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方言危机!恐20年后找不到地道成都话了

 苏睿思 2015-11-06

方言危机来了!成都人已不知道“万不可吃雷”

一年前,《四川方言词典》在微博引发125万话题讨论量,一展四川方言的魅力。刚刚过去的10月,一本百年前外国人学四川话的教材——《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又一次在网络引发四川人的狂欢。

不过,书中有一句“万不可吃雷”却让网友迷惑。“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带给网友们的困惑,印证着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及徐的担忧。

从2007年起,他就开始为四川方言建立语音数据库——为四川方言录音并制作四川方言地图。“如果现在不记录,再过二十年,最地道的成都话可能都找不到了。”

四川方言危机!恐20年后找不到地道成都话了

四川乐山画家郭劲松用漫画的方式将四川方言记录了下来

时间和人口的流动造成语言的流变

100年前,“万不可吃雷”在成都人的口中,是指千万别把事情搞砸了的意思。可在如今的成都话中,早已不见踪影。

“1917年出版的《民国四川话英语教材》中的四川话是百年前地道的四川方言,其中有10%我们已经完全不用了。”将这本书从多伦多大学发掘出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廖志林表示,“随着时间推移,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等社会变动,都会造成语言的流变。”


寻找方言发音人必须是70岁以上当地男性

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及徐正在做的就是为四川方言留下语音数据库。雅安、泸州、乐山、广元……8年来,周及徐和自己的研究生背着电脑、带着“电子声门仪”,寻找方言发音人,请他们对着录音话筒,用方言念一段字数为3500字的录音文本。

方言发音人的条件看起来似乎有点苛刻。“首先要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年龄必须是70岁以上,要识字但是受教育程度又不能太高,以免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女性也被排除在外。“女性的语言适应能力太强了,容易被其他方言影响。”

四川方言危机!恐20年后找不到地道成都话了

四川方言的南路话和湖广话时代

周及徐研究发现,若以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湖广填四川”为界限,四川方言被划分为两个时代——四川方言南路话时代以及湖广话、南路话并存时代。

南路话是语言学家对四川本土方言的称呼,讲话的口音跟现在的温江、崇州口音差不多。在明末清初的连年战乱之后,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填补了四川的人口空缺,很多人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他们所到之处,湖广话也覆盖替代了南路话,成为当地方言。

四川方言危机!恐20年后找不到地道成都话了


“外二代”和方言孤岛让方言标本得以存留

方言易变。

不过,有一个“不变”,一群加拿大的华西坝“外二代”还说着地地道道的、上世纪前几十年的成都话。

华西坝作为原华西协和大学的所在地,在100多年前,是四川外国人的聚居地。“至少有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的30多个教授,加上他们的助教、家庭成员,人数以百计。”廖志林说,当时很多“外二代”就在华西坝出生、长大,讲一口地道的成都话,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四川方言危机!恐20年后找不到地道成都话了

《民国四川话英语教材》编著者启尔德的孙子罗伯特·启尔德和另一位曾经担任过原华西协和大学财务处长的加拿大人苏威廉都能说一口地道的老成都方言。

在南充等湖广话方言区,有些乡村依然在讲南路话。“就好像在稻田里发现了一块麦田,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称为方言孤岛。”周及徐推测,这是因为明末清初战乱期间,山区因为交通不方便,人们得以幸存,于是方言也得以保留,成为了“方言孤岛”。


普通话推广、口音歧视让方言危机重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今后,乡音有可能成为过去式。

八年调查,周及徐时常会感到紧迫。“可能上次去采集录音找过的老乡,下一次再去,已经搬走或去世。如果现在不记录,也许再过二三十年,连地道的成都话都找不到了。”

实际上,方言的自然传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影响。

“因为学校要求讲普通话。”在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刘翼看来,方言是一个活态传承的过程,而普通话的推广,也许会改变方言的自然传承。

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认为,方言歧视也是导致方言萎缩的一大主因。“经济与文化都比较强势的中心城市,往往会对周边弱势地区的方言及口音有歧视,从而导致很多年轻人认为讲方言是一件很土的事情,进而造成方言消失。”

四川方言危机!恐20年后找不到地道成都话了


拯救方言是一件现在就必须做的事

方言维系个人的乡音和乡愁,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保护方言,应该从现在做起。

“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和一个地域的民俗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很多方言的内容,普通话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在李祥林看来,方言如果断流,丢失的不止是乡音和乡愁。

“中国古代地方戏曲存在的基础,除了曲调、唱腔之外,还有方言。”李祥林说,方言一旦消失,和方言伴生的很多地方文化也将随之消失。刘翼对川剧研究颇多,他说:“川剧的唱词、念白,发音都是以成都话为标准的。如果方言断流,依托方言而生的地方戏曲也将面临更大的传承问题。”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巴蜀笑星、“胖姐”钟燕萍来说,四川方言既是老祖宗留给自己的遗产,也是自己的根。“四川人的幽默、风趣,都是通过方言来表现的,就像是血液里的基因一样。”

“国家对非遗的界定,第一类就是口头语言表述及其载体。方言肯定是非遗,只是在实际操作中,除了一些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文字,还很少有地方把语言类纳入非遗评审。”作为非遗保护专家,李祥林经常呼吁保护方言。“方言是非遗,但申遗是最坏的结果。”

在他看来,方言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自然传承。“别等到已经要进博物馆了,又来申请非遗项目,进行抢救。” 李祥林说。

新闻多一点|抢救方言在行动

2008年,来中国任教的美国人司圆直和到中国留学的美国人柯祎蓝创建了网站“乡音苑”,通过上传当地人用方言讲述的小故事,进而制作中国方言地图,记录中国“正在消逝的方言”。

2008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先后在江苏、上海、北京、广西等省市开展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

2014年6月,广东东莞市宣布,将用三年时间建立东莞方言档案。

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正式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计划建成包括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文化实态语料的大规模多媒体语言资源库。

2015年7月,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发起湖南方言调查“响应”计划,将用5至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张良娟

本文编辑 唐乐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