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质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江山携手 2015-11-07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师不再仅仅是通晓一门学科的经验型教书匠,而应该是适应能力强,知识渊博、和谐发展、具有高度修养的“全能型”或“完整型”的现代化教师(教育家)。这一高标准的要求,是由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所决定,因为素质教育包含思品、科技、身心和劳技四大部分,它曲政治、思想、道德、科技、文化、身体、心理、劳技、审美、智能十种基本素质和独立生活、动手操作、继续学习、社会交往、健康生存五种能力组成,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整的认知能力、较强的外部行为能力和内部良好的个性心理修养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是组成教师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三大支柱。

 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能力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就是说,教育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它不但需要知识,更需要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这一论述实际上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能力的总体要求,即全面育人的能力。

(一)德育教育能力全面化

德育教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讲,德育教育能力就是教师有目的地把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素质的特殊活动能力。它是教师完成素质教育任务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方向。教师一般应该具备全面的德育教育能力:

1、具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能力。

 这一能力主要通过教师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道德行为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加以体现。同时教师自身还必须具备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等一系列职业道德,以此为迁移默化的影响力。

2、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洞察力。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要按照社会的一定要求塑造高素质的人才,自身必须首先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之情,优良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宪法规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反映,教师要捍卫和发展真理,把真理的种子播入学生心里),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方针。教师只有具备以上素质,转变应试教育中旧的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才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备政治方向的洞察能力,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道德教育问题,对症下药。

3、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力

了解学生、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研究班集体和社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教育活动,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体现。为此,教师要采取重点观察与普通观察学生个体的基本情况与变化,逐步实现良好的“学风”;了解班集体的基本情况与变化,逐步树立良好的“班风";了解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逐步达到良好的素质教育的“教风"。当然,还可以采取间断观察与长期观察相结合,书面研究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活动。这里应该注意抓开端,形成制度;抓落实,贵在坚持;抓典型,树立样板。

(二)组织管理能力科学化

    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调控的能力,是教师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组织保证。科学化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班集体的组织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各种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上,通过建立良好的班风,好学上进的学风,落实教学常规制度和处理偶发事件加以检验。

1、班集体组织管理能力。

在群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需对班集体具备较强的组织指导和管理能力,协调每个人的行动使其符合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保证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良好班风的建立,这一点对班主任尤为重要。这种能力的提高,一般教师采用的方法是:①确定集体目标(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价值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目标)。②建立集体核心(挑选干部、培养骨干,形成核心)。⑧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班、团、队会、文、体、游览、野营、劳动等活动)。

2、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这里主要是指组织课堂活动的调控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纪律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好学上进的良好学风和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但要教好,更要组织学生学好,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达到培养教育学生做人的能力。良好的课堂是指:秩序井然,气氛民主、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不但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要求。课堂组织教学应该从语言调控、动作调控、神态调控、教具(实验)调控、时间调控、合作调控和内容调控七个方面进行,其最主要是教师要严格要求,“主导”要导而有度,“主体”要发挥充分,“主线"要贯穿始终。

3、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能发生一些教师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具有:①处理恶性事故的能力。②处理混乱局面的能力。③处理日常事故矛盾的能力。④处理男女生关系能力。⑤灵活处理课堂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变化,达到动态平衡,表现出较高的教育机智。总之,在处理偶发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冷静、和谐、巧妙、教育、机智,努力做到处理公平、有理、有力、有节、有效。

(三)表达能力艺术化(这里主要指语言、文字、形象和行动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传播文明、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和最主要的桥梁。教师的语言、文字、形象、行动等项表达能力是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要手段。《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就十分精辟地论述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对教,师传递信息的表达能力要求逐渐提高,要求教师做到:

1、语言表达准确、简洁、生动、流  畅、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激情。

2、文字表达概括,严谨、清晰、整洁、简明、优  美。

3、声、像、形表达熟练、灵活、多样、巧妙、  合理。

4、行动表达规范、准确、优美。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动态教育,要实践、要身体力行。

教师具备健壮的体魄,高素质的自我修养,健全  的思维,才能有参加任何活动的能力和体力。如果将四种表达能力融为一体,就能产生整体优美的艺术效应,就可以使教育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和陶冶,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审美能力要强化

 审美能力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总称。“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注意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性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将社会、学校、家庭与美育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学生素质产生质的变化,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一生的作用。

(五)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多样化

交往能力是人们在工作中或工作之外与人交流信息的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活动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矛盾冲突每时每刻都存在,这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求教师不断地调整适应这些变化和要求,取得协调一致。目前,全国都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新教材,其主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同样也有适应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内容的重要任务,研究和实施愉快教育、目标教学,三主教学,分层因材施教等等。交往与适应能力的优劣对教育活动能否开展影响较大,它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要通过与社会接触、多吸收有关信息、加强突发事件的处理。锻炼、主动参与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各种实验教学活动等等来培养自己多样化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认为,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为此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

