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成长最重要的是“有心”和“积累”

 小涧男溪YM 2015-11-06


回国一个礼拜了,感觉国内的形势是“时不待我”,很多事情、很多观念我都落伍了。前几天有朋友给我留言,这几年“高铁”和“微信”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这几天,体验了一把,只能说一个字:好。

这次回国,和很多大学老师聊了关于目前国内高校发展的情况,大家都不由分说现在大学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似乎有很多地方逐渐与国际接轨了。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就是:年轻人的压力比以往更大了,更加关注优胜劣汰了,更不容易“浑水摸鱼”、“滥竽充数”了。对于这一点,就我个人而言,也是非常赞同的。一方面,这样可以增加教师的流动性、能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大学这样做了很多年,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式,不但不会乱,反而效果还不错。美国一流大学的师资淘汰率高,但是一流的老师、学生都依然往那些地方去。当然,这样的改变,让我等年轻一辈的压力剧增。27号,我在博客发布了《笨鸟要先飞,一天都不能懈怠》,有朋友邀请我谈谈年轻人成长的事项。关于这方面的博文我是写了很多,想了很久,觉得有两点似乎没有写过:“有心”和“积累”。

“有心”这一点,说出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是大部分人做不好的。回北京第二天,我就去拜访我在清华的老师。期间,他送了我一本他们最近出版的书:《3D立体显示铸造过程模拟仿真案例集》(作者康进武、柳百成)。当时,我真的“惊”着了,为他的有心之作感到骄傲。我建议科学网博友去看看这本书,我敢打包票彻底改变你对传统教科书、专业书籍等出版的观念。我没有和他详细讨论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但是,看到这本书,我感觉到他真是一个“有心”之人,而我本人也确实曾经看到了这个“好”的东西,但是我只是一个“无心”之人。2010年,我及课题组的人员一起前往深圳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期间,一位师弟带我们参观了正在深圳举办的汽车、三维电视等展览会。当时,我也带着现场的眼镜观看了3D电视,以及看到了他们准备的几张示意图。也尝试带着3D眼镜,就能够从书本上看到一个三维结构。对于我而言,回到北京后,和大家热热闹闹聊了一些相关话题,过了一些日子,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了。然而,这位老师却用心去想我们见到的这个技术是否可以用到我们所在的领域。几年后,他出版了这本书,深感佩服。

前几天大家讨论屠呦呦获诺奖的事情,现在看来,屠呦呦采用的技术难度并非很大。然而,如果不是她非常“有心”,把看到的各种事物联系到一起,我相信“幸运”不会降临到她身上的。对于无心的人,一个宝石把在面前,就是石头。而有心的人看到了宝石,可能就能够用它来获得无限财富。年轻人要成长,“有心”确实是首要要素。

“积累”是一个大家都懂的事情,却不见得大家都愿意去做。在中国塑性工学学会年会期间,我遇到了《中国机械工程期刊的编辑,这个期刊应该是我们领域内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这些年,我一直担任该期刊的通讯评审专家。而这个期刊,是我从事学术科研以来,第一个邀请我担任审稿人的期刊。虽然有很多年头了,自这个期刊开始,每过几个月,就有新的学术期刊邀请我担任审稿人,现在陆陆续续有超过40家学术期刊邀请我担任审稿人。虽然,现在担任期刊审稿人只是普通学术工作者的“日常性”工作,但是在我个人心中还是一份荣誉。确实,这也逐渐体现了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的逐渐增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觉得担任学术期刊审稿人费时费力得不到任何好处,拒绝的多了,以后找你审稿的期刊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可能自绝于学术圈。

说道积累,又想起一本书。我们领域有一位先生曾经出版过一本关于轧制板材缺陷的书籍。这位作者有一个爱好,就是用相机拍摄轧件上各种各样的缺陷照片。随着时间的增长,他得到了大量的现场照片。最后,他觉得可以把这些照片进行分类,把每一种缺陷的原因都做简短的描述并给出避免的措施。最后,他成功出版了一本我们领域内很有影响力和实际指导意义的书籍。积累这个东东需要时间与长期坚持。每一个爱好、习惯坚持了,积累多了,离成功都不远了。

今日年轻人成长的压力是巨大的。我在东北大学硕士尚未毕业就能够获得留校工作机会,等到我博士毕业,东大改为要求必须博士毕业才能留校。等我到清华大学做完博士后,东大要求老师都有一站博士后经历或者先做师资博士后。或许再过几年,去东大工作的要求变为必须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正由于压力增加了,我辈必须更加“有心”去科研,更加珍惜各种素材的“积累”。一起努力,奋斗。


