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111中风的辩证治疗,方证方剂,老舅,胡述兵;唐守兵,大别山养生堂,我的方证

 鹤年养生 2020-01-26

​        舌象调查发现,舌质以瘀者多见,舌苔以黄腻、白腻据多,表明本病多为瘀血、痰热。另外,出血性中风者多红绛舌厚苔,缺血性中风者多青紫舌。


中风:

1、中经络;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养血祛风通络。大秦艽汤加减。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2、中脏腑;

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

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3、后遗证;

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语言不利;风谈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肾虚精亏;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加减。

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

口眼歪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1、中经络;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养血祛风通络。大秦艽汤加减。

大秦艽汤

方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秦艽90克   甘草60克   川芎60克   当归60克   白芍60克    细辛15克 羌活30克    防风30克 黄芩30克     石膏60克 白芷30克  白术30克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白茯苓30克    独活60克

大秦艽汤的功效作用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30克,水煎去滓服。现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兼恶寒发热,肢节疼痛,苔白或黄,脉浮紧或弦细。

方解


本方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适用于风邪初中,在经在络,尚未深入脏腑者。由于正气先虚,络脉空虚,卫不固外,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致气血痹阻,络脉不通。血弱不能养筋,筋脉失于荣养,故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不能运动等症,风邪外袭,正邪相争,营卫不和,则见恶寒发热,肢节疼痛;风邪郁而化热,故见苔黄,脉浮弦为风邪初中之征,脉弦细则为兼有营血不足之象。

治宜祛风通络为主,配合养血活血益气、清泄里热之法,秦艽为风中之润剂,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为主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辛温行散之品,能祛风散邪,捜风通络,俱为辅药。其中羌活主散太阳之风,白芷主散阳明之风;防风为诸风药之军卒,随风所引而无处不到,独活祛风止痛,善治下部之痹,与羌活善治上部之痹,相得益彰;细辛芳香最烈,内能宣络脉而疏百节,外可行孔窍而透肌肤。五药相合,加强秦艽散风之力。然言语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荣养筋脉有关,风邪浸淫血脉,易于损伤阴血,而血虚生燥,更使筋脉失于濡养,且方中诸多风药,性温燥,易伤津血,故佐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养血柔筋,使祛风而不伤血,即所谓“疏风必先养血”(《医方集解》),寓养血于疏风之内,以济风药之燥,且川芎与当归相伍,可以活血通络,使“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医方集解》),深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且使风邪去而正不受伤,离有扶正御风之意;风邪外中经络,郁而化热,故配生地、石膏、黄芩清泄郁热,并可制诸风药辛温行散之太过,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各药相合,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效。

按语


本方以风邪初中经络、舌强语蹇、口眼歪斜、手足不能运动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等病症。如无内热者,去黄芩、石膏;有风热表证者,去防风、羌活、当归、加桑叶、薄荷、菊花;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全蝎、僵蚕;呕逆痰盛,苔腻脉滑,去地黄,加半夏、橘红、南星;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年老体衰者,加黄芪。

本方风药较多,过于辛燥,有耗伤阴血之弊,临床应用宜斟酌加减。

同方


附方


①疏风汤(《寿世保元》),由当归、川芎、白茯苓、半夏、陈皮、乌药、香附、羌活、防武、白芷、麻黄、甘草、细辛、生姜构成。功能疏风散寒,通络舒经。主治风邪中府,手足拘急不仁,多着四肢,面色如土,恶风寒者。

②疏风饮(《杂病源流犀烛》),由人参、黄芪、白芍、当归、秦艽、升麻、防风、苏木、葛根、钩藤、红花构成。功能通络疏成,益气养血。主治卒中,筋脉拘急,血液耗损,无以养筋,口眼歪斜者。

加减


如心下痞,加枳实;遇天阴,加生姜。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 天麻10 钩藤12(后下) 石决明18(先煎) 栀子9 黄芩9 川牛膝12 杜仲9

 益母草9 桑寄生9 夜交藤9 茯神9

[功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表现有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 本方证以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兼有肝火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肝。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平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为药引;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宁心。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的半身不遂、耳源性眩晕及神经衰弱有上述证候者。

