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学家袁家玑临证旨要

 寂寞在繁衍 2015-11-06

袁金声袁端红整理

善用经方治疗重证袁氏研究经方,造诣精深,临证常用经方,治疗沉疴重疾,每能应手,出奇制胜,兹举数例,以见仁术。

(一)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乃《伤寒论》之有名方剂,袁氏除用此方加减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每能奏效。袁氏认为,运用炙甘草汤,其要有四:

1君炙甘草,用量宜重,以复血脉:炙甘草汤有通经脉、利血气、益气通阳、滋阴养血、阴阳并调、气血双补之功能,主治心之气阴两虚,尤以心气虚为主所导致的脉结代、心动悸。根据《名医别录》炙甘草有“通经脉、利血气”的功用,《证类本草》亦记载《伤寒类要》治伤寒心悸、脉结代者,仅用“甘草2两,水三升,煮一升,服七合,日一服。”足见重用炙甘草通经复脉之功效,方中再配伍益气通阳,滋阴养血之药。其通心阳复血脉之力更著。炙甘草用量宜偏重,一般用量在18克以上,量小了,复脉效果不好,有的病例用量达36克之多,配伍适当,临床尚未见浮肿之副作用。

2重视辨证,灵活加减:《伤寒论》177条虽叙证简略,但主证主脉十分明确,而造成脉结代、心动悸的原因很多,必须对其病因病机加以辨证分析,灵活加减,以切合病机变化,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炙甘草汤中以草、参、桂、姜益气通阳复脉,地、麦、胶、麻以滋阴养血宁心,如心气虚明显,见心悸短气,动辄尤甚,脉缓弱无力,同时出现脉结代,可以用原方。若气虚明显,可将辅药人参剂量加重,协同炙甘草为主药,还可加入黄芪。若属气阴两虚,在心虚的基础上兼见心烦、眠差、口干,舌尖红赤,脉细弱而结代,可提辅药生地与炙甘草为主药,去生姜、桂枝。

至于酒则可去可不去,因地黄得酒可提高其疗效。如证见阳虚,形寒肢冷,唇舌淡紫,脉微而结代频发,可加附片,提高桂枝、人参的剂量与炙甘草为主药,去生地、阿胶、麦冬等阴柔之品,以温通心阳而复血脉。在此,尤须提出的是若见心肾阳虚,出现厥脱,虽结代连连,但脉微欲绝,四肢厥逆,大汗淋漓,颜面苍白,神志模糊,唇舌青紫淡,则非炙甘草汤所适应,应速速回阳急救,如四逆加参等,同时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因炙甘草汤虽为气阴两补之剂,略偏温阳之品,并非回阳救逆之剂,虽加附片,与回阳救逆之剂仍有差别。

3辨证还应与辨病相结合:如冠心病绞痛时所出现的脉结代,心动悸,若属心之气阴两虚为本,痰瘀交阻为标,本虚而标实者,应虚实兼顾,本标兼调,调补心脾,通阳益气复脉以治本,宣痹化浊,活血通络定痛以治标,炙甘草汤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若属风心病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可用本方补气血,通阳复脉,并加祛风湿药物,如防己、秦艽、白术、泽泻、车前子之属。

4本方加减应用时,炙甘草、人参不必改动,否则就越出了气阴两补的作用。

(二)大柴胡汤的运用大柴胡汤为仲景《伤寒论》名方,主治少阳邪热不解,病兼阳明里实之证,取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以柴、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攻泻阳明,芍药敛阴和营,缓腹中急痛,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去参、草以免甘缓补中恋邪。其临床运用甚广,对胆系感染、胆石症、黄疸、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炎、痢疾等多种疾病,只要属少阳邪郁兼阳明里实者,多可取得显著疗效。

临床运用大柴胡汤的关键有三:一是掌握少阳兼阳明里实的病机;二是掌握大柴胡汤的主证。《伤寒论》103、136、165条对其病机、证候、鉴别阐发十分清楚,大柴胡汤证有四大主证:①往来寒热,或发热,发热可轻可重;②心下急,乃上腹部及两胁疼痛急迫,或心下痞硬,按之,肌肉紧张,有抗力;③呕不止,乃呕吐急剧,频繁,甚者吐出黄苦之胆水;④多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脉多弦滑而数,苔多黄腻,因病邪未全归阳明,但邪热伤津,苔亦有白厚而干者。只要掌握这些主证,与病机相符,即可用大柴胡汤治疗。三是据证加减,若寒战高热,有化脓倾向的,可合大黄牡丹皮汤运用;痛处不移,舌边瘀滞,可加丹参、红花、桃仁;黄疸可加茵陈、郁金、山栀、车前子;结石可选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急性发作时,往往不用滋腻之品,以免恋邪,大枣常常不用,一般服一、二剂,或三、五剂,对镇痛、解热、止呕、通便常常奏效。