附件:《笨鸟要先飞,一天都不能懈怠》喻海良,2015-10-27于合肥
      前几天,我在个人微信上晒了一张卧龙岗火车站的照片,并写着“马上出发,回国”。好些朋友发来询问“哪里高就”,更有一个朋友问“这是什么状况”。须不知,我这次回国确实有一件大事,它让我过去一个多月寝食不安,害怕生出半点乱子。因为,我要回国参加中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心里一直担心这次报告出状况,让会议组委会“丢脸”,让参会的人员质疑“怎么请这样一个人”。
        确实,参加年会的都是国内塑性加工领域的大咖及同行,今年参加年会的人数听说超过了400人。如果报告过程中说错了某些问题,或者表现糟糕,那就“惨”了。因为年会一共9个大会报告,除了我之外,个个名头都是响彻中国塑性加工领域。9个报告中,安排了5位学会副理事长(含新任理事长)、1位国家特大型骨干企业副总、1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理事),另加1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他们都是本领域内成名已久的人士。虽然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和他们比,无疑还只是一个“毛头小子”。我于10月22日从悉尼出发,途径北京,23日顺利抵达合肥。当见到会务组老师,并告知我就是“喻海良”的时候,会务组老师楞了一下,估摸着他在想:这么重要的大会报告,组委会从哪里弄来一个“小伙”凑数?确实,后来张老师告知,我很有可能是从第1届到现在第14界塑性工程学会年会被邀请做大会报告人员中最小的1位。由此可想,我是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当然,在25日做完报告后,很多朋友对我表示祝贺,说报告做得还算过得去,也算是我近1个多月努力的最美好回报。
      一年以前,我开始构思写一篇我从事领域的综述《Special Rolling Techniques for Improvement of MechanicalProperties of Ultrafine-Grained Metal Sheets: a Review》。这些年心里一直在想:小论文已经写了很多,但是,江湖人士对咱的学术地位的认可度还是非常有限。而问题的根源可能是以前一篇英文综述都没有写过,看看自己领域的大咖们,都是有这样的综述文章的。而就在此时,我接到邀请到塑性年会做一个报告。我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不加思索就立马同意了,并表示希望将正在撰写的综述的内容在学会年会上进行介绍。真是“初生牛犊不拍虎”,什么样的任务都敢接受。不久后,我收到了学会年会组委会的征稿邮件,发现自己的名字位列大会报告名单之中。“初次”看到其他老师的名字时,我却被吓出我一身冷汗,心里想,这下真的要“班门弄斧”了。然而,既然已经接收了重任,那我唯有倍加努力,笨鸟要先飞,一天都不能懈怠。
       在会议召开两个月以前,我便开始准备PPT。在今年9月3日,我给博士导师刘相华教授打电话祝生日快乐时,他也已经知道我将参加年会的情况。而我此时差不多完成了第一稿PPT内容,在我的邀请下,他答应帮助检查PPT内容,并于9月23日后返回修改建议。在完成第一稿后,当时我自己对作品还是比较满意的。然而,看到刘老师的反馈意见后,一个向来追求以第一稿即成为最终稿的我,心里还真是很是失望。他对我PPT的评价不是很高呀,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目前这个版本还需要认真修改。”但我知道,刘老师这么多年的经验,他认为不好,我这个PPT肯定是不合格的。
        从此时开始,我便进入了每日一小休的重复修改阶段,一直持续到10月7日,我给学会秘书长发送了最终稿。在最终版准备过程中,我采取了最笨的方法进行修改。即把计划说的话全部写出来,一共写了足足6页A4纸,这样可以用于理顺思路。和别人只是写出提纲不同,我写的非常细致,甚至包括自己的开头词:“各位老师好,很高兴有机会回国参加塑性加工学术年会。我叫喻海良,现在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工作。我的题目是特种轧制技术原理及其提高细晶材料性能。报告将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我将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细晶材料制备方法,然后我将介绍8种特殊的轧制工艺,以及总结一些提高材料力学性能的机理,以及今后几年值得关注的几个研究领域……”很显然,我的这种方法非常非常笨,也是对自己能力怀疑的极端表现,但是,好处是把所有计划说的文字都在键盘上敲过一遍后,印象深刻,基本上以后都能够重复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特别是PPT中重点数据的记忆,非常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我再次对PPT内容进行了几次修改。当然,这个时候不再是PPT内容的增减,而是哪一个内容先讲、哪一部分后讲需要仔细斟酌。确实,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顺序不恰当,表达的效果就差很多。
      随着时间的逐步接近,我虽然不再对PPT内容进行修改,但是,还是坚持每天过一篇PPT,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重要数据的记忆。后来,我从会务组得知每一位大会报告的时间为40分钟。也因此,最后几天,就是时间的演练。每一页面大概花多长时间,自己心里得有一个估量。40分钟的报告,时间太短,不足35分钟,讲的东西不够,说明给予的重视不够;但是如果时间太长,超过40分钟,则会被会议主持人提醒“时间已经超了”,让他人觉得没有经过事前排练。为此,我进行了多次演练,力争控制演讲时间为39±1分钟。对于重量级嘉宾,时间长点短点,没有人在乎,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新人,一点都多不得,也一点都少不得。
      时间过得真快,从接受任务,到准备演讲内容,直到完成报告那一刻,才感觉彻底释然。绷在自己身上的铉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两个月的准备只为台上40分钟的表演,似乎很漫长,也似乎很短,再过一会,我将结束合肥的行程……
        在这里,必须感谢学会张士宏老师及全体常务理事的信任与支持。附件为本次大会的PPT、以及为报告准备的演讲内容。希望能够给本领域的朋友有所帮助,促进领域发展与交流。本次会议,我虽然只提交了PPT,但是关于PPT详细内容,都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我们刚刚发表的综述论文(平常我写一篇小的研究论文,花时间1-2个礼拜可以完成最终稿。而这个PPT,我花了2个月的时间进行反复修改,这篇综述论文,我构思了半年,写了半年。只有一个希望:对这个领域发展起到一点点推进作用即可)。另外,如果有兴趣,可以写信或者留言向我索取语音版PPT,文件太大,上传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