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古平等寺

 金山猫 2015-11-05
长安古平等寺
 
   

 

古长安平等寺历史、简介

撰文:心一 永豪 摄影:惟英、之道

    长安平等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沣河西岸的邱家庄,紧靠吴家村,寺建于沣河西岸边。


    古平等寺是唐代在西周文王灵台旧址上建立的,是西周文王征发奴隶在灵囿之中为他修筑的高台建筑物,用于游观和观测天象。

殿内壁画


     远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无道,听信崇国(今沣河西岸)诸侯崇侯虎的谗言,将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拘禁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监狱。西伯侯回到故土,在姜子牙等的邦助下发展壮大实力,先后臣服了周围许多小国,然后出兵讨伐崇国,杀死仇敌崇侯虎,并在崇国故址上营建新都---丰邑,并迁于丰邑。周文王之灵台距今约三千多年。灵台的建造表示一个国家机制完善,灵台是一个集观察天候、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等的一个多功用场所。原在文王灵台以南有“枯骨冢”遗址,人们传说当年修建灵台时,所出先民遗骨,周文王另起冢而葬,后世所赞文王“德及枯骨”之故事的出处。惜其旧迹荡然无存。

文王造像


     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丰、镐,史称西周。西周时灵台,一直发挥着其重大作用。随着周室的东迁,丰、镐二京,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被人们所淡忘。灵台也失去了往日的功用,渐渐荒废见弃了。


     明时,秦藩王在古灵台顶上修建平等寺,由僧人维护。而关于平等寺修建时间,在《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二零零零年)中记载;在明朝。而在《长安县志》(一九九九年)中记载;在唐朝。还有《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一书提到平等寺修建年代,是在唐代。该寺中文物保护碑也记为唐代。  

寺内古石碑基座遗迹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巡抚毕沅亲往灵台寻访古迹,并加以修葺。清朝末年,同光年间的社会大动乱中,关中大地许多文物古迹大遭破坏,灵台和平等寺同样未能幸免,唯有文王古殿、灵台上两棵古柏、古铁钟一口劫后犹存。上世纪中期,古树被伐,大钟被毁。

观音殿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相继在文王殿前,原平等寺的故址上,修建起了菩萨殿和地藏殿南北相对各五间。文王古殿面东坐西,菩萨殿居南,地藏殿居北。新建之殿宇,富丽庄严,雕梁画栋,壁画彩塑集一时之工艺精华,菩萨殿中供有观音菩萨一尊,地藏殿中供奉地藏菩萨。在寺内有两株观音柳,造形独特,其他寺院少见,其花四时长开,其色若莲,令人叹为观止。


     古文王殿已复修一新。如今的文王殿,青砖蓝瓦,雕梁画栋,石阶雄狮,周文王端坐于将台以上,四周壁画分别描绘着“文王演易”、“灵沼瑞莲”、 “渭水访贤”、“教民稼穑”等人们熟知的故事轶文,足见周文王当年德及苍生,惠于万物,
    后人敬仰之极。复修一新的文王殿放眼望去,犹如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又一次焕发着青春般地光彩,登此殿极目终南,襟带沣水,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灵台遗址,在平等寺内,九十年代由净天老法师住持恢复,现寺内有比丘尼六人,常年香火不断,监院彻安尼师。


长安平等寺摄影纪行

采编:惟英


    平等寺东门面沣河西岸,初春的麦田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

    南边沿阶梯而下的麦地里有二座墓陵,分别为净天法师  彻成法师而砌筑。

    寺院内、外拥13亩地,常住僧人10人,日常生活靠院内6亩地自生自足。

    寺内现存明清结构的大殿一座——文王阁。1999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的长安县文物办曾设保护碑一座,要求平等寺僧人重视保护,以供游人观瞻。

    采编时,因寺内修建大雄宝殿,大殿石碑便依放在周文王殿的阶梯上,隐约露出石碑背后的字样。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文王灵台,为三千年前西周初期文王姬昌所建。现台高27米,南北长12 米,东西长12.1 米。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学校所在地。

