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手动脑孰轻孰重?

 智慧教育奋践者 2015-11-05

动手动脑孰轻孰重?

——海门之行

 

姜堰区大伦中心小学     夏文寿

 

20141213——14日,我有幸参加了海门市实验学校承办的第四届“学程导航·活力课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暨“学导式数学教学”名师工作室活动,其间聆听了郑毓信教授《概念教学与数学思维》报告,郑教授首先阐述了要注重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要立足于日常教学即常态课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处理好动手与动脑的关系,不一定所有的教学都要先动手,必要的抽象、必要的思考还是需要的。他说,当下模式较多,如先学后教模式、导学案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等,但是,郑教授要求我们不能赶时髦,越是时髦的东西我们越要不断的反思,越要冷静的思考,它适合我吗?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自主学习吗?要求我们要处理好模式与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的关系,模式,模式,是解放生命还是禁锢生命,不能搞清规戒律,不能搞一刀切。更重要的是应当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现在很多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也很重要,也需要研究。

郑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数学概念教学,他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必须关注三个方面:郑教授讲的第一段是概念教学,核心思想是:第一,讲清楚概念是什么?即内涵。第二,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即作用。第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即怎么讲?数学课应该这样上:基础知识传授,不在“全”而在“联”;基本技能教学,不在“全”而在“变”;基本数学思想,不在“全”而在“用”。接着郑教授阐述了“找规律”教学的三要素:不泛化、不模式化、不假探索,走出《找规律》教学的误区,郑教授强调,数学课,不只重动手,更重动脑;数学需要情境教学,但也要注意去情境化。譬如说“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对“比”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与“分数、除法”不同,渗透了函数关系,小学阶段的比是为了初中认识函数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比就是最简单的函数。如果能够渗透到这一点才是一个好数学老师,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数学的看问题,要经常换一个角度看,换一个角度看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郑教授报告中的许多观点引发了我对日常教学的反思,数学课一定要让学生动脑子,不能一上课就动手,动手需要,但动脑更重要,如果数学课上没有动脑子那一定不是一堂好的数学课,我深有感触,我个人认为,数学课传授数学知识不是终极目标,数学知识只是一个学生发展的平台,关键是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发展技能,作为数学学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并且能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这才是数学学科的本质。郑教授举例说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学生首先连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都不知道,就开始动手研究性质是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的时候,通过量一量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90°,其实这就是长方形的概念,不是通过量得出来的,只有具备这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就是这样规定的,我们只能通过量去验证。所以以后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通过学生自学首先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什么作用,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不是通过探究发现这样的过程进行概念教学,有些问题必须引导学生先动脑子想一想,抓住数学的根本,数学地思维,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显性成成分而言,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深层次的思考,发展了学生什么样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牢牢地抓住数学的根本,在“深”字上下功夫,注重理论的实践性解读与实践性的理论反思,常学习着,常思考着,常实践着,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数学课堂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好动脑和动手的关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提高自己,把快乐带给孩子们,把幸福带给孩子们,让他们和老师一起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