    [加减法] 1.有痰者可加入川贝10 胆南星6

    2.手足发麻者加入广地龙10 希莶草12

    3.视物不清者,可入加决明子9 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龙胆草10 夏枯草15

   5.偏于风盛者,可加入龟板15 牡蛎25


杞菊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2019-06-2044398人阅读


黎艳副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点击播放医生的语音回答

00:00

01:34

语音内容

本方就是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而成,有补肝肾、明目的功效,可以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眼睛干涩、迎风流泪、双目昏花,视物模糊。肾阴为一身阴液的根本,肾病久治不愈,或年轻性生活频繁,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均会导致肝肾阴虚。肝开窍于目,目之所以能视,是受了肝之阴血滋养,所以治以滋阴肾养肝为主。杞菊地黄丸中的枸杞入肝,有养肝明目的作用,属于种子药物,偏于沉降,菊花性散,偏于升浮,与枸杞配伍一升一降,使气机流转。用地黄补肾阴,肝肾相生,所以配伍山茱萸补肝血,补阴药久之会生湿,所以配伍泽泻,利肾之湿,肝血补久会生热,所以配伍牡丹皮凉肝血。




2、中脏腑;

阳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钩藤汤的组成|主治|功用:


【组成】羚羊角1~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霜桑叶6克、川贝母9克、鲜竹茹10克、生地黄15克、菊花9克、白芍12克、茯神木10克、生甘草3克。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的高热不退,烦闷燥扰,手足抽搐,甚至神昏,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方解:本方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的常用方。方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为主药;桑叶、菊花协助主药以清热息风,为辅药;风火相煽,最易耗伤阴液,故用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命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邪热亢盛,易灼津为痰,故用贝母、竹茹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以宁以安神,均为佐药;其中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之剂。


临床应用:


1.使用本方以高热、烦燥、手足抽搐为辩证要点。


2.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可配合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开窍之剂。如高热不退,耗伤津液甚,或素有肝阴不足,属阴虚阳亢型痉厥者,可酌加玄参、麦冬、石斛、阿胶等养阴增液之品。


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本方在除湿祛痰的二陈汤为基础上,加枳实、竹茹、胆南星以祛风、清热、涤痰,那么涤痰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下面小编给您详细介绍下。

【组成用量】

半夏、竹茹各15g,胆南星、茯苓各12g,陈皮、枳实、人参各9g,菖蒲6g,甘草3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本方在除湿祛痰的二陈汤为基础上,加枳实、竹茹、胆南星以祛风、清热、涤痰,再配人参扶助正气,菖蒲芳香开窍,共呈开窍涤痰之功效。

本方具有镇静,抗惊厥,扩张血管,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休克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中风痰阻清窍(心),舌强不能言、苔厚腻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中暑、低血糖休克、癔病、癫痫、昏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狂犬病后遗症、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艾滋病、药物中毒性耳聋、鼻囊肿、鼻腔及类窦良性肿瘤、鼻及鼻窦恶性肿瘤、喉运动神经麻痹、喉痉挛、喉白斑病、喉癌、精神失常、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喉痉挛、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上肢麻木等病证。而必须症见突然昏倒,舌强不能言,喉有痰声,舌苔厚腻,脉弦滑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昏迷(痰湿蒙蔽型)治宜涤痰开窍。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昏迷较重者,加服苏合香丸1粒,每日3次。热邪偏重者,则宜用菖蒲郁金汤。湿痰偏盛者,不可早用寒凉,以免引起冰伏之弊,治宜辛温芳香,化其痰浊,宜加佩兰、藿香各10g,生姜6g。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痰蒙心窍型)治宜芳香开窍,涤痰熄风。

以本方为主治方。另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若肝风内动,四肢抽搐者,加钩藤10g,全蝎6g。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且血色鲜红者,是为热伤血络,宜加生地15g,丹皮、紫草各12g,水牛角粉3g(冲服)。痰涎壅塞气道,痰鸡喘促不安者,加鲜竹沥水30~60毫升,每日数次。痰热内盛,神昏谱语,舌红苔黄者,加鲜竹沥水30~60毫升,天然黄、黄连各10g,成药改用安宫牛黄丸,每服1丸,每日2~3次。

