胃及肺气虚。适合夏天流汗多、容易中暑的人饮用。

山药紫菜卷

将山药与马铃薯蒸熟后,用紫菜(或蛋皮、春卷皮)包起来食用,可佐少许西红柿酱调味。马铃薯可以用地瓜或南瓜代替。

山药性甘平、补肾益肺,且和马铃薯都具有健脾补气功效,适合脾虚、食欲不振的人食用。

●栗子红枣参鸡汤

栗子10颗、红枣5颗、党参10克、当归1片、生姜3片、乌骨鸡鸡腿1只、米酒少许,加适量水放电饭锅炖煮。

栗子补肾、红枣补脾胃兼养血、党参补中益气并生津益血,当归则是取其香气,且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之效。

增加运动,改善气虚体质

气虚不能只靠吃药、吃补,最根本的解决及保养之道还是要规律作息及运动。

很多人的气虚都是疲倦、熬夜、睡眠不足所引起,因此亚健康人群晚上11点以前要上床睡觉、睡足8个小时比较好,如果作息不改,身体就难以健康起来。

运动基本目的是让全身的气血、淋巴都能通畅,因此想要改善气虚体质,运动也很重要。

讲到规律运动,许多患者常会说:”有啊!我每天都有拖地扫地!”或是”种花应该也算运动吧!”这里要纠正的一个观点是,做家务其实都是”劳动”而非”运动”,劳动只会带来疲累,运动却可以活动肌肉、加强心肺功能,所以应该要适度减少劳动、增加运动才对。

好的运动必须具备温和、有氧、持续、规律、渐进这几个重要因素。

从中医观点来看,气功这类活动大块肌肉、有节奏而和缓的运动,即可”通中带养”,有助补气。

不少中医师都靠练气功或打太极拳养生,本身也练气功的杨世敏说,气功的动作缓慢、轻柔自然,身松了以后气跟着通;练习气功的时候心要空、不要想太多,专注在呼吸与动作上即可。

普通人练气功其实不需要学复杂的招式,反而是愈简单愈好,例如太极拳的站桩与起式、外丹功、香功、八段锦都是好选择,重点是要重复做并持之以恒。

我个人推荐平甩功,手臂前后甩动四次,使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循环畅通,第五次时半蹲一次,可以让气进入肾,提升先天元气。当然有习惯跳广场舞也很不错,抒发肝气郁结,调整气血。

 

许多研究证实,气功、瑜伽、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可以调养气息、改善免疫调节功能、稳定自律神经系统。

其中,”静功”有助调整呼吸与自律神经,让你慢下来、减少压力;”动功”则可增强体能与抵抗力。

补气虚未必一定要靠人参黄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