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十九:周文王的文治,仁者天下归心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的圣人明君。他遵循老祖先后稷、公刘的志业,效法祖父古公亶(dàn)父、季历的成规,带领周人以“外扬武功”为用,以“内修文治”为本,怀保小民、以德服人、礼贤下士,与民同乐,天下归心。

        怀保小民。周文王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社会政治变革,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商业,商人往来不收关税;征收租税有节制,实行藏富于民的裕民政策;健全法律,废除“连坐”(一人犯法,亲友受罚)等不合理刑法,解放了生产力,逐步形成了以“礼”为序的新形生产关系,在当时的长安地区建立了最和谐美好的社会。虞芮(ruì)争讼的故事,就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周文王治理下的社会现状。

        周文王仁善中允,周边诸侯国的百姓之间有纠纷,都愿意找他裁决。一次,虞国(今天山西平陆)和芮国(今天山西芮城)的百姓因为地界争执来找文王裁定。他们到了周国境内,看到耕田的人都在田间留下很宽的田埂,大家都互相谦让而不去抢占耕地。虞、芮两国之人感到非常惭愧,商量说:“我们为地界而争抢,恰好是周人所耻于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还要去找西伯(周文王)吗?那不是自取其辱吗?百姓习俗的培养,都是礼让的结果啊!”虞、芮两国当时都是殷商属国,遇到纠纷,他们不去找商王裁决,却仰慕文王的圣名,求文王审断纠纷。诸侯听闻此事后说:“西伯应该是受天命,得天下的君主了。”

        以德服人。周文王笃行仁义,尊敬长老,慈爱幼小,爱民如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到田间劳作,知民疾苦;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仁德怀远。有个小故事叫“恩泽惠及死人”,最能说明周文王对普通百姓的仁德。

        有一次,周文王派人挖掘池塘,挖出了一具无名尸骨,官吏把此事报告给文王,文王说:“把他重新安葬了吧。”官吏回答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人的。”文王说:“拥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的主人,拥有国家的人就是国家的主人。现在我就是他的主人了。”于是官吏把那具尸骨放进棺椁,重新安葬了。百姓听到此事后,说:“文王真是个贤明仁德的君主啊,连人的尸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泽,何况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呢?”于是周围诸侯国的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归顺于周。在农业社会,人就是生产力,至关重要。

        礼贤下士。周文王求贤若渴,不仅对内重视发现、培养、选拔人才,而且对外招贤纳士,吸引人才。文王对前来投奔之人,均以礼相待,因才施任。据说,他为了接待有德之人,常常到中午也没有时间吃饭。孤竹国的贤者伯夷和叔齐,听说文王礼贤下士,曾经商量着“为何不去归顺他呢?”但后来周灭商后,这两位又“誓不食周粟()”了。大名鼎鼎人姜子牙,还有太颠、闳(hóng)夭、散宜生、辛甲等商朝的贤臣也都纷纷投奔周文王,并且得到重用。

        周文王能够避免象父亲季历一样被囚而死的命运,得益于他的礼遇贤德。文王被囚羑(yǒu)里时,纣王之所以没有杀他,除了因为散宜生等大臣把美女、奇货、良马献给纣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文王得到了众多诸侯的支持,一些诸侯甚至要求和周文王一起被关押起来,这给纣王以巨大的政治压力。商纣王迫于诸侯的压力,不得不释放文王。文王获释后,诸侯都到程地(今天的陕西咸阳东)迎接他的归来,可以看出文王在各诸侯方国中的威望极高。

        与民同乐。周文王征服密须国之后,凯旋途中决定,在沣京(位于陕西西安西南沣河西岸。还有一种说法是,灵台建在今天的甘肃灵台县)附近修筑一个用以观天象和游览的高台:灵台。这有点象欧洲,特别是罗马到处存在的纪念胜利的凯旋门。他亲自动手规划灵台的建筑,并巧妙地安排布局灵台与灵沼。黎民百姓听说文王要建灵台,纷纷前来帮忙,在一起劳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把本来不急于建设的灵台很快地就建好了。文王到灵台游览,灵台周围的白鹤羽毛洁净丰厚,母鹿长得肥大且毛色鲜润,灵沼内满池的鱼儿都欢快地跳动,到处呈现祥瑞的景象。

        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孟子见梁惠王》篇。文王修建高台深池,老百姓不得不反对,反而高兴自愿地前来帮忙,孟子对此也很赞赏,他对梁惠王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看来,能够达到“与民同乐”,首先要能够“与民同好”,更要的是能够“以民为本”,爱民如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周都长安,天下归心。3000年前周人在长安地区孕育和实践的“仁义礼智信”的朴素思想,后来经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的凝炼和升华,上升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长安地区,在为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