3.急性脑血管病(痰湿蒙塞心神型)治宜温阳化痰,醒脑开窍。

以本方去人参,加远志10g为主治方。

若神昏不醒者,宜灌服苏合香丸。口噤不开者,可用乌梅肉擦牙启齿。4.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痰气郁结型)治宜涤痰开窍。

以本方加减化裁:大青叶15g,殊茯神、矾水炒郁金、胆南星、浙贝母、竹茹、半夏各10g,远志、菖蒲各6g,陈皮3g为主治方。

若躁乱不宁者,加磁石、青礞石、石决明(三味先煎)各20g。抽搐者,加钩藤15g,僵蚕8g,羚羊角粉2g(另吞)。痰火偏盛者,加龙胆草、黄芩、七叶一支花各9g。

5.流行性乙型脑炎(痰蒙清窍型)治宜豁痰开窍。

以本方竹茹换天竺黄,去人参,加全瓜蒌12g,远志9g为主治方。

若喉间痰多者,用礞石粉2份,月石粉1份,玄明粉1份,混匀,每服1~3g,1日3次,灌服。狂躁不宁,嚎叫哭闹,舌红苔黄者,去二陈汤,加龙胆草、山栀子,生地各12g,抽搐者,加僵蚕9g,全蝎4g、大便秘结如胶难下者,加生大黄8g(后下)。

6.艾滋病(完全期)(痰火内盛型)治宜镇肝熄风,化痰开窍。

以本方合镇肝熄风汤加减:生石决明(先煎)30g,龟板、代赭石(均先煎)各18g,天冬15g,胆南星、竹茹、玄参、钩藤各12g,半夏、橘红、菖蒲、生龙骨、生牡蛎(先煎)各10g,甘草6g为主治方。

若大便秘结如胶难下者,加芒硝10g(分冲),大黄6g。

7.药物中毒性耳聋(痰阻风动型)治宜涤痰祛风,蠲毒通窍。

以本方加天麻12g,全虫10g,白附子6g为主治方。

8.鼻囊肿(痰浊湿凝结型)治宜燥湿化痰,散结消瘤。

以本方去人参、葛蒲,加猪苓15g,白术、泽泻各12g,桂枝6g为主治方。若继发感染,红肿触痛者,加蒲公英15g,黄芩、黄连各12g。囊肿久不消愈者,加丝瓜络、路路通各15g,通草、地龙各12g。

9.鼻腔及鼻窦良性肿瘤(痰浊凝结型)治宜燥湿化痰,散结消瘤。

以本方加减:生牡蛎(先煎),陈皮各15g,枳实、制半夏、海蛤粉、昆布、海藻各12g为主治方。

若痰蕴化热,舌苔黄腻者,加车前子(包)15g,黄芩12g。

10.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痰浊凝结型)治宜涤痰化浊,软坚散结。

以本方加减:僵蚕、海浮石、海藻、昆布、浙贝母、茯苓、陈皮各15g,制南星、枳实、制半夏、山慈菇、鸡内金、穿山甲各12g为主治方。

11.喉运动神经麻痹(风痰型)治宜祛风涤痰,通络开音。

以本方去人参、竹茹,加通草、全虫、僵蚕、防风各12g,蝉衣10g,甘草6g为主治方。

12.喉白斑病(痰湿聚结型)治宜燥湿化痰,散结祛浊。

以本方去人参为主治方。

若胸闷,痰多者,加全瓜蒌15g,浙贝母、郁金各12g。

13.喉癌(痰浊凝结型)治宜涤痰利湿,散结消癌。

以本方加生牡蛎、海蛤壳(均先煎)、海浮石各15g,山慈菇12g为主治方。若脾虚,倦怠乏力,舌淡胖者,加怀山药、白术各15g。胸脘满闷,饮食不香者,加麦芽15g,佩兰、鸡内金各12g。

14.精神分裂症(肝虚胆怯,痰扰神明型)治宜涤痰宣窍,解郁安神。以本方去人参,加丹参、生麦芽各15g,郁金、琥珀、薄荷各6g为主治方。15.癫病(痰瘀化火,蒙闭心窍型)治宜豁痰开窍,疏泄肝胆。

