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傷寒約言錄,胡希恕著(太陽病)2/3

 乐山有大佛 2015-11-06

七、表証與停飲的關系

太陽病固以發汗為治療原則,但是裡有停飲,必須兼逐水,表始得解,如前之小青龍湯証及桂枝去芍藥加苓術証,即屬其例。假如不兼逐水,或汗或下,不但病不去,且每因激動裡水發生諸多病變。見於本篇的方証有以下數則:

1.苓桂術甘湯証: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心悸、小便不利或頻數者。

方:茯苓四錢,桂枝三錢,白術二錢,炙甘草二錢。

2.苓桂棗甘湯証:臍下悸、攣急上沖、欲作奔豚者。

方:茯苓八錢,桂枝四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五枚。

3.苓桂姜甘湯(即茯苓甘草湯証)証:為心下悸、上沖而嘔者。

方:茯苓二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三錢。

4.五苓散証:表不解、煩渴、小便不利、或飲水則吐者。

方:豬苓三錢,白術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五錢,桂枝二錢。

5.真武湯証:心下悸、頭眩、身啁動、振振欲僻地、腹疼、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咳者。

6.茯苓四逆湯証:心下悸而煩、小便不利、身日lj日動、厥逆惡寒、汗出不止、或下利者。

方:茯苓四錢,人參一錢,生附子一錢半,甘草二錢,干姜一錢半。

治驗實例及有關論說:

《建珠錄》日:“主僧某,請診日:貧道眼目有外障而不礙明,然看物不能久視,或勉強時,則無方圓大小,須臾即漸滅,最后則芒刺射目中,即疼不能忍,如是者凡三年矣。先生診之,上氣煩熱,體肉惘動,作苓桂術甘湯及芎黃散使服之,數十日,其視稍真,不復有錐芒矣。”

湯本按日:“此証為亂視而兼眼睛疲勞也。”

又:“女,初患頭瘡,療后,兩目生翳,卒以失明,召先生求診之。其証,上逆心煩,有時小便不利,作苓桂術甘湯,及芎黃散而雜進之,或時以紫丸攻之,翳障稍退,左眼復明。於時,其族或以為古方家多峻藥,障翳雖退,恐有不測,大懼,乃謝罷。更召他醫服緩補之劑,久復生翳,漠漠不能見,於是復來謁日:我向賴先生之庇,一目復明,然惑於人之間阻,遂復失明,今甚悔焉,幸再治之,則先生之惠也。請甚懇,先生因復診之,仍使服前方數月,兩目復明。”

湯本按日:“頭瘡為外治事,不行內治,往往變眼疾,皮膚科醫者,不可不三省之。”

又:“有良山和尚者,年七十余,其耳聾者數年,嘗聞先生之論,百疾生於一毒,深服其理,因來求診治。心胸微煩,上氣殊甚,作苓桂術甘湯及芎黃散使服之,數月未見其效,乃謝罷。居數日,復謁日:自謝先生后,頗能通聽,意者惟之邪毒將盡也?先生診之日:未也,試再服湯液,當不能復聽,然后再能聽者,可信其毒盡矣。因服前方,數月,果如先生言。”

湯本按日:“東洞翁於前數証,均用芎黃散,然余信以黃解丸為優。”

又:“女,患痿痺,諸治無效,先生診之,體肉瞤動,上氣殊甚,作苓桂術甘湯使飲之,須臾,坐尿二十四次,忽然起居如常。”

《成績錄》日:“某氏妻,郁冒上逆,居恆善驚,聞足音跫然即驚悸怵惕,故不欲見人,常住處深閨,家人咸敷氈以步,使其不聞席音,攝養修治,無微不至,但不見寸效,荏苒在床已數年矣。於是請診於先生,先生與苓桂術甘湯,積年之疾以之漸愈。”

《生生堂治驗》日:“一男子腰疼,小便時每下血合余,面色鮮明,立則昏眩。先生處以苓桂術甘湯,加五靈脂,而頓愈。”按:“五靈脂為驅瘀血藥,此病當有桂枝茯苓丸與本方合用之機會甚明。”

又:“一男子年三十,奔豚日發一次或二次,甚者牙關緊急人事不省,百治不效。先生診之,臍下悸,按之疼,使服苓術棗甘加大黃湯,兼用反胃丸二十丸,每日一次,旬日愈。”

湯本按日:“亦當用黃解丸兼用本方治此証。”

《証治摘要》日:“苓桂棗甘湯,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腹疼沖胸者,有屢用屢驗之效?

