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摇蒲扇忆童年 李海流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乡下还没有电,更没有电风扇和空调之类的消夏工具。面对炎炎夏日,人们唯一用来纳凉的工具就是一把蒲扇。时间和场景 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家家没有电风扇,夏夜纳凉时,孩子们摇着蒲扇,追逐着荧火虫,听老年人讲故事,那时的乡村,虽无网络游戏的乐趣,亦无微薄的普及,但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乡村娱乐项目少的可怜,只有有线广播或偶有一场的露天电影,每到酷暑难耐闲来无事时,邻里乡亲便一起拿着小凳子或凉席到空旷的大路上或小石桥上去聊天纳凉。纳凉者往往人手一把扇子,男女老少扇子的式样、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人们“手持蒲扇扑流萤”,边扇着扇子边讲一些奇妙的故事,不知不觉暑热和疲累就烟消云散了。但晚上纳过凉回到家,家里依然热得像蒸笼一样,手摇扇的风力这时也显得十分有限,虽然不停地摇,还是汗水直冒,手臂也酸得不行,再加上蚊虫的叮咬,往往到很晚也难睡着。童年的岁月中,我就是靠着轻摇蒲扇扇凉风度过了一个个难捱的夏日……小时候,村里每户人家都有好多把扇子,有麦杆扇、芭蕉扇、蒲草扇、折扇、绢扇、鹅毛扇等,不同的扇子其实用价值也不一样,如麦秆扇便宜、耐压,可扇可坐;芭蕉扇风 大,却 怕 压;蒲草扇好看,但价格贵 ,风力小;绢扇、羽扇则往往成为主人身份的象征。我们在电视中看到诸葛孔明总是手握羽扇,那羽扇是仪令的象征;宫廷或大户人家的小姐总喜欢拿着团形的绢扇,那是富贵团圆的象征。男人是基本不用鹅毛扇的,那样别人会说你有女人气,只有怀孕或哺乳期的妇女才使用,据说鹅毛扇扇出的风不易让小孩感冒,究竟有无根据我至今也不明白。青年人用折扇的居多,轻巧且携带方便,拿在手里比芭蕉扇有派头,招人耳目,很少看到小青年摇一把芭蕉扇“招摇过市”。我上初中的时候,教室里没有电风扇,我在商店里买了一把纸质的折扇,还让伯父用毛笔在扇面上按照毛主席的书法风格题写了《清平乐·六盘山》,同学为此还羡慕不已,二十多年了,这把折扇依然保存在我的书橱里。乡村百姓用得最多的扇子就是麦秸扇和芭蕉扇。说起麦秸扇,我还清晰的记得母亲当年自制的情景。芒种时节,母亲拿一把镰刀和竹篮,到麦地里割上几捆麦穗秆,选择麦秆最细长的一节剥去外“衣”,然后用石灰水浸上三五天,用清水漂净、阴干,麦秆变得雪白雪白的,为了使编出的麦秸扇子色彩靓丽,再到货郎摊上买5分钱的“洋红洋绿”,在未编织前的麦秆上染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最后用七根麦穗秆草相互交叉编织起来,活像一条彩色长“龙”,最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沿圈缝合成圆形,装上用竹片做成的扇柄,即成了麦秸扇子。麦秸扇小巧玲珑,我和妹妹比较喜欢用,而父亲还是喜欢那种大而耐用的芭蕉扇。每年入夏时节,父亲总到附近的集市上买两把芭蕉扇,为了结实耐用,母亲会在刚买来的芭蕉扇周边用布条缝起来,以防芭蕉扇裂开,同时缝合后的扇子风力更大一点。另外,为了防止芭蕉扇丢失或者和别人的扇子混淆,父亲就用剪刀在扇柄上剪一个符号,或者在扇把上用小刀刻个字,然后放到煤油灯上熏黑,一会儿功夫,扇把上就会留下一个永远擦不掉的黑色符号。 八十年代中期,经济富裕的农村家庭有了电风扇,但扇子是仍不可少的,一是用电昂贵,白天不舍得用,只有到晚上收工后吃饭、乘凉的时候才开一会儿;二是电压不稳,时常跳闸限电,用电集中时电压不足,风扇转速慢或者无法起动,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扇子扇。九十年代未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完成,电风扇和空调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扇子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电风扇、空调机等越来越现代消暑设备的冲击下,手摇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在我脑海中,始终没有忘却蒲扇为我童年消暑纳凉的温馨记忆。现在连出门乘坐的公交车、火车都用上了空调,扇子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那段用蒲扇摇出的童年岁月,而今只能在记忆里反复回味,回味曾经的朴实与美好,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