以本方去人参、竹茹、甘草,加生麦芽20g,丹参15g,白附子10g,龙胆草、柴胡各6g,郁金5g为主治方。

16.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痰湿血瘀,壅塞清窍型)治宜涤痰去瘀,开窍安神。

以本方去人参、竹茹,加生麦芽20g,佩兰12g,当归、赤芍各10g,白豆蔻5g为主治方。

17.散发性脑炎(痰热内闭,经络阻塞型)治宜涤痰开窍,泻热通络。以本方去茯苓、人参、甘草,加双钩藤20g,大黄(后下)、川黄连各9g为主治方。


  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参附汤2018-12-29

  【方剂名】参附汤,出自宋·《妇人良方大全》。


  【组成】人参一两(30克)、附子半两(10克)。


  【用法】先将生姜、大枣用水煎汤,去渣留汁,以汤代水煎煮人参、附子,取汁徐徐饮服。目前临床多只用人参、附子二药,水煎服。病情严重者,可日服2剂。注射液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次2~10毫升,或遵医嘱。


  【功效】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四肢厥逆,呼吸微弱,汗出气短,脉微弱欲绝;以及妇女崩漏,外疡渍后以及大手术等血脱亡阳者。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休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新生儿硬肿症、婴幼儿哮喘等病症。


  1.休克:将100例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处理(吸氧、对症、输液急救、使用盐酸多巴胺等),治疗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以诱发休克病因得到控制,血压、尿量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河南中医》2013年第8期)


  2.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十盐酸多巴胺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30例,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38例作对照,7~14日为1个疗程。以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监测血压100~120/60~90mmHg,且血压稳定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68.4%。(《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年第5期)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2例,与静滴山莨菪碱作对照,疗程14日。以症状消失,安静状态下心率>60次/分钟或比治疗前提高10次/分钟以上,硫酸阿托品试验及固有心律测定转阴为显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67.39%。(《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第3期)


  4.新生儿硬肿症:在西医常规治疗(复温、给氧、供给能量、补充液体、抗休克、纠酸、改善微循环、抗感染、补充多种维生素等)基础上加用参附汤加味治疗新生儿硬肿症64例,与常规西药治疗32例作对照。以硬肿3日内全部消退、吮乳佳、体温正常、反应良好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68.75%。(《医药论坛杂志》2004年第4期)


  5.婴幼儿哮喘:在常规抗感染、吸氧、口服硫酸特布他林的基础上,将101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大剂量参附液组、小剂量参附液组、地塞米松组,疗程5日。以24小时内哮喘缓解,肺部啰音消失,PaO₂、PaCO₂、pH值正常为显效标准。结果:参附大剂量组总有效率91.5%,参附小剂量组78.0%,地塞米松组90.6%。(《中国基层医药》2005年第8期)


  【方解】参附汤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要方。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固脱;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参附配伍,能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健脾气,气阳同救,起到温而兼润、补而能固的功效,可期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效。临床运用时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但一俟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论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更年期崩漏、中晚期肿瘤化疗后贫血、水肿、毒瘾戒除、席汉综合征、糖尿病脑病、肺栓塞等证属阳虚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参附汤具有提高细胞及体液免疫、纠正贫血、改善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肥大现象,改善脂质代谢,调整机体氮质血症等作用。


  【方歌】参附汤是救脱方,益气固阳效力彰,肢厥汗出脉欲绝,阳气暴脱急煎尝。



生脉散2018-08-21

  【方剂出处】生脉散,金朝·《医学启源》。现代有口服液剂型,名“生脉饮口服液”;注射液剂型,名“生脉注射液”。


  【组成】麦门冬、人参、五味子。


  【用法】水煎服。原方无剂量,按常规剂量酌定。口服液:口服,1次10毫升,每日3次。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20~60毫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稀释后使用,或遵医嘱,供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急重病应用。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①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症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②暑热耗气伤阴证,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急危重病属气阴两虚者。


  1.冠心病心绞痛:通过Meta分析考察生脉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经筛选最终纳入8篇相关文献。以心绞痛及心电图为疗效尺度,生脉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复方丹参组。(《中国中医急症》2叭1年第9期)


  2.慢性心力衰竭:系统评价西药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共纳入12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计93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西药联合生脉注射液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中医临床疗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以及生存质量量表积分,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同时降低心衰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西药联合生脉注射液较单纯西药常规治疗心力衰竭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年第5期)


  3.扩张型必肌病: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药生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共纳入8项研究,总计481例患者。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生脉注射液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对照组,并可以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但纳入研究数目和质量尚有限。(《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年第4期)