湯本按日:“余亦曾用本方以治此証。”

《橘窗書影》日:“某人妹,年二十余,臍下有動悸,任脈拘急,(即右腹直肌攣急也)時時沖逆於心下,發則角弓反張,人事不省,四肢厥冷,呼吸如絕,數醫療而不驗,余診日:奔豚也,與茯苓棗甘湯,使服數旬,病減十之七八,但腹中尚拘急,或手足牽扯拘攣,因兼用當歸建中湯,(即小建中湯去飴糖加當歸),數月全治。”

《方輿鞔》日:“心下悸,慨屬痰與飲,以此方(即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蠣絕妙。又此証又致不寐者,以酸棗仁湯及歸脾湯不能治也,余用此方屢奏奇效。有一婦人,自心下至膈上,動悸頗甚,勢如城廓憾搖,遂眩暈不能起,夜悸煩而目不合,如是數年屢易醫而不愈,余最后診視,謂病家日:群醫之案不一,今我姑置其病因不顧,止投一種方,服之即使不愈,則可令能起。即與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蠣(梅花蠣),日漸有效,淹久之病半年痊愈,病人欣喜不勝,此非奇藥異術,而能起沉疴痼疾者,以為讀以上之方藥也。”

《雜病辨要》痘瘡條日:“疹點稀朗紅潤而心下悸者,急當治其悸,否則小便不利,水氣滿於皮膚,而結病必遲,治悸宜茯苓甘草湯。”

《醫方口訣集》日:“予嘗治平野庄一人,傷寒發熱,口燥而渴,與水則吐,后用湯藥亦吐,諸醫束手,請治於予。診脈,脈數,記得傷寒論中‘中風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証,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之言,遂以五苓散末白飲和服,一匕知,三匕己。”

又:“消渴經年,且胸脅支滿,而頭暈,與五苓散加甘草,水煎使服之,不三劑,諸証悉退”。

《成績錄》日:“一男子患消渴,日飲數斗,小便亦多,食倍於平日,先生與五苓散,服月余,奏全效。”

《類聚方廣義》日:“霍亂吐下之后,厥冷煩躁,渴飲不止,而水藥共吐者,宜嚴禁湯水菜物,每欲飲水,則與五苓散,但一帖分二三次服為佳,不過三帖,嘔吐煩渴必止,吐渴若止,則必厥復而熱復,身體惰疼,仍用五苓散,則必縶縶汗出,諸証脫然而愈”。此五苓散與小半夏湯之分別。

《成績錄》日:“一僧,年三十許,胸中煩悶,數日吐下黑血,診之,脈沉微,腹滿,小便難,手足浮腫,沉重不仁,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飲食,食即停滯於胸問,入腹則氣急,腹滿殊甚,其他如所謂黃胖病者,先生與真武湯,百患悉治。”

又:“一婦人腹疼,硬滿攣急,時時發熱,小便不利,手足微腫,微咳,目眩,已百余日,一醫投大柴胡湯,諸証日甚,熱亦益熾。先生診之,與以真武湯,一二日熱退,利止,經五六日,小便快利,而腫遂去,食亦漸進,腹已不疼,目亦不眩,但硬滿攣急如故,兼以當歸芍藥散,諸証痊愈。”

《古方便覽》日:“一男子四十二歲,患下疳瘡后,左半身不遂,手足顫抖欲擲地,日問發癇,十四五日必一發,食時,使人代哺之,仰臥蓐上已三年矣。余診之,自少腹至心下硬滿,心悸而拘攣,乃作此方及三黃丸與之,時時以備急丸攻之。服一月癇不發,又作七寶丸與之,每日一次,凡七次,而痊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日:“此方(真武湯),以內有水氣為目的,而與其他附子劑不同,此因水飲,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僻地,或覺麻木不仁,手足牽引,或水腫,小便不利,其腫虛謔而無力,或腹以下有腫,而臂肩胸背贏瘦,其脈微細,或浮虛而大,心下痞滿,而飲食無味者,或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