病有轻重缓急之分。方有大小缓急之别,对于慢性反复发作患者,因久病入络,往往痛处不移,舌边多瘀,应加入红花、桃仁、川芎之类活血药物,此时嫌大黄过于峻猛,故用大黄炒炭,使之入血分以泄热化瘀,仅有轻微缓泻作用。久病体虚者,亦可师柴胡加芒硝汤之例加入太子参、甘草。因大柴胡汤有清热利胆之效,而六腑以通为用,只要胆道疏利,枢机运转,则腑气通降,其病可愈。

案例:患者周某,女,60岁,1974年5月20日来诊。上腹部剧烈疼痛4天,以上腹为重,辗转不宁,忽冷忽热,呕吐频频,不思饮食,口渴干苦,小便短赤,大便二日未行,腹部按之痛甚,以腹部明显发硬,有肌紧张及反跳痛。西医检查,血象高,嘱其拟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患者畏惧手术,而来诊治,见舌质稍红,苔白厚而干,脉弦滑数,以大柴胡汤加减进治:柴胡12克、黄芩9克、枳实10克(打)、白芍18克、大黄6克(后下)、黄连6克、法半夏12克、广木香9克、竹茹6克、延胡索9克、生姜10克、元明粉5克,服一剂,即得黑色臭秽稀粪五次,腹痛若失。上方减大黄,再进两剂,余症皆除。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后。此例属腹痛急症,为少阳阳明合病,因热甚呕吐剧烈,于大柴胡汤中加黄连、竹茹,以增强清热和胃止呕之力,痛甚加入延胡索,以行气活血镇痛,大便秘结,加元明粉以软坚泻热,广木香配枳实以增强行气破滞,导热下行,去大枣之甘缓,以免恋邪。

(三)当归四逆汤的运用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炙草、大枣组成,乃仲景《伤寒论》为血虚寒凝所设。袁氏认为本方在《伤寒论》351条中仅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但只要抓住血虚寒凝之病机,临床运用极为广泛,如属此型的腰痛、腿痛、腹痛、闭经、痛经、不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冻疮等等疾患,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处方用药,可据证加减化裁,但归、芍之养血,桂、辛之通行血脉不可不用。

1原发性痛经案:患者,朱某某,女,17岁,未婚,初诊1974年6月10日。痛经4年来诊。患者12岁月经初潮,始经量多,色黑有块,周期不定,小腹隐痛,因经行时饮冷,游泳,随意不拘,4年来,月事不调,每当经潮,小腹冷痛,坠胀不适,喜温喜按,腰酸腿软,行经错乱,前后不定,潮汛将至,诸症尤重,经色紫黑,中有凝块,数年来,经量渐次减少,初潮时,行经6~8天,近至二三天则已,腹痛加剧,至辗转不宁,甚则痛至晕厥,手足不温,伴见呕吐腹泻,日三四行。平素纳差腹胀,面色白光白,眠差梦多,精神欠佳,白带清稀量多。曾经西医检查,诊为原发性痛经,子宫后倾。多经医治,见效甚微。时值经讯,遂来就诊。见舌质淡紫,脉沉细而缓涩,宜益气养血,温经散寒,通络定痛,与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0克、生白芍15克、桂枝9克、细辛3克、黄芪15克、焦白术10克、川楝肉10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制香附9克、吴茱萸6克、台乌药9克、小茴6克、生姜5片、大枣7枚、炙甘草9克。3剂。