  4.缺血性中风: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篇“总样本量960例,其中生脉组493例,有效444例,对照组467例,有效351例。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未使用生脉注射液组。(《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第24期)


  5.非小细胞肺癌: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生脉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共纳入9项研究,合计585例患者。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生活质量量表(KPS)评分增加发生率、体质量增加发生率、骨髓抑制发生率、肝肾损害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总有效率分析纳入的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生脉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方面效果确切,且对化疗有协同增效作用,但尚需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中国药房》2013年第12期)


  6.糖尿病:系统评价生脉散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有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提示,生脉散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安全,且敏感性分析提示该结果稳定性较好。(《中成药》2009年第1期)


  【方解】方中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皆入肺经,一补一润一敛,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肺虚久咳之证得之,可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之效;暑热气耗津泄之证得之,司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由此则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以“生脉”名之。


  方中人参性味甘温,有大补元气之功,若气虚不甚者,可易为党参;若气阴不足,兼有内热者,则可用西洋参代之;若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亦宜加重,或使用注射剂。如口渴喜饮,加芦根、花粉;舌红、脉数,加黄连、栀子;心阳不振,加附子、干姜;汗多欲脱,加龙骨、牡蛎。


  本方乃补敛合用,若温病气阴虽伤,但余热未清,或久咳肺虚,仍有痰热者,均非所宜。


  【现代研究】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热病、各型休克、心律失常、复发性气胸、心力衰竭、克山病;又可用于治疗失眠、新生儿硬肿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衄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糖尿病、视神经萎缩、虚劳,以及手术后调理、预防高原低氧对心肺的损害等病症。另生脉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保护心肌细胞、增加冠状动脉流量、调节血压、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氧化、抗癌及抑制病毒等作用。


  【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3、后遗证;

半身不遂;气虚血滞。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黄民50~100克,当归10克,赤芍7.5克,地龙5克,川芎7克,桃仁5克,红花5克,同样用于中风(CT诊断脑血栓形成),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用药5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


养生之家导读:方中重用补气实卫的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配以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那么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下面小编给您详细介绍下。

【组成用量】

黄芪60~90g,当归尾10g,赤芍8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6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中重用补气实卫的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配以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行气,共同组成活血通络,益气养血功效之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偏气虚血瘀之病证。

本方具有扩张脑和肢体的血管,抗凝血,降低血液粘度,抗血栓形成,强心,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面神经麻痹、颅神经损害、脑震荡后遗症、神经炎、截瘫、嗜酸性筋膜炎、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头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肝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曲张、雷诺病、乳房肿块、无脉症、动眼神经麻痹、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一氧化碳中毒、耳鸣、遗尿症、痛经、崩漏、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脂蛋白血、脑血栓形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心律失常、阳痿、经行肢体麻木、癃闭、结扎后遗症、产后恶露不绝、咳嘴、顽固性荨麻疹、发作性嗜睡、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慢性盆腔炎、放环后月经不调、术后发热、胸痹、闭经、子满、萎缩性胃炎、肺心病等病证,而必须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小便频数,舌质暗淡,脉缓无力者之病人。

space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急性脑血管病(中经络之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言语涩謇甚者,加石葛蒲、远志各10g,胆南星6g。偏瘫以下肢软弱无力为主者,加肉苁蓉、木瓜、续断、桑寄生各15g。偏瘫日久不愈者,加全蝎、乌梢蛇各6g,蜈蚣1条。

2.颈椎病(气虚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行经络。

以本方加葛根15g,羌活10g,丹参20g为主治方。

若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g,玄胡索5g。

3.先天性心脏病(气阳不振,血脉瘀滞型)治宜益气通阳,活血化瘀。以本方加减:炙黄芪15g,茯苓、党参、丹参、郁金、川芎、赤芍、当归各10g,桂枝6g,甘草3g为主治方。

若面色萎黄,唇爪淡白者,加熟地、鸡血藤。口干苔少者,加玉竹、麦冬。心悸气短者,加合欢皮、煅龙骨(先煎)。大便干结者,加柏子仁、酸枣仁、火麻仁。

4.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神经炎(脾虚气弱,久病气阴亏虚型)治宜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病久者滋补肝肾。