《橘窗書影》日:“女,患疫,八九日,汗大漏,煩躁不得眠,脈虛數,四肢微冷,眾醫束手,予投以茯苓四逆湯,服一二日,汗出、煩悶去,厥去微溫。”

又:“女,四十許,經水漏下,一日下血塊數個,精神昏憒,四肢厥冷,脈沉微,冷汗如流,眾醫束手,予以茯苓四逆,厥愈,精神復常。”

 

八、表証與虛寒的關系

其人素虛多寒,患太陽病時,常使表証為候不備,且每為陰陽表裡互見之証,治宜隨証先扶其虛,再治其表,但亦有救裡解表合治一方者,並表証誤治失治,亦每使轉為陰虛証,見於本篇此類的方証有以下數則。

1.桂枝甘草湯証:本方的適應証,為心下悸、上沖急迫、欲得按者。

方:桂枝一兩二錢,炙甘草六錢。

2.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証:為桂枝甘草湯証而胸腹有動或煩驚者。

方:桂枝一錢,炙甘草二錢,牡蠣二錢,龍骨二錢。

3.小建中湯証:主治裡急(腹部拘急)、腹急疼、或心中悸而煩者。

方:桂枝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四枚,芍藥六錢,生姜三錢,飴糖一兩。

4.芍藥甘草湯証:主治拘攣、急迫者。

方:芍藥六錢,炙甘草六錢。

5.芍藥甘草附子湯証:應為芍藥甘草湯証而兼有附子証者。

方:芍藥三錢,炙甘草三錢,附子一錢半。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証:主治胸腹滿而嘔者(氣滿氣脹)

方:厚朴八錢,生姜八錢,半夏五錢,炙甘草二錢,人參一錢。

7.炙甘草湯証:主治脈結代、心動悸而為陽虛証者。

方:炙甘草四錢,生姜三錢,人參二錢,生地一兩六錢,桂枝三錢,阿膠二錢,麥門冬五錢,麻仁五錢,大棗十枚。

8.甘草干姜湯証:主治煩躁吐逆而厥者,或多涎唾、眩而小便不禁者。

方:炙甘草六錢,干姜三錢。

9.四逆湯証:主治四肢厥逆、下利、惡寒、身體疼、口中和、脈微弱者。

方:炙甘草二三錢,干姜二錢半,附子二錢。

治驗實例及有關論說:

《建珠錄》日:“男,四肢憊惰,有時心腹切疼,心常郁郁,志意不樂,諸治無效。某醫以先生有異能勸迎之,其人日:因聞先生名,然古方家多用峻藥,是以懼而未請,醫更勸之,且保其無害,遂迎先生診之。腹皮攣急,按之不實也,乃作建中湯使與之。其夜胸腹煩滿,吐下如傾,其人大驚,急召某醫責之,醫日:東洞所用非峻藥也,因病適將發動耳。其人尚疑,又面先生,意欲不復服,先生日:余所用非吐下之劑,而如是其甚者,蓋彼之病毒之勢已敗,而無所伏,因而自潰,宜益攻之。其人服其言,先生乃還。翌日,病者自來謁日:吐下之后,諸証脫然如平日。”服建中而吐下如傾,是大瞑眩,故即愈。

《生生堂治驗》日“一男子,久患頭疼,立即暈倒,醫以為徵毒,與芎黃湯及輕粉、巴豆之類攻之,數十日。先生診之,白心下至少腹拘急如繩索,乃以小建中百余帖愈之。”

《建珠錄》日:“雲州醫生,年三十余,一日忽苦足跟痛,如錐刺,如刀刮,不可觸近,眾醫無能處方者。有一瘍醫,以為當有膿,以刀劈之,亦無效。於是迎先生診之,腹皮按之拘急,不弛,作芍藥甘草湯使飲之,一付即已。”

《生生堂醫談》日:“一翁,五十余歲,閑居則安靜,稍勞動身體即疼痛不寧,家事廢治者,殆三十年,醫藥亦無一驗,來請予治。察過周身有青筋放之毒血進出甚多,即予芍藥甘草湯,后來請治十二次,而復常,耕稼隨意矣。”