二诊(6月14日):药后经量增加,血块较多,腹痛大减,腹泻停止,诸症徐减,药见效机,遵法续进3剂。嘱月经停后,服用归脾丸,至经前5天续进上方。

此后来诊,如前法,在上方基础上略为增减,经3月调治,月经量增,血块已无,经期小腹仅微有隐痛不适,尚属正常,饮食增加,面色红润而告愈。

按:本例禀赋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因经期不注意调摄,游泳饮冷,致寒邪内入,风冷之气客于胞宫,血因寒凝则滞,冲任受阻,不通则痛。为虚实互见之证,故以温经散寒,通络定痛为主,兼以补气健脾治之,与当归四逆汤加减,用归、芍、川芎养血通络,桂枝、细辛温经散寒,吴萸、台乌、小茴、香附温里散寒,行气消滞,芪、术、草、枣益气健脾,川楝、延胡行气活血以止痛,生姜和胃降逆止呕,本方已寓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之义。平时以归脾丸益气养血,兼安心神,标本主次分明,汤丸兼用,既能益气养血,又能暖宫散寒,温通经脉,故痛经得愈。

2无脉证案例:患者,张某某,男,45岁。居住于高寒地区,25年前曾感心慌、气促、伴双下肢关节疼痛,某日劳累,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经西医按脑血栓处理好转出院。10天前突觉上肢疼痛难忍,尤以肘关节以下为甚。两手掌颜色变紫,脉搏消失,经某某医院诊断为“风心病”、“双上肢动脉栓塞”,未经特殊治疗,右上肢麻木疼痛渐渐消失,皮色、皮温正常。现觉心慌气促,气短乏力,咳嗽痰多,肢软,头昏头闷,胀痛,左手臂手指麻木疼痛,冷感,尤以关节部位为甚,遇寒则加剧,纳差少寐,小便黄少,舌质红,苔薄黄腻,左脉细涩欲绝,时有时无,右脉细滑。

辨证:阳虚内寒,气血不足,寒湿中阻,血脉不利。

治法:养血温经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克、桂枝12克、生白芍25克、木通15克、细辛3克、丹参24克、防己15克、黄芪24克、地龙15克、红花6克、苡仁24克、桑枝30克、秦艽10克、山药15克、茯苓18克、炙甘草9克、大红枣9个。10剂。

二诊:药后诸证减轻,左脉呈现,显沉细而微,右脉细小弦,手仍感冷,前臂紧痛,头昏、头胀、痰多。用当归四逆汤既见效机,仍以原方加减。原方去山药,加钩藤15克、川芎15克、延胡索10克,加重丹参、桂枝、细辛、红花之量,10剂。

三诊:左脉细弱,右脉细弦,血压13.3/9.1kPa,诸证减轻,续进上方10剂,以巩固疗效。

按:无脉证多由于气血不足,寒凝,血脉瘀滞所致。本例因居高寒,身体虚弱,卫外失固,为风寒湿邪所袭,流走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不通而为痹证。寒凝血脉,脉络痹阻,则见左侧肢麻疼痛、青紫而冷,左脉细涩欲绝,时而无脉。袁氏以补益气血,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法论治,以当归四逆汤中重用归芍桂枝木通细辛以养血温经,散寒除湿,加芪、枣、山药以益气固本,推动血循,丹参、红花、地龙、桑枝活血通络,防己、秦艽祛风胜湿。共奏气血双补,温通经脉而复其血脉之效。

3梨状肌综合征案例:患者,马某某,男,35岁,驾驭员,初诊1975年12月3日。右腿突发疼痛。屈伸不利一周来诊。一周前,不明原因突感右腿疼痛,行走时右髋部牵扯至腰骶部疼痛,活动不便,与伤湿止痛膏贴之,罔效。到某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右侧梨状肌综合征”,服西药未能减轻,疼痛日渐加重,遂来诊治。患者驱车而至,不能行走,右腿疼痛难忍,动则有如刀割,不红不肿,扪之不热,舌质平,苔薄白,脉沉细弦,以温通之法,拟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12克、细辛9克、怀牛膝15克、当归12克、生白芍18克、鸡血藤18克、乳没各10克、木通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5克、红花9克、炙甘草6克。6剂。

服方3剂后,右腿疼痛大减,六剂后病痊。

按:袁氏认为此例为寒湿凝滞经脉,致经气受阻,故发右腿疼痛,其舌质不红,苔薄白,脉沉细弦,是为血虚寒凝,遂以仲景之当归四逆汤治之,方中以归、芍、芎养血活血;桂、辛温经散寒;防己、灵仙驱风除湿,血藤、乳没、木通、牛膝以通行血脉而定痛,炙甘草和中,且配芍药以舒挛急,止疼痛,全方以温通经脉除寒湿为主,兼以养血通络定痛,寒湿得除,血脉畅行,则疼痛止。

