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

 nqj0108 2015-11-05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  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  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  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  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  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脏腑别通*****奇经八脉

一.脏腑别通
       《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二.互治,在脏腑别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1.肺与膀胱2.脾与小肠3.心与胆4.肾与三焦5.肝与大肠6.心包与胃。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三.配穴新思路
     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确立了"别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

四.取穴原则
   腑病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如欲用木补心火,一定得用胆木,而不能随意用肝木。


八脉交会穴
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络穴。通冲脉。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胃经所主)
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别通小肠经)
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气失肃降,肺经所主)
4.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脾经所主)
    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络穴。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
1. 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本经所主)
2. 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三焦经所过)
3. 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肝经所主)
4. 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别通胃经)
5. 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
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本经所主)
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大肠经所过)
3.荨麻疹。(肺主皮毛)
    4.水肿。(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
    5.溺血。(膀胱经所主)
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通阴跷脉。
  【主治】
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心经所主)
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
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本经与膀胱经所主)
4下肢痿痹。(本经所过)
三焦,原气之别使,主要是指阳气。上述病症,与人的阳气衰弱有很大关系。

5.后溪穴,本经:手太阳小肠经,表里经:手少阴心经,同名经:足太阳膀胱经,别通经:足太阴脾经。通督脉。
  【主治】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耳聋,目赤等病证。(本经所过)
②癫狂、癔病、精神病、神经衰弱。(表里经心经所主)
③小便赤涩,流感,疟疾。(同名经膀胱经所主)
④黄疸。(别通经脾经所主化之病)
5.腰痛、颈椎病(膀胱经,督脉)

6.申脉穴,本经:足太阳膀胱经,表里经:足少阴肾经,同名经:手太阳小肠经,别通经:手太阴肺经。通阳跷脉。
  【主治】
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本经所过)(申脉)
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同名经小肠经的表里经心经所主)

7.外关穴,本经:手少阳三焦经,表里经:手厥阴心包经,同名经:足少阳胆经,别通经:足少阴肾经。络穴。通阳维脉。
   【主治】
①头痛、颊痛、牙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等头面五官疾患。(本经所过)
②热病、感冒。(本经所过主)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本经与同名经胆经所过)
④高血压。(本经与别通经肾经所主)

8.足临泣穴,本经:足少阳胆经,表里经:足厥阴肝经,同名经:手少阳三焦经,别通经:手少阴心经。通带脉。
〖主治〗
1. 头痛,目外眦痛,目眩,眼疾、胆囊炎,胁肋痛,足跗肿痛。(本经所过)
2. 乳痈,月经不调。(表里经肝经所主)
3. 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全身串痛。(胆主一身之气,三焦散布全身)