《麻疹一哈》日:“丙申夏,患麻疹,疹后經數十日,白舌本之左邊至牙齦,腫疼如刺,又白耳后連左額,疼楚不堪,呻吟之聲達於四鄰,更醫十一人,芎黃、梅肉之類,亦無所不用,或緩或急,遷延自若至戊戌春三月,請予診治,舌本強直,腫疼不能言,妻為代告苦處之狀,因按其腹,自心下至臍上,惟皮腹拘急甚,而無他異,乃作芍藥甘草湯使飲之,下痢日二三行,三日痛楚減半,二十日許腫痛痊愈,已能言語矣。再為詳悉腹候,胸腹微滿時或微痛,以紫丸攻之,服后每下利如傾,約十日許,用一次,凡五六次,約經百日許,諸証治愈,而健食倍常雲。”

《類聚方廣義》日:“芍藥甘草湯,治腹中攣急而疼者﹔小兒夜啼不止,腹中攣急甚者,亦有奇效。”

又:“本方(芍藥甘草湯加附子)治痼毒沉滯,四肢攣急,難以曲伸。”此方加大黃,名芍藥甘草附子大黃湯,治寒疝、腹中拘急惡寒者,腰腳攣疼,睪丸腫,二便不利者有奇效。

《張氏醫通》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胃虛嘔逆、痞滿不食。”

《衛生寶鑒》日:“至元庚辰,六月中,許伯威,五旬余,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醫者見其熱甚,以涼劑下之,又食梨三四枚,而傷脾胃,四肢冷,時昏憒,請予治之。診其脈,有時動而中止,而自還,乃結脈也,心亦動悸,嘔噫不絕,色青黃,精神減少,不欲開目,倦臥,惡與人語,予以炙甘草湯治之。減生地者,恐損陽氣也,銼一兩,使服之,不效再於市鋪選嘗之厚者,再使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

《靜儉堂治驗》日:“一妻,心中悸,胸下痞硬,臍上動悸,失音不能開聲,不大便五六日,時復頭眩,脈沉細,飲食不進……雖諸証稍快,惟聲音不出,悸動不止。十九日改劑用炙甘草湯,七八日動悸止,聲音開,得以復常。”

《橘窗書影》日:“一妻,乞診,其消渴,數日不愈,一醫認為胃熱,屢下之,消渴止,舌上赤爛,至於齒齦亦糜爛,不能飲食,脈虛數,濁吐有腥臭,余以為肺痿之証,與炙甘草湯加桔梗,病漸愈。”

湯本按日:“治口舌腐爛,以地黃為主藥之作用也。”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日:“此方(甘草干姜湯),藥簡而用廣,如傷寒之煩躁吐逆、肺痿之吐涎沫、傷胃之吐血等,皆可用之。又以此方送下黑錫丹,治虛候之喘息,及肺痿之冷証。其人肺中冷,氣虛不能溫布津液,因而津液聚化而為涎沫,致唾多出,然非如熱証之唾凝而重濁也。又不咳,而咽必渴,遺尿,小便數者,與此方有奇效。又病人嫌服此方,不咳,隻多吐涎沫,而非唾者,用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有奇效。又不煩躁,而但吐逆,難用苦味藥者,用此方而弛緩,有奇效。”

《古方便覽》日:“世醫所謂中寒中溫,及傷寒陰証、霍亂等証,若有厥冷、惡寒、下利、腰疼等,皆宜此方。又可用於一年或二年下利清谷不止者。”

《類聚方廣義》日:“霍亂吐利甚者,及所謂異鴻証而急者,死不崇期,若蒼皇失措,擬議誤策,使人斃於非命,重罪何歸乎,醫者當研究於平素,始可救急而濟變也。”

又:“霍亂病雖因外感,蓋傷食也,又有挾疝癌激動者,其不吐不下,腹胸刺疼者,當與備急丸、紫丸以吐下之。腹疼悶亂止,而嘔不止,藥汁不入者,宜以小半夏加茯苓湯止其嘔。吐下后,頭痛發熱、身疼痛、渴而嘔吐、小便不利、脈浮數者,宜五苓散。前証吐利不止、四肢微冷、好熱飲者,人參湯。吐下止、大熱大渴、煩躁、心下痞硬者,白虎加人參湯。前証頭痛惡寒、汗出、身體痛疼、心下痞硬者,白虎加桂枝湯。干嘔不止、冷汗、厥逆、轉筋腹痛、脈微欲絕者,宜用四逆湯。苟精究攻伐之術,治安之策,不誤於施設,而起其可起者,豈難事乎?