袁氏亦常用此方治疗或预防冻疮,每能奏效;治血虚寒凝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养血温经的基础上加虫类搜风通络之品,并加重挂枝、细辛之用量,亦可见效。

(四)桂枝附子汤治疗胸痹心痛桂枝附子汤为《伤寒论》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之方剂,袁氏除用此方治风湿外,还用于心胸阳气不足,寒邪凝滞,阻痹心脉之胸痹心痛治疗,每可奏效,兹举例如下:患者,李某某,男,53岁,初诊:1984年11月18日。患者因胸闷短气,心前区阵发性闷痛三天来诊。患者罹患冠心病已10年,常有胸闷短气、心前区憋闷,疼痛阵作,口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此次发作又住入某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服药治疗,诸证减轻。三日前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兼之心情不快,感胸闷气憋,如物紧压,动辄气喘,心前区隐隐作痛,颜面浮肿,恶寒汗出,手足不温,口唇发绀,面色不华,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而缓,拟温阳散寒法,桂枝附子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加味进治:桂枝12克、炮附片10克(另包先煎)、枳实10克、瓜蒌壳15克、茯苓18克、法半夏10克、延胡索10克、生姜5片、炙甘草9克。3剂。

二诊(11月22日):如法服药后,胸闷减轻,心痛未作,短气、面浮等症均有好转,手足已温,药见效机,再于前方加味:桂枝12克、炮附片12克(先煎)、潞党参15克、茯苓30克、瓜蒌壳15克、薤白10克、枳实1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9克。6剂。

三诊(12月2日):服药6剂后胸闷、心痛悉除,面浮消退,余症均大为好转,惟短气乏力,面色转和,发绀消除。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有力,改用益气通阳,化痰活瘀,宣痹定痛法治疗。

按:本例为冠心病患者,因感寒及情志不畅而诱发胸痹心痛发生,袁氏据胸痹心痛短气之主证,又见恶寒肢冷,唇绀舌淡紫,脉沉而缓,按之有力,为寒邪闭郁,胸阳不振所致,心前区憋闷,紧压感,脉沉弦,则为痰浊痹阻,胸阳不宣,故又见心痛隐隐,以桂枝附子汤、《金匮》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加减进治,以桂枝、炙甘草入心助阳,炮附片温阳散寒,枳实、瓜蒌壳开胸中结滞,重用茯苓益心气宁心神,法夏化痰,助瓜蒌壳宣痹,延胡索活血定痛,生姜、炙甘草和中以助正祛邪。合而温通心阳,散寒定痛,故而奏效。患者二诊以后,在原法基础上增益气通阳,活血之品,系因患者心气不足之故。

袁氏认为,此例胸痹心痛短气之发生,主要为寒邪所致,又见心胸阳气不振,但未至《金匮》薏苡附子散及乌头赤石脂丸的程度,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的桂枝亦嫌量轻,且无附子之温阳散寒,故通阳之力不足,故以桂枝附子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使胸阳得振,寒凝气散,则胸痹心痛得愈。

名案评析

一、冠心病案杨某,男,54岁,工人。1977年1月26日初诊。

自述心悸、心绞痛已半年余,曾于1976年9月11日在某医院作心电图检查:交界性期前收缩,室性差异性传导,室性期前收缩,Ⅰ、Ⅱ、2VF之ST下降0.1毫伏。血脂检查:总胆固醇为231毫克%,三酸甘油脂143毫克%,诊断为冠心病。现仍感心慌心累,心痛阵作,胸闷气憋,动辄气促,行走困难,自汗多,面浮而苍白,形体虚胖,脉来三五不调,结代频频,舌淡胖嫩,苔白滑,以补心益气,温通心阳,兼以活血化痰通络之法治疗,用炙甘草汤加减,方拟:炙甘草12克、茯苓30克、潞党参15克、桂枝9克、郁金10克、泽泻15克、法半夏12克、丹参15克、薤白9克、川芎9克、广木香9克、红花6克、当归9克、远志6克。三七粉早晚分吞1.5克。

第一卷441二诊(3月1日):服方35剂,诸证明显好转,结代脉已显著减少,胸闷气憋大为减轻,原方加佛手9克、山药15克、陈皮6克续调。

三诊(3月16日):服前方15剂,效果明显,仍以养心化痰,活血通络之方治疗:炙甘草18克、潞党参15克、薤白15克、茯苓30克、瓜蒌壳18克、桂枝9克、法夏10克、丹参18克、广木香9克、远志9克、当归9克、红花6克、赤芍9克、川芎9克、郁金9克。