以本方去桃仁,加鸡血藤15g,茯苓、黄精、党参、地龙各10g,桂枝6g为主治方。

若肢体麻痹不仁者,加秦艽、牛膝。下肢微肿者,加车前子(包)、木瓜。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者,去当归、黄精,加苍术、焦山楂。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肌肉失养型)治宜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以本方去川芎、桃仁,加鸡血藤15g,党参、白术、茯苓各10g,陈皮3g为主治方。

若肌肉假性肥大者,加丹参、白芥子。肌肉瘦削者,加紫河车、杜仲。心悸气短者,加龙眼肉、黄精。饮食不香者,加神曲、焦山楂。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苍术。

6.脊髓灰质炎(邪退正虚,血行不畅型)治宜益气活血,祛邪通络。以本方去桃仁,加党参为主治方。

若汗出较甚者,加龙骨、五味子。湿热未清者,加牛膝、黄柏、薏苡仁。上肢瘫痪者,加桂枝、桑枝。下肢瘫痪者,重用牛膝、五加皮。

7.子宫腺肌病(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消症。

以本方去地龙,加三棱、莪术、制香附各10g,炙甘草6g为主治方。

若在经期,去三棱、莪术,加益母草15g,炮姜炭、玄胡索各10g,以增理气止痛,温阳止血之功。

8.肾积水(气虚水停,气滞血瘀型)治宜温肾益气,行气活血,化气利水。

以本方去赤芍、州芎、红花,加泽泻、白术、生蒲黄(包)、枳壳各10g,益母草30g,肉桂、王不留行、穿由甲各6g为主治方。

若全身疲乏无力者,加党参。症块明显者,加牡蛎、鳖甲、地虫。腰痛缠绵者,加补骨脂、杜仲。四肢冰冷,倦怠嗜卧者,加熟附片、干姜。血尿者,加琥珀粉、三七粉。

9.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

以本方加葛根15g为主治方。

10.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

以本方去桃仁,加丹参、茯苓各15g为主治方。

1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以本方加白附子、全蝎、白僵蚕各12g,桂枝、甘草各6g为主治方。

12.颈性眩晕(气虚血瘀,清空失养型)治宜益气活血,升举清阳,柔经活络。

以本方加葛根、紫丹参各30g,甘草4g为主治方。

13.血管神经性头痛(气滞血瘀,郁阻少阳,因瘀致虚型)治宜补气行血,解郁止痛。

以本方加炮穿山甲15g,柴胡、郁金、香附各10g为主治方。

14.顽固性失眠(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活血、振脉。

以本方加丹皮、茯苓各8g为主治方。

15.癫病(气虚血瘀生风型)治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以本方加石菖蒲15g,火麻仁、水蛭各10g,川蜈蚣3条为主治方。

16.老年性痴采(气虚血瘀,清窍失养型)治宜益气、活血、开窍。

以本方加石菖蒲15g,全蝎3g,川蜈蚣3条为主治方。

17.风湿性心脏病(心肺气虚,痰瘀阻脉型)治宜益气活血,清肺化痰。以本方加减:瓜蒌皮18g,炙黄芪15g,当妇尾12g,川芎、地龙、杏仁、桃仁、泽兰、泽泻、浙贝母、茯苓、白术各10g,川桂枝6g,甘草4g为主治方。

18.冠心病(胸痹)(气虚血瘀,心脉痹阻型)治宜益气逐瘀,通络宜痹。以本方加人参12g,茯苓15g,枳壳、桂枝、白术、炙甘草各12g,三七粉3g为主治方。

1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气虚阳衰,血脉瘀滞型)治宜益气温阳,活血复脉。

以本方加补骨脂、仙灵脾各15g,郁金12g,桂枝、熟附片(先煎)各9g为主治方。

20.阳瘘(气虚血瘀,阳气被阻型)治宜补气活血,疏络通阳。

以本方加人参10g,香附15g,牛膝30g,水蛭6g为主治方。

21.慢性肾炎水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气血瘀滞型)治宜益气活血,温阳利水。

以本方加益母草20g,制附片(先煎)、茯苓、泽泻、车前子(包)各12g为主治方。

22.慢性肾盂肾炎(肾气虚弱,卫外不固,湿热瘀结膀胱,气化失司型)治宜益气温肾,活血化瘀,健脾利尿。

以本方加仙茅20g,车前子(包)、川续断各15g,土茯苓25g,白术14g,桂枝10g,牛膝9g,防风6g,慧苡仁15g为主治方。

23.输尿管结石(肾气表弱,湿热蕴结型)治宜益气温肾,清热通淋。以本方加减:金钱草、石苇、冬葵子各18g,茯苓15g,黄芪16g,赤芍、红花、地龙干各10g,肉桂、熟附片各8g为主治方。