    文王殿坐西向东面对他敌人的方向——东方。这与后世的秦始皇将自己的陵墓向东来威慑山东六国相似。而这一切都归于尘土、原址被建成了了一座寺院。

    (图略)文王殿的正前方是正在修建的大雄宝殿,后方为平等寺东门直指沣河。

    南面为观音殿,北面为地藏殿。

观音殿内的观音菩萨造像

地藏殿内的地藏菩萨造像

    图为周文王殿内最有价值的石碑,碑的侧面为三条盘龙,此碑在文革时被破坏,碑座在寺院的一角饱受风雨浸浊。

大雄宝殿施工前的平安寺绿树如茵

    其他建筑布局(图略):文王殿的左侧分别为平等寺西门、杂物房、斋堂、地藏殿,紧依吴家村。 文王殿的右侧是平等寺宽敞的院落及修建的卫生间,背邻邱家庄。文王殿左侧,观音殿后面为彻安大师的房间。

    观音殿前正在做工的僧人

        原住持净天法师功德碑

 

附录:文王灵台及古平等寺相关典故资料

文王造像

    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大雅-灵台》篇中记载着关于西周文王以民力修建灵台时,平民百姓欢乐而顺从之场景,其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其大意为;文王开始建筑那灵台,营造它来量地界。老百姓齐来到建造它,不到几天很快的建成了。始建本不须急成,百姓们都急忙的到来修建。)”。周灵台历经约三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其故迹至今犹存,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街道办阿底村东南约五百米沣河西岸畔。
    远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无道,宫内沉迷酒色,朝廷宠信佞臣,听信谗言,朝中忠信之臣,尽皆弃而不用。使得朝政荒废,天下民不聊生,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商纣王听信崇国(今沣河西岸)诸侯崇侯虎的谗言,将西伯侯(陕西省歧山县北,过去人们称西歧)姬昌(即周文王)拘禁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监狱。最终在周的诸位大臣的共同努力下,使得西伯侯出得监狱。西伯侯回到故土西歧,在军师吕公望(即民间说;太公姜子牙)等的邦助下,改称为王(后人称为周文王),积极准备报仇灭商,修德进贤,施仁政于民,广交诸侯,网罗人才,发展壮大实力。周国先后臣服了周围许多小国,然后出兵讨伐崇国,杀死仇敌崇侯虎,并在崇国故址上营建新都---丰邑,同时将周都由西歧地迁于丰邑。

文王殿内描绘这段历史传说的壁画

    关于周文王灭崇国建丰邑这一事件,在《诗经》中有《大雅--皇矣》和《大雅--文王有声》分别有这样的记载;“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和“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即伐于崇,作邑于丰”。周文王之灵台就在营建丰邑时所修建,距今约三千多年。在修建灵台同时,并引注沣水以建灵沼(养鱼、龟等水产之处),灵囿(养鹿、等动物之处),加上灵台合称为“三灵”(灵台、灵沼、灵囿)。
    灵台的建造表示一个国家机制完善,灵台的功能据各种史料记载是一个集观察天候、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等的一个多功用场所。当时的天下诸侯,臣服周国的有三分之二,足见天下诸侯和百姓对周国的信任,对商朝的失望。
    周文王修建灵台的记载,在《孟子--梁惠王》中有这样的记载;“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为沼曰;灵沼”。在《诗序》中有;“灵台民始附之,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等”。汉代大经学家郑玄注释为;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