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心动悸,脉结代反复时,加重炙甘草、潞党参、桂枝的用量,再加入太子参,以增强益气通阳复脉的作用;血压高,肝阳上亢则加决明子、怀牛膝、牡蛎以平肝潜阳,血脂高以茵陈、山楂泡水常服。经治1年余,共服396剂,坚持服用三七粉(患者未服过西药),并嘱其少吃高脂厚味饮食,经常作散步、太极拳锻炼,结代脉逐渐消失,诸证悉平,精神转佳,面色红润,舌转正常,随访至今,患者身体健壮,能从事家务及体力劳动,1982年5月21日所复查心电图结果:窦性心律,电轴无偏移(+45°),正常心电图。胆固醇120毫克%。

〔评析〕患者年岁较高,形体虚胖,心阳心气不足,故见心悸汗出,短气而累,动则气促,行动困难,舌质胖淡,舌苔薄白;心胸阳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致气机壅塞,痰浊瘀血乘其胸阳式微而痹阻心脉,故见胸闷气憋,心痛阵作,脉来不匀,结代频频;阳气不足,故见面浮苍白,舌质胖淡。袁氏以益气通阳复脉,兼以化痰活血通络为法,用炙甘草汤加减进治。因心阳心气不足为病之本,故去地、麦、胶、麻,重用炙甘草,以通经脉,利血气,复其血脉;配桂枝、党参、茯苓益气通阳,协炙甘草复脉,共为主药;瓜蒌壳、薤白滑利通阳,开胸中结气;法夏、远志化痰开窍;归、芎、郁金、红花、三七以活血;广香行气;泽泻利湿。配伍适宜,故能振其心气与心阳,宣其阴邪之痹阻,故投药见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此后,据证加减,总以益气通阳为主,兼以化痰行气活血为治,渐次加重炙甘草、党参、桂枝的用量,进剂300有余,兼调摄有方,活动知度,遂使心气渐复,胸阳振奋,气机宣发,有如光照万物,阴霾四散,痼疾得痊。

二、中风(脑血栓)案姚某,女,64岁,1973年4月18日求诊。家属代诉,一天前下午,因家务劳累,感左上肢及左下肢发麻,肢体沉重,进行性加重,数小时后,左侧身体活动不便,左手足无力,神志尚清,入夜思睡,神志朦胧,喉间痰鸣,时有鼾声,呼之能应,语言不清,左半身不遂,大便未行,小便黄少,颜面潮红,右侧鼻唇沟变浅,脉弦滑而数,伸舌不利,舌质红,苔黄厚。治宜潜阳镇逆,熄风化痰,拟方:生石决30克、生牡蛎30克、代赭石24克(三药均打碎先煎)、怀牛膝30克、生白芍18克、钩藤15克、法半夏10克、川贝9克、胆南星9克、石菖蒲6克、决明子30克、黄芩9克、竹沥60毫升(加生姜汁数滴,频频喂服)。3剂。

二诊(4月21日):药后神志稍清,语言略好,余症如前,大便数日未行,于上方加入生大黄7克,2剂。

三诊(4月24日):服上方后大便得下,病情未再增重,上方去大黄,继以竹沥加生姜汁服用,续服6剂。

四诊(4月30日):6剂尽后,神志语言清楚,舌质红渐次减轻,黄苔化薄,但左侧肢体仍不能活动、麻木,感觉欠佳,有时觉痛,内风渐平,舌质偏红,苔较前减薄,尚属黄厚而腻,脉弦而第一卷442滑,于潜阳熄风中增入滋阴清热,化痰通络之品。

生石决30克、牡蛎30克(二药打碎,先煎)、生白芍20克、钩藤15克、怀牛膝18克、生地15克、川贝10克、法夏10克、枸杞子10克、石菖蒲6克、鸡血藤18克、桑枝21克、延胡索10克、夏枯草10克、竹沥60毫升(分冲)。6剂。

