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观丨浅谈企业经营的去中心化-品读-找回阅读的乐趣

 gong111 2015-11-06

在互联网时代下日常的营销工作中,企业越来越多地遇到一些新的现象:年轻员工越来越不好管理,话不投机他们就把老板给炒了;包括互联网媒体在内的广告宣传的费用越投越多,但到达率越来越低;以苹果、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极简产品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而类似索尼等追求精工制造、功能面面俱到的产品市场份额一再萎缩……

这些看似没什么关联的营销上的趋势变化,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学原因——去中心化。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去中心化是一个互联网概念,IT技术上,去中心化就是逐渐脱离服务器/客户机的集中存储-指向访问的模式,而取代以分散存储、网格等分布式存储等模式。譬如说我们经常用到的下载工具BT、百度云等软件,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是信息爆炸现象的助推器。

在互联网传播学上,去中心化可以简单解释为:弱化传统信息传播金字塔中的“信息中心”,让原来的传播受众成为了新的信源,人人都是中心。

单从上述的互联网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去中心化给我们带来工作上的便利以及新媒体传播的威力,但是,去中心化这种概念或者说现象,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学背景,早在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前,它早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对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意识起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只无形巨手。

因此,在新时代的市场营销领域,去中心化是营销人不能也无法回避的知识点。

在社会学意义上,去中心化是指人们不再关心之前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比如国家、民族、道德、历史传承等等这些宏大的中心问题,而是转向自由、个性、宣泄等非常自我的个人问题。譬如我们喜欢周星驰的无厘头和冯小刚的黑色幽默,都是现代人去中心化的表现。

在一个以90后为主的团队中,这些年轻人的去中心化特征非常明显,他们抵抗主流社会不断教化的“大意义”(赚钱、成功、服从企业文化等),他们发展处自己的“无意义”和“小意义”来和主流社会价值观抗争。

也就是说,传统企业文化里的服从、师承、劳动创造价值等价值理念早已不被他们所关心,至少不是核心价值。而在传统管理架构的企业中,垂直僵化管理体系、等级制度、办公环境以及呆板教条的文化理念,早已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枷锁。

而简约设计的商品流行也是如此。在传统的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图案、文字、色彩的选择无不带有强加给消费者的审美和价值观,秉承“主流意识”的企业以及设计者们,想当然地认为消费者应该喜欢和接受他们的作品,殊不知已经呈现去中心化特征的年轻消费者的喜好早已和他们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极简风格的设计,则是迎合目前去中心化特征的产品设计风格。因为极简就是留白,留白就是把更大的空间留给消费者,而不对消费者进行价值上的灌输。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在面对这些极简设计风格的商品时,感受到了思想的解放和精神上的慰藉,因此老乔苹果系列的流行绝对不是撞大运的产物。

因此,去中心化并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的副产品,它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我们必须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去思考和审视我们的市场营销系统以及企业管理文化,才能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

在以90后年轻人为主的管理问题上,我们应当让管理体系更符合去中心化的社会趋势。譬如,尽量弱化现有的树形管理架构,而转向项目主导制。以具体的项目或项目发起人为原点,构建资源组织型的团队,在这样的体系中,包括企业老板在内,都成为一种可以被项目组织和调动资源,而不是只是向下级输出行动指令。

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对去中心化式的管理有着精辟的论述,他倡导将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当成一块“U盘”式的资源,公司这个主机在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每一块“U盘”。公司内部只有“U盘”容量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存在等级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效能。最为关键的是,在这种去中心化的组织体系中,企业的每一项资源都将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了传统企业中充斥了惟命是从的僵尸员工的现象。

当然,这种后现代的去中心化现象,是个宏大的学术问题,绝不是笔者这种牵强的附会所能详尽的,笔者只是想和大家一样,尽力去找到一个了解事物本质的入口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