能否熟练地驾驭教材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能否上好课的关键。教材和教学大纲给出了最基本的内容和要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水平,把握教材整体结构,确定重点、难点、关键点。要求教师做到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详略得当和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使教材和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通过课堂整体优化(1、优化教学思想;2、优化教学目标;3、优化教学内容;4、优化教学方法;5、优化教学结构和手段;6、优化课堂教学测评)达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二)指导教学的能力(指导学法)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既有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四化”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学会掌握学法,获取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会学习的能力)。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更快更好地理解、接受知识和提高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制造“钥匙”。素质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逐渐减少,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思考逐渐加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逐渐加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必须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更需具备很强的指导学生学法的能力,并通过这种指导把教师的辅导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行动。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内容),吸取学习信息的能力(阅读、记忆、使用工具、情报信息)和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学习动机、领会教材、记忆理解教材、解决问题、独立练习和自我检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通常教师要通过以下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1、讲探指导法;2、示范指导法;3、指示指导法;4、‘渗透指导法;5、归纳指导法;6、对比指导法;7、重复指导法;8、矫正指导法;9、指导法;10、激凝指导法。

(三)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能力

课堂教学艺术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能力。教学艺术能力强的教师,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教有所获,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最佳教学效果。能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能消除师生的焦虑感和疲倦感,保持师生心理平衡和思维处于巅峰状态。它是实现愉快教学的核心,实现美育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是通过教师的以下能力来体现教学艺术能力的:

1、实践能力  教师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教学手段、方法的艺术性,创造出高效率课堂教学艺术,总是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达到艺术性。

 2、表演能力  “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通过师生共同的手、口、眼、身等动作表演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操作表演和现代化教具的熟练运用来体现教学艺术能力。

3、审美能力  真正的现代教学艺术能力是指在教学领域的一切方面都表现出丰富的审美能力的教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美学造诣和艺术修养,才能为学生演奏出“高山流水”,使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课堂教学艺术美的主要内容有:①教学内容美;②教学结构美;⑧教学情感美;④板书美;⑤课堂气氛美(有疑问一猜想一惊讶一笑声一争议一沉思-联想);⑧教学语言美;⑦教学节奏美;⑧教师综合美(人品一风姿一气质一性格一知识一教态一语言一仪表…情感一方法);⑨教学方法美。

(四)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认知能力包括接纳能力(注意力、感知力、观察力),存贮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这是自身学习和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要在各种活动中培养训练认知能力,使之具有集中而全面的注意力(注意教材、学生、课堂、环境);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观察学生、知识、环境、事物);良好而持久的记忆力(记学生、记知识、记教案),丰富而完整的想象力、灵活而严密的思维力(教学艺术、教学心智的核心是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在素质教育活动中,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是教师的基本功。具备自学能力是教师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内容的出现,都要求教师随时进行自学掌握,不允许,也不可能再长期脱产进修和进行理想化教育。’

三、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兴教"是由“时间加汗水”式的“经验型教书匠”向“能力加效率"式的“全能型教育家"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由“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由之路。要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地进行教育科研。这一认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亲自实践、接受和认同。

(一)研究能力

国家教委把重视教育科研定为未来十年教育应该坚持的原则之一,是要求教师自觉地把教育教学实践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从教师工作的特点看,教师已经具有进行研究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教师在求知欲、主观能动性、合理的工作方式,具有演绎、归纳、类比等方面的能力上都显示出与科研人员工作的许多共同点。只要教师及时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许多实践已经证明,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对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坚定素质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完成“两全”任务都十分有利,教师可以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审视教学工作,把教育教学活动自觉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为了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中应该遵循教研工作的实事求是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和目标导向原则,正确合理选择信息研究、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教改实验等基本教研项目之一进行实践,逐步积累经验,逐步扩大教研范围,逐步加深教育科研力度,逐步提高研究能力。

(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教师的动手能力包括科研工作计划设计、资料积累整理、实验板书表达、撰写科研报告、经验文章等实际操作能力。未来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仪器广泛使用,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来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就明确提出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种类型,打破了单一的必修课这一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其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但它也同时对教师提出了必须具备动手实践的职业技能等一系列较高的动手能力的要求。

(三)预测能力

科技的新发展,未来社会的瞬息万变,新时期学生的各种变化,都会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它将对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形式等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它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活动中树立“予见未来"的思想和能力,这是素质教育能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了预测能力,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才能克服盲目性,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使教育教学的各种活动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一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是为未来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今天的教师必须把握住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预测了解未来对教师的要求,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四)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构思,以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给教育留下了不少弊端。科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发展和改革,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方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教师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无疑自己首先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具备参与、发展、研究、创新四种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立足改革,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敢于不断在实践中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未来教育是“四化”教育,它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五)竞争能力和开展科普活动的能力

竞争能力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教师不仅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提高竞争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科普活动和课外活动得以提高,因为它同样是“学生智力生活的发源地”,它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为了开展各种科普活动,教师必须具有以下相应能力:

1、组织群众活动的能力(报告、讲座、调查、比赛、访问、活动的才知)。

2、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学科小组、科技小组、艺体小组的各种技能)。

3、指导个人活动的能力(查阅、实验、制作、创作的技艺)。

总之,通过科普活动,才能发挥学生特长,增强学生科技意识和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增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及科技知识;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使具有竞争性创造性的跨世纪的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只有片面知识和能力的应试型人才。

这里应该着重指出,教师的素质教育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结构,非先天有,也非仅在某学院学习能够全面获得,而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和形成。这就要求建立外部促动保障机制(领导重视、支持,行政措施保障,理论指导,氛围的创设等)和内部主动力这一根本(认识提高、观念转变,锲而不舍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奉献的思想),只有这样,教师的素质教育的能力结构才能逐步完善和提高。让我们为实现素质教育任务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完善能力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