五诊(5月10日):6剂药尽后,病情稳定,神志语言清楚,心烦眠差,口干不欲饮,诉左侧上下肢疼痛,麻木,舌质红,苔退,脉细弦,已不数,以滋阴清热,化痰通络法治之,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10克、菊花10克、生地18克、赤白芍各9克、皮丹10克、桑寄生15克、怀牛膝15克、川贝10克、法夏10克、牡蛎24克(先煎)、丹参15克、枣仁15克、山栀炭10克、地龙10克、鸡血藤18克、延胡索10克。6剂。

此后,在上方基础上据证加减,并嘱功能锻炼,左侧肢体逐步活动,经治半年痊愈,思维行动如常,至今19年从未复发,现80高龄,仍健康无恙。

〔评析〕患者为阴虚痰热之体,年老,气血失调,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又因长期吸烟,痰热内蕴,因其劳累,引动肝风,风火交煽,致气血逆乱,气血痰火并于上,神明被蒙,风痰痹阻经脉,故而发生神志不清,半身不遂。中风初起,以潜镇摄纳,平肝熄风为主治,生石决、生牡蛎、代赭石重镇潜阳,平肝熄风,钩藤、决明子熄风散热,痰因火动,故以黄芩苦寒降火,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风阳,生白芍入肝,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柔肝熄风,使气不妄行,法夏、川贝、南星、菖蒲、竹沥通窍除痰,使气下行,合而有镇肝熄风,降火除痰之功。药后风势渐平,增入生大黄,导热下行,风火潜藏,故神志语言清晰。服药11剂后,风火之势已退,阴虚痰热显露,故减少潜阳熄风之品,增入滋阴清热,化痰通络药物以复肝肾之阴,清热平肝,化痰通络,本标兼顾。

风火平熄后,改用滋补肝肾,清热宁神,化痰通络法殿后,病情逐渐好转,调治半年而愈,思维敏捷,左侧上下肢活动复常。本证阴虚痰热,故初中时滋阴腻滞之品不宜,以免壅塞气机,反使痰火恋滞,难于降泄,待肝风平熄后,才转滋阴清热,化痰通络法,杞菊地黄汤加减,增化痰活瘀通络之品以标本同治,治法有序,方药中的,半年后痊愈。

三、痿案患者,赵某某,女,46岁,初诊:1987年10月3日。患者驱车由人背扶来诊,自诉双下肢无力颤抖,不能行走已半年,平素急躁,遇事多思善怒,一年前因工作不利,致心情郁闷不安,口干而苦,呃逆频频,呃声响亮,尿意频数,渐感双下肢发抖,逐步加重,不能自控,半年前终至不能站立行走,饮食偏少,腹痛气胀,大便不爽,进油肉食品,易于腹泻,一日二、三次,似排之不尽。

精神紧张,无明显消瘦,扶之站立则双下肢颤抖剧烈,肌肉松弛。经西医多种检查,均示正常。

苔薄白,舌红润,脉细弦。拟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之法,以四逆散加味进治。

柴胡10克、生白芍15克、打枳实10克、佛手9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广木香9克、青陈皮各10克、山药10克、山栀炭7克、枣仁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6剂。

二诊(10月12日):药后呃逆减少,腹痛腹胀大为减轻,余症均有好转,但身楚,痛处不定,腿足不利,颤抖似有所减,心情急躁时,腿颤如前。月经不调,脉弦细,续以疏郁和气血为治。

上方去青陈皮、山栀炭、枣仁,加制香附10克、牛膝15克、桑枝20克、太子参15克,6剂。

第一卷443三诊(10月28日):前方服12剂后,感两腿较前有力,可站立扶墙行走,双下肢颤抖减轻,饮食睡眠好转,有时耳鸣,头内翁翁作响,头痛,双眼有时充血,眼胀不适,舌平,脉弦细滑。拟柔肝疏郁,佐以凉肝熄风,潜镇之法。

柴胡10克、生白芍15克、打枳实10克、太子参15克、钩藤10克、丹皮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牛膝15克、佛手10克、桑枝21克、牡蛎30克(打,先煎)、丹参18克、炙草6克。

6剂。

四诊:1987年11月5日。药后诸症继续好转,逐渐已能自己行走,双腿有力,已不颤抖,惟在情志激愤时颤抖发硬,但程度较前大为减轻,腿脚不利仍有发生,肝郁诸症大为好转,有时呃逆,消化欠佳,食油腻食品,间或有腹泻。上方续调,再进6剂。

此后,总以四逆散或逍遥散据证略为加减,历时半年而愈,患者能操持家务与工作。但情绪波动时,呃逆、眼红、尿频、腿颤尚有发生,嘱其遇事泰然,情志舒畅,以免郁而百病由生。