24.慢性前列腺炎(肾气表弱,气化失司,湿热瘀滞,虚实夹杂型)治宜益气活血,清热利湿。

以本方加蒲公英、败酱草各20g,牛膝、黄柏各9g,薏苡仁24g,熟附片3g为主治方。

25.前列腺肥大(癃闭)(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活血,化瘀通窍。

以本方加桂枝10g,泽兰、牛膝各15g,穿山甲、路路通各12g为主治方。26.桡神经麻痹(气虚络阻,筋脉失养型)治宜补气、活血、通络。

以本方加石斛、山萸肉各15g为主治方。

27.腓神经麻痹(气虚络阻,下元虚损型)治宜补气通络。

以本方加怀牛膝、石斛各15g为主治方。

28.末梢神经炎(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活血,祛风通络。

以本方加桂枝10g,豨莶草12g,鸡血藤30g,春砂仁7g为主治方。

29.格林-巴利综合征(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通络。

以本方加鸡血藤、熟地各10g为主治方。

30.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气虚血瘀,气血凝结型)治宜补气养血,活络行瘀,软坚散结。

以本方加牡蛎30g,连翘20g,土茯苓、夏枯草各18g,桂枝10g为主治方。31.重症肌无力(气虚络阻型)治宜补气、活血、通络。

以本方加葛根30g,麻黄6g为主治方。

32.外伤性脱发(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行血,活血祛瘀。

以本方去桃仁、地龙,加荆芥、防风各8g,炙甘草5g为主治方。

33.下肢静脉曲张(正虚血瘀,脉络痹阻型)治宜益气、活血、通络。

以本方去地龙,加木瓜、白芍各15g,川牛膝10g为主治方。

34.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经络瘀阻,脉络不通型)治宜益气活血,通脉利湿。

以本方去川芎、红花,加乳香、没药各10g,土鳖虫5g,丹参、土茯苓各20g,萆薢、牛膝各15g,木通8g为主治方。

35.慢性下肢溃疡(精血耗伤,邪毒羁留型)治宜益气活血,祛瘀生肌,解毒排脓。

以本方加土茯苓、党参、金银花各30g,白及、白术、熟地各20g为主治方。36.桡神经损伤(瘀阻脉络,筋脉失濡型)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以本方加制首乌30g,桂枝10g,丹参、木瓜各20g为主治方。

37.腰骶部陈旧性损伤(瘀阻经脉型)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滋补肝肾。

以本方去桃仁,加玄胡索10g,杜仲、川续断、牛膝、桑寄生各20g,枸杞子12g为主治方。

38.腕管综合征(久病气虚,瘀血留滞型)治宜益气活血,舒筋通络。以本方加片姜黄12g,党参、鸡血藤各15g,丹参10g为主治方。

39.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气不统血,瘀血阻络型)治宜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以本方去红花,加熟地、淮山药各15g,仙鹤草、茜草各20g为主治方。40.骨折延迟愈合(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化瘀,接骨续筋。

以本方加川牛膝6g,骨碎补12g,党参、自然铜各15g为主治方。

41.妇女特发性水肿(气虚血瘀,气机失常,水液溢肤型)治宜益气活血,佐以利水。

以本方加防风10g,丹参、益母草、滑石各30g,生甘草6g,茯苓10g为主治方。

42.宫腔粘连综合征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镇肝熄风汤的组成|主治|功用:


【组成】淮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生龙骨10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元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5克。


【主治】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活动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扑,不知人事,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