又:“四逆湯為救厥之主方也,然傷寒之熱結在裡,中風卒倒,痰涎沸涌者﹔霍亂未吐下,內猶有毒者﹔老人食郁,及諸卒病閉塞不開者,縱令身厥冷,冷汗脈微,能審其証,以白虎、瀉心、承氣、紫丸、走馬之類解其結,通其汗,則冷不治而自復。若誤認為脫証,遽勿用四逆、真武,則猶下井投石也,庸工殺人,常生於此。”

 

九、表証與瘀血的關系

其人有潛在的血毒,由於患太陽病,常發作瘀血証,如表証猶在,必先解表方得下其瘀血。此亦治病定法,見於太陽篇的,有以下各方証。

1.桃仁承氣湯証:小腹急結,上沖”如狂”屬於瘀血証者。

方:桃仁二錢半,大黃四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二錢,芒硝二錢。

2.抵當湯証:陳久的瘀血証,其為候:

①少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者。

②善忘、少腹雖硬、大便反易而色黑者。

③脈數、善飢、不大便者。

方:水蛭十個,虻虫十個,桃仁七個(),大黃三錢。

3.抵當丸証:証同湯,此為重証,取緩治之法。

方:水蛭二十個,虻虫二十個,桃仁二十五個,大黃九錢。

分四丸,每付煮一丸,連渣服。

治驗實例及有關論說:

《生生堂治驗》日:“一妻,半產后,面色黧黑,上氣頭暈,先生診之,脈緊而臍下結硬,日:此有蓄血也,即與抵當湯,三日而覺腰以下寬舒,更與桃仁承氣湯,俄頃,果大寒戰,發熱汗出,譫語,四肢搐搦,從前陰下血塊,其形如雞卵者,六日,約下二十余枚,均用前方,所患若失。”

又:“一妻,周身發斑,大者如錢,小者如豆,色紫黑,日晡所必發痛痒,又牙齦常出血。先生診之,臍下拘急,而及於腰,與桃仁承氣湯,兼用芍藥,自前陰出膿血,不數日乃痊。”

又:“某道士妻,年約四十,以全身發黃,醫者誤為黃疸。先生按之,至臍下即疼痛不堪,與桃仁承氣湯,十余日而痊愈。”

湯本按日:“是血性黃疸也,余曾用大柴胡湯與桃仁承氣湯合方治此種黃疸者矣。”

《証治准繩》日:“血溢,血泄,諸蓄妄証,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黃行血去瘀之劑,折其銳氣,而后區別治之,往往獲中,然不得其故,后來日明。遇故人蘇伊舉,共論諸家之術,伊舉日:吾鄉有善醫者,治失血、蓄妄,每先以快藥下之,或問失血而復以下之,則虛何以當乎?答日:血即妄行,迷失故道,若去蓄而不利瘀,則以妄為常,何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乎?予聞之,愕然日:名言也,昔日之疑,今始釋然。”

《諸証辨疑》日:“一婦,長夏患痢疾,痛而急迫,其所下者,皆黃黑色,諸醫以薰黃湯,倍用枳殼、黃連,其患愈劇,因請予治。脈診兩尺緊而澀,知寒傷營也,細問之,婦答日:行經時,飲冷水一碗,遂得此証。今方覺悟,血被冷水所凝,瘀血歸於大腸,熱氣所以墜下也,遂用桃仁承氣湯,內加馬鞭草、玄胡索,一服后,次早,下黑血數升許,痛止臟清,次用調脾活血之劑,其患遂痊,今后治利不可不查也。”治療應隨証取舍方劑,認定病名,使用定方,自屬非法,本案加味及說明病理雖不足取,但此治驗,確實可証。

柯馥伯日:“桃仁承氣湯,與女子月事不調、先期作疼、經閉不行者,最佳。”

《成績錄》日:“一男子,惡寒身熱,汗出后,卒然發腹疼,臍傍殊甚,自少腹至脅下拘急,二便不通,食即吐,舌上白苔,劇則疼至胸中如刀割,頭汗流出,先生予以桃仁承氣湯,諸証痊愈。”