   《陕西省志---大事记》中有;周灭崇,作邑。筑灵台,民多往助之。原在文王灵台以南有“枯骨冢”遗址,人们传说当年修建灵台时,所出先民遗骨,周文王另起冢而葬,后世所赞文王“德及枯骨”之故事的出处。惜其旧迹,已荡然无存。
    后来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在太公、周公等协助下,八百诸侯会孟津,牧野陈师,一举灭了商朝,而建立了周王朝,定都丰、镐,史称西周。西周王朝三百年,丰、镐二京为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作为国家机制的灵台,一直发挥着其重大作用。随着周室的东迁,丰、镐二京,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被人们所淡忘。灵台也失去了往日的功用,渐渐荒废见弃了。
    关于周文王灵台的历代以来多有记述;春秋时,秦穆公擒晋侯惠公,囚之于灵台。后来晋国给秦以河西五城,且使晋世子西入秦国作为人质,晋惠公方得以返回晋国。《左传--秦晋韩原之战》中有;秦伯伐晋侯,战之于梁山,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东周列国志》、《长安县地名志》有此载)。
    汉时,《三辅黄图》中记载;周文王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沣河西岸(今长安区马王镇以南灵沼周围的地区)。周灵台高两丈,周回百二十步。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唐时李泰的《括地志》中记载;沣水北经灵台西,文王又引水为辟雍、灵沼。而在《括地志》中又有以下文字;今悉无复处所,惟灵台孤立。按今灵台高二丈,周围百二十步。这是周文王灵台在唐时的记载,可见灵囿、灵沼故迹,到此时已堙没已尽,故址难寻了,古灵台面积,比起汉时记载,明显的缩小了许多。另外在 唐代,徐元弼《灵囿赋》一文其中有;“仰皇都之近域,有文王之古囿。当昔周德资始,灵台是新”。文中徐元弼通过对古灵囿,灵台的记述,忆古念今,从而对周文王盛德的赞颂。
    宋时、宋敏求的《长安志》及元时、骆天让《类编长安志》中,对灵台故迹,均有记载。
    明时,秦藩王在古灵台顶上修建平等寺,由僧人维护。而关于平等寺修建时间,在《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二零零零年)中记载;在明朝。而在《长安县志》(一九九九年)中记载;在唐朝。还有《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一书提到平等寺修建年代,是在唐代。该寺中文物保护碑也记为唐代。可如果平等寺建于唐,那么在唐代以后所提及周文王灵台的史料中,并未见到有关平等寺的资料记载(也许笔者寡见、妄言)。
    在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著的《关中胜迹图志》(另清代《西安府志》和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等)中,在关于周文王灵台时,记载到;明代秦藩,在台顶上修建佛寺,使僧人保护古台。且明确记载到;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巡抚毕沅亲往灵台相度,加修葺焉。昔时,灵台上的文王殿应是乾隆年间修葺后的故物。
    清朝末年,同光年间的社会大动乱中,关中大地许多文物古迹大遭破坏,灵台和平等寺同样未能幸免,在灵台上仍留有当年毁坏的遗迹故物。古灵台屡历劫难,其它殿宇钟鼓楼等均遭毁坏,唯有文王古殿劫后犹存。在古灵台上原有古柏两棵,树径约两米之粗,树龄之古难以计年,还有古铁钟一口,能容四人蹲在其内。惜在上世纪中期,古树被伐,大钟被毁,令人今日思之长叹。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相继在文王殿前,原平等寺的故址上,修建起了菩萨殿和地藏殿南北相对各五间。由于文王古殿面东坐西,菩萨殿居南,地藏殿居北。新建之殿宇,富丽庄严,雕梁画栋,壁画彩塑集一时之工艺精华,菩萨殿中供有玉菩菩萨一尊,其作工之精细,令观者赞之有嘉,两旁泥雕彩塑连同地藏殿中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形态各异,美妙绝仑。在寺内有两株观音柳,造形独特,其他寺院少见,其花四时长开,其色若莲,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新的平等寺整体规划图已在平等寺中挂于墙,不久的将来,崭新的平等寺又将立于沣河岸畔。
    近年来在各界人士的努力相助下,古文王殿已复修一新。如今的文王殿,青砖蓝瓦,雕梁画栋,石阶雄狮,周文王端坐于将台以上,四周壁画分别描绘着;“文王演易”、“灵沼瑞莲”、 “渭水访贤”、“教民稼穑”等人们熟知的故事轶文。据当地人们讲;在灵台周围有一怪现象,每当盛夏时,周围其他地方的蚂蚱早已叫声驱除署气了,而在灵台周围听不到一声蚂蚱地叫声,当地人讲周文王夏夜观天象,蚂蚱怕惊扰文王,故不感有声。足见周文王当年德及苍生,惠于万物,后人敬仰之极。复修一新的文王殿放眼望去,犹如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又一次焕发着青春般地光彩,令人的高兴之极。


平等寺现任住持、监院

住持法号:如印法师

现任监院:彻安尼师


     彻安法师是平等寺第二代法师,今年75岁,做居士已30年,九五年三月经省佛协、区民政局、宗教科,寺周边大队和净天法师等带领下,批准任平等寺监院,任平等寺监院已有18年。

平等寺远景规划

从上图可以看出,平安寺的远景规划是非常庞大壮观的。


传统庙会

    每年的正月二十是平等寺的传统古庙会,一些礼佛信众及朝拜周文王的民众,以及灵沼周边长安地区和户县的社火队,敲锣打鼓,扭秧歌,游人、香客纷纷在寺院各殿及周文王殿前叩头进香,热闹非凡。

    交通指南乘车路线:城南客运站乘西安至户县928路,或南门乘 311至郭杜十字,换乘4-12路,秦镇桥头站下车,向北沿沣河河堤小路步行一公里即到。

本寺摄影、采编:惟英、之道   文献:永豪 心一  整理发布:智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