      奇经八脉在《黄帝内经》及后世的记载并不全面和完善。本着矛盾论的抓主要矛盾的原则,奇经八脉放弃不学。任脉,督脉归入十四经。
     1.任督二脉可能是四脉,旁开中线各0.5寸。
     2.带脉是肾经的分支,或者说,背俞穴与胸前都有各自的联系,就象肋骨一样,将身前身后包围,也就是串经。
     3. 其他维跷四脉根本就是十四经的串经现象,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穴位,学习不予考虑。
  以上是总结:五音堂郭原的观点。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 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
1.1 《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 《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 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 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行血,故脏腑别通"乃实有其道路相通,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耳"。
考《医学入门》中所引关于脏腑别通的内容见于"三焦"一节的末尾,是为了阐述李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脏腑以至全身的观点。"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故脏腑之间不仅存在着表里配合关系,而且存在着互通关系。唐(容川)氏一系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基础,体现了力图汇通中西的思想,但与李梴"三焦有名无形,无形而有用"的观点有异。膜网包裹脏腑固然可以作为脏腑之间相互连通的路径,却不足以说明其连通的特异性。
1.3 杨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 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1]。《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与太阴互通则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阳明与厥阴互通则胃与心包通、肝与大肠通,少阳与少阴互通则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
杨(维杰)氏气化之说与《医学入门》的观点略同,并扩展了胃与心包通,且论述简略,现试详论如下:
杨维杰先生根据徐灵胎所说:"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将开阖枢的意义分别归纳为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太阳号称"六经之藩蓠",为三阳之表,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肺主宣发敷布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运化转输精微,则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所司,故太阳、太阴主开。胃与大肠气化均主内行下达,心包为神明之守护,肝藏阴血,故阳明、厥阴主阖。少阳能使阳气出于表里之间,调节内外阳气之盛衰,枢转表里之气;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主纳气,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少阳、少阴主枢[2]。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如太阳、太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气与水液的关系,而且肺司卫气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协同性;在病机上可相互传变,太阳受邪会导致水液输布异常,如风水泛滥型水肿;水液输布异常亦会阻碍太阳经气的运行,如《伤寒论》28条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其原因在于气化不利、水邪内停。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与此相类。在生理、病理上,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有着特殊的关联,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另外一些理论从其他角度支持脏腑别通,如《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明确指出肾与三焦具有相通的关系。《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肺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应用亦从实践上证明肺与膀胱的相关性。
2 脏腑别通的应用
藏象学说注重各脏腑间的联系,传统的五脏调节模型存在着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关系的不足,金元以后的众多医家对五脏的关系进行了补充和修改[3],脏腑别通学说则扩展了脏与腑之间功能、病机传变、经络等多因素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对后世五大功能系统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医学入门》中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肝病注重疏通大肠,大肠病如痢疾、泄泻、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时治肺宜利水的" 提壶揭盖"法等,在临证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广东省中医院根据"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结合理脾法组方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症取得良好疗效[4]。
根据脏腑别通理论,相通的脏腑所连属的经络之间虽然在经脉循行上未必通连,但在气化上却密切相关,从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故在针灸学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解释、扩展穴位功用 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统的解释。如内关穴治疗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疗心悸。传统上一般分别从心包经的体内支脉联络三焦与足三里的强壮作用来说明其机理,而"胃与心包通"则提供了更具特异性的解释。针刺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理可从"肝与大肠通"得到很好的说明。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具有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临床应用广泛,其机理除与气血、阴阳、标本等有关外,"肝与大肠通"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透过"脾与小肠通",具清脾湿、退黄疸之功,自古为治黄要穴。
其次根据脏腑互通,可以扩展穴位的治疗范围。中渚在三焦经上,由于"肾与三焦通",扩展其功用可以治疗肾虚腰痛。胃经通过膝部,因为"胃与心包通",扩展心包经内关穴的功用以治疗膝痛,取得很好的疗效。秩边、承扶在膀胱经上,透过"肺与膀胱通",成为治疗扁桃体疾病的有效穴位。
2.2 为配穴提供新的思路 传统的配穴方法有本经配穴、表里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根据脏腑别通理论,选择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可以确立新的"别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5]。
2.3 奇穴的发现与归经研究 奇穴是尚未归入正经的经验效穴,许多所谓"奇穴"、"新穴"并非与经脉无关,而且有很多是在经脉之上。在奇穴的发现、确立的过程中,固然不乏"妙手偶得之 "的收获,但如果借助脏腑别通、全息对应等理论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无疑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在奇穴的整理、规范化过程中,归经是对经外奇穴深入研究的一种趋势[6]。一般都从文献记载、功能主治、针感传导等方面进行归经,而脏腑别通理论扩展了经脉的联系及功能主治,从而为奇穴的归经提供了新的思路
脏腑别通怎样用于针灸 ?
脏腑别通怎样用于针灸 ?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 一 ) 肺与膀胱通 ( 二 ) 脾与小肠通 ( 三 ) 心与胆通 ( 四 ) 肾与三焦通 ( 五 ) 肝与大肠通 ( 六 ) 心包与胃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如 :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 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 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 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 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 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有关“子午相冲、脏腑别通”图的文字说明
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等。4.“脏腑别通”在这里...胃与心包通。成60度的也有三组,即: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
“子午相冲图”(见图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以前跟师傅学习时虽也知道“子午相冲”之说,但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医学上却做得一般。
看了张明汉先生的文章:“'子午相冲选穴法’临床应用举隅”①后深受启发,张文指出:所谓 “子午相冲选穴法”是将十二时辰配属十二经络,选取相冲的穴位进行针刺的一种配穴方法。张文还指出:虽然时辰相冲,但是经络之间却具有一种相生关系。
受此启发,我仔细研究了“子午相冲图”,发现了古人隐藏的更多的秘密,特绘制成“子午相冲、脏腑别通图”(见图二)。本人不敢私自藏之,今献给同行,大家共勉之。
1.从图二中可见,成180度的为相冲,即: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2.子午相冲,经络相生,如:胆木生心火;肝木生小肠火;肺金生膀胱水;大肠金生肾水。
3.成30度的为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如: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 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等。
4.“脏腑别通”在这里一目了然!成180度的有三组,即:心与胆通;肺与膀胱通;胃与心包通。成60度的也有三组,即: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脾与小肠通。这样不仅易记,且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
5.“腑病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蠢子医》卷三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很多人不注意,结果临床上往往会适得其反。从图中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如欲用木补心火,你一定得用胆木,而不能随意用肝木。
6.取穴的原则:有关治疗脏腑病的取穴原则,我采用了如下的三点:
1) 阴经的输穴治脏病;阳经的合穴治腑病;
2) 先病脏腑取其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是上面的输穴)。《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3) 后病脏腑取其络穴(十五穴)。
以上合计取三十三穴。
参考文献:
① “子午相冲选穴法”临床应用举隅 张明汉 中国针灸 2000年第11期 P682
杜建华(大大阿哥)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