又:“一婦人,常患郁冒,心中煩悸,但欲寐,飲食或進或否。一日卒然如眠,人事不知,脈微細,呼吸如絕,血色不變,手足微冷,齒閉不開,經二時許,神氣稍緩,呻吟煩悶,言苦於有物在胸中,胸腹動氣甚,脅下攣急,與桃仁承氣湯,一晝夜服十二帖,下利數行,諸証漸退,后與茯苓建中湯而全治。”

又:“一婦人,每好飲酒,一日大醉,忽然妄語,如狂人,后卒倒,直視,四肢不動,呼吸少氣,人事不識,手足溫,脈滑疾,不大便已十余日,額上微汗,面部赤,白胸中至少腹硬滿,不能食,與桃仁承氣湯,服五六日,瞳子稍動,手足得以屈伸,至七八日大便通,而呻吟,十余日諸証漸退。”

又:“一婦人,患疫,身熱如灼,口舌糜爛,渴好熱飲,一日妄語如狂,自胸至少腹,硬疼不可近手,十余日不大便,先生投以桃仁承氣湯,黑便通快,諸証悉去。”

《方輿鞔》日:“此方証(即桃仁承氣湯証)本論日下血,日少腹急結,若比抵當湯証,其血猶未沉痼也,茲舉余所治屢驗之一於下:經血欲來,腹疼不可忍,甚至失心妄者,以桃仁承氣攻之,二三帖,疼失如神。此証經年不瘥,久患成宿疾者,皆由輕劑微湯無效故也。每月經期時,用桃仁承氣二三帖或四五帖,得以定疼即停服,至下月經期之問,經服逐瘀丸散之類,至期時,復服桃仁承氣湯,過期后,復服緩攻之劑,如前,如是回環四五月,則數稔之滯患,亦得痊愈。”

又:“痘毒深劇酷烈,庸工不能療者,此湯有回生之效,是時當用藥數帖峻攻之,不然則無效,余初年用涼膈散,然不能及,自中年用此方,(桃仁承氣湯)救之,屢奏神效。”

《生生堂醫談》日:“一人走來叩門,謂先生日:急事請速來,因倉皇不告其故而走。先生至,則堂上下男女狂躁,而有一婦人斃於旁。先生怪問之,日:有一惡少年,屢來乞之,不饜,我今罵之,惡少怒,將打我,拙荊驚遮之,渠鎰其喉立斃,惡少駭走,事急矣,先生來速,幸甚,乞救之。先生命傍人汲冷水,盈盤枕之,灌水於頸項半時許,刺之,即蘇。再使安臥,又以巾浸水,敷頸,覺溫即換,不使瘀血凝結,與桃仁承氣加五靈脂而去。明日復往視之,婦人大喜且謝日:妾幸蒙神救,得以不死,今咽喉已無恙,惟胸脅體彎,覺微疼耳,飲食如常矣。師復以巾灌冷水匝脅肋如初,經三日而愈。”

《漫游雜志》日:“一婦人,三十余歲,月事即斷,年年肥大,腰帶數圍,每月必發頭疼一二次,藥食皆吐,不能入咽。余診之,腹脈堅實,心下硬塞,推之難以徹底,與抵當丸,濕膝丸,數百帖,血亦不來,及與瓜蒂末一錢,大吐一日,翌日,按心下硬塞減半,又作抵當湯與之,數日大便溏瀉,日五六次,十日后,再與瓜蒂散五分,又與抵當湯如前,肚腹劇疼,代用以丸,日三、五分,三十余日,經水來如常,頭痛已除。”此案頗奇,大有研究價值。

《古方便覽》日:“一婦人,年三十,患癩病三年,眉毛脫落,鼻梁腫大,一身盡腫,赤斑如雲,手足麻痺,月事不通。余乃作抵當丸使飲之,日服三錢,三十余日,血下數升,百日痊愈。”按紫斑証,屬瘀血確候,我曾以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或桃仁承氣湯治愈數人,大抵言兼腹痛劇烈,並未曾遇有抵當丸証者。西醫前曾對此証講求輸血療法,但不去瘀則病根不拔,終不得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