〔评析〕痿一证,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行动而言,危害极大。其致病原因大抵可因外感邪气所致,或是风寒,或是湿热之邪,侵犯筋脉、肌肉,致弛缓无力;亦或是外感温热邪毒,侵犯筋脉肌肉,亦可致痿;温病耗伤肺胃之阴,致不能输布津液,濡养筋脉而发病。

因内伤所致者,多见于久病体虚,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而致。多以清热生津,养肺益胃,或滋养肝肾,或清热化湿为治。而本例,袁氏认为乃因郁证所致。盖郁证表现复杂,此虽下肢颤抖,痿软无力,但综观全证及发病过程,而是情思不畅,肝气郁结所致,郁怒伤肝,诸症亦起,正如《鱼孚溪医论选》引沈明生曰:“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其脏应肝胆,其经在胁肋,其主在筋爪,其伤在脾胃,在血分,其性喜调畅,故在表者当疏其经,在里者当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又曰:“血郁者,四肢无力”。肝藏血、主筋,故肝气郁结,则血于郁滞,气血郁滞,则筋脉失荣,故见下肢颤抖,痿软不用,久郁不解,则肝胃气血不调之证,腹痛腹胀,呃逆食少,腹泻乏力,脉弦而细,诸症迭起,故先以四逆散疏肝理气,畅达木郁,继之进退于逍遥散,疏肝健脾,调气养血,佐以通行血脉之品,痿告愈。

中风证治说要袁氏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肝风内动,以致气升、火升、痰升而出现的猝倒暴仆等证候,病因病机中,内风是决定的因素,外风仅是个别的诱发因素,以内风引起者为多见,与外风有关者则少见。治疗原则应以潜镇摄纳为主,并用熄风、化痰、通络、滋阴降火之剂。袁氏特别告诫:不能再犯前人在治疗上外风内风混淆不清的错误,而混用祛除外风辛温发表之剂如小续命汤等。

(一)中风三阶段的治疗袁氏将中风分为中风轻证、中风重证(闭证、脱证)、中风后遗证三阶段,临床据证而辨,然后遣方用药。

1中风轻证的治疗:袁氏十分推崇张锡纯《衷中参西录》的镇肝熄风汤(代赭石、怀牛膝各30克、龙骨、牡蛎各15克,白芍、玄参、天冬各15克、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6克、龟板15克,甘草4.5克),临证常以此方加减为治。若初起痰涎较多,舌苔垢腻,言謇语塞较重者,宜减去玄参、天冬、龟板,加法半夏、胆南星、三蛇胆陈皮末、远志、竹沥等药,先予熄风镇逆化痰;若肝阳上亢,血压较高,多兼见头昏头痛目眩者,则加入钩藤钩、生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菊花等,以加强镇肝熄风清热的力量;若半身不遂等证,久未向愈,宜据证酌加通窍之品,如石菖蒲、桑枝、川芎、地龙、红花、鸡血藤等。

2中风重证的治疗:闭证除阳闭用局方至宝丹,阴闭用苏合香丸以迅速开窍而外,还可以应用其他开闭方法。如通关散搐鼻以取喷嚏,针刺水沟、合谷等穴,牙关紧闭不开者用乌梅擦牙,都是协助开闭的良法。若牙开声出,再进潜阳镇逆、熄风化痰的方药,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竹沥汤(如无生葛汁可以不用)、涤痰汤、三蛇胆陈皮末、天竺黄、川贝、远志等加减化裁。袁氏认为本病痰瘀交阻,初期一般不宜先用滋阴腻滞之品,如阿胶、熟地、生地、制首乌、山萸肉、天冬、玄参等,以免加重痰浊瘀血之壅塞,诸药在病程后期再据证选用较好。

脱证比较危险,应中西医结合大力抢救,中药煎剂缓难救急。本证宜先益气固脱,首先煎服大剂参附汤以回阳救急,同时应用滋阴固脱之剂,如鸡子黄、山萸肉、阿胶、五味、龙骨、牡蛎、龟板、鳖甲之属,或据证用地黄饮子加减,以滋养真阴,温补肾阳。治疗闭证的局方至宝丹、苏合香丸、通关散等,脱证均不可用。