方解:本方证是由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临床应用有较好的效果,方中重用牛膝,降其上行之血(引血下行)并能滋养肝肾;代赭石降其上逆之气,并能平肝潜阳,为主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龙骨、牡蛎、龟板潜阳降逆,柔肝熄风;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柔润熄风,共同协助主药以制阳亢,均为辅药;茵陈、川栋子协助主药以清泄肝阳之有余,茵陈与麦芽同用能疏畅肝气,有利于肝阳的平降,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均有佐使药。诸药合用,则成镇肝熄风之剂。


临床应用:


1.本方症以头晕目眩,头胀脑热、心中烦热、肢体渐沉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为辩证要点。但本方使用面较广,中风前后、中风时均可使用。


2.如痰多者,可加胆星、川贝母以化痰;尺脉虚者,可加熟地、山芋肉以滋补肝肾,如头痛较剧,两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钩藤、菊花等以清肝热。


3.高血压病、嗜酪细胞瘤、月经前期紧张症属肝阳上亢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语言不利;风谈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解语丹

方源:《医学心悟》

组成


 炮白附30克     石菖蒲30克   远志30克 天麻30克     全蝎30克       羌活30克     胆南星30克     木香15克

解语丹的功效作用


祛风化痰。

用法


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桂圆大。每服1丸,薄荷汤送服。日服2~3次。现代多用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酌减。

主治


中风,痰阻廉泉,舌强不语。

方解


方中炮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竭、羌活、胆南星祛风化痰;木香行气开窍。该方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所致之言语謇涩之证。


肾虚精亏;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加减。


地黄饮子,中医方剂名,别名地黄饮。为补益剂,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效。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两虚者。

地黄饮子,中医方剂名,别名地黄饮。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的《宣明论方》,由熟干地黄(焙)12g,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菖蒲、远志(去心)各15g,生姜3片,大枣5枚组成。


本方主治喑痱证。“喑痱”是由于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致使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虚阳上浮,故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脉沉细数是阴阳两虚之象。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

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味共为君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均为臣药。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是为佐药。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

方中以干地黄为主,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地黄饮子”。

【方剂名称】:地黄饮子

【方剂出处】:《圣济总录》

【方剂歌诀】: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方解】:本证病因是肾中阴阳俱虚,虚火夹痰浊上犯,阻塞窍道。本方中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温补肾阳;熟附子、肉桂补肾阳且吸纳浮阳;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石菖蒲、远志、云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大枣、生姜、薄荷调和营卫。

【配方组成】:熟地18克、巴戟10克、山萸肉12克、石斛10克、肉苁蓉12克、熟附片4克、五味子6克、肉桂4克、云苓12克、麦冬10克、石菖蒲8克、远志9克、薄荷4克、生姜3小片、大枣5枚。

【功效和作用】:舌体强硬不能言语,筋骨软弱不能行走,病人口干但不思饮,脉象沉、细、弱。


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


见上文


口眼歪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牵正散2018-12-31

  【方剂名】牵正散,出自宋·《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生用)。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克),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效】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主治风中经络,口眼喁斜,舌淡红,苔白,脉弦。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多发性抽动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病症。


  1.面神经麻痹:32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0例。两组均运用针灸治疗患侧,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加味牵正散内服外敷治疗,而对照组在针灸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5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13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光明中医》2012年第6期)


  2.三叉神经痛:1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服用西药卡马西平片基础上进行辨证分析,采用中药牵正散加减。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8.33%。(《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3.血管神经性头痛:79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49例,对照组30例,疗程为20~30日。结果:治疗组有效45例,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22例,有效率为73%。(《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年第4期)


  4.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牵正散加减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25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方解】本方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基础方,方用白附子、白僵蚕祛风痰、解痉挛;佐以全蝎祛风止搐,用热酒调服,可引三药直达头面受病之处.临床应用以口眼歪斜为辨证要点。临床应用加蜈蚣、天麻祛风止痉,则功效更佳;不过方中昕用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服用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


  本方相关临床研究非常多,常配合针灸、电针等使用,若外邪偏盛,可伍用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久病夹瘀,则合用四物汤、桃红四物汤;久病夹虚,宜加用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等;还可配合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西药。


  【现代研究】家兔后肢血管恒速灌流泵法实验表明,本方局部用药后20分钟可使专用敷药之后肢灌流血管阻力下降,用药30分钟作用达高峰。同样实验,大白鼠用药后10分钟时后肢血管阻力下降,30分钟作用达高峰,60分钟后阻力开始恢复。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