3中风后遗证的治疗:中风后遗证多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蹇语塞等证,多属风痰阻络,气滞血瘀,经隧不通,气血失调。要注意痰瘀交阻这一病机,选用益气养血,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解语丹。要据证进行加减,尤其应注意化痰活瘀药物的运用。

要坚持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才能取效,并配合使用针灸及头皮针以争取时间,提高疗效。

(二)中风的选方用药袁氏认为:中风除脱证应迅速回阳救急,益气滋阴以固脱外,开始即应以潜阳镇逆,熄风化痰为主,滋阴腻滞之品暂宜少用。潜阳镇逆之药也包括一些金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龙齿、龟板、鳖甲、磁石、代赭石、生铁落,均可随证选用。熄风也并非必须运用大剂第一卷434滋阴腻滞之品,主要是清肝泄热以熄内风,如可用钩藤、天麻、生白芍、丹皮、桑叶、菊花,甚则可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以清泄肝热而熄肝风,并佐潜阳镇逆之不足。

此外,治疗中风病,化痰药物之运用甚为重要,因痰留隧络,每致蒙蔽清窍,窒塞喉关,而且痰与瘀每相结合,必须先予开泄化痰,才有助于潜降熄风,竹沥、二陈、胆南星、天竺黄、川贝、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全瓜蒌、杏仁、三蛇胆陈皮末等均是中风化痰宣窍的常用药,可以据证加以选用,效果较好。袁氏喜用竹沥,因其苦寒无毒,性滑而流利,走窍并逐痰,为治疗中风的要药,能使神志转清较快。本药宜早期服用,每次可兑服20~30毫升,同时略兑入生姜汁数滴,最好兑入潜镇熄风化痰的汤剂中,日服三次。

本病上虚下实,若服潜镇熄风化痰之剂,痰浊已化,痰热已清,病情好转,而阴虚证候明显者,亦应滋补肝肾,养血宁心,可选用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加减。养心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何首乌藤、丹参、浮小麦等,可用潜阳镇逆、熄风化痰的方药化裁配合应用。滋阴方剂属于培补调理,若初起肝阳上亢,痰浊壅盛,早用腻补,则流弊甚多。养心安神方药初起亦可据证酌情选用,与腻补之意迥然不同。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在中风治疗中甚为重要,因为痰浊与瘀阻每每相结,阻滞经脉,妨碍早日恢复,可根据痰瘀二者相结的情况,运用化痰活瘀的药物。尤其是在中风后遗有半身不遂、语言謇塞、口眼歪斜、精神障碍的情况下,应据证选用宣通经络、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地龙、当归尾、桃仁、红花、鸡血藤、川芎、三七等,临床多以熄风化痰、通络活血同用。

(三)常用验方举例中风初起,血压尚高,神志未清,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涎壅盛,脉弦有力,舌红苔黄而垢腻,属肝阳上亢,内风上扰,痰浊中阻,治宜潜阳镇逆,熄风化痰。方用:生石决明30克(打,先煎)、生牡蛎30克(打,先煎)、代赭石24克(打,先煎)、怀牛膝30克、生白芍18克、钩藤钩15克、法半夏9克、川贝母9克、胆南星6克、石菖蒲6克、决明子30克、黄芩9克、竹沥30克(加生姜汁数滴,分三次冲服)。

若肝火上炎,烦躁不安,可加山栀炭、丹皮、桑叶、龙胆草、黄连、青黛;若痰涎多,可加天竺黄、远志、三蛇胆陈皮末;若呕逆,可加枳实、竹茹、陈皮。欲再加重潜阳镇逆作用,可用生铁落煎汤代水。此方服后如有效,可服至十多剂。

中风经治疗而神志已清,能自行饮食,后遗舌强言蹇语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脉弦细,舌质红,边瘀紫,苔略黄,属风痰未化,脉络瘀阻,治宜潜阳熄风,化痰通络。袁氏拟方如下:生石决明30克(打,先煎)、生牡蛎30克(打,先煎)、生白芍30克、怀牛膝30克、决明子30克、地龙9克、何首乌藤30克、鸡血藤18克、红花6克、丹参18克、法半夏9克、川贝母6克、茯苓30克、石菖蒲6克、竹沥30克(分冲)。

上方据证加减,可服多剂,如药后上述症状减轻,尤其是半身不遂有所改善,则应坚持服药治疗。若血压已不高,气虚血瘀症状明显者,亦可用补阳还五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