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旧立新,以人为本(现代课堂教学探索之十一)

 身无分文 2011-01-02

破旧立新,以人为本

 

   由于几千年的“科举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禁锢着人的思想,考试分数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分数”成了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成了教师评优、晋级以及各种奖惩的唯一依据。为了提高“分数”,学校严重违背教育规律,违背教育方针,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教师重量轻质,以量代质,奉守“苦学”、“多练”、“笨鸟先飞”等高耗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随意增加课时,大搞题海战术。不仅教师苦而无功,而且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堆积如山,书包越背越沉,学得太苦太累,造成学生极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遏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同时,无限度地布置作业和机械重复地批改作业占去了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探讨教法改革。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未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又只得靠学生机械重复的练习去提高“质量”,如此这般,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专制的权威的角色,教育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决策、实施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则完全是被动的受灌输的器皿和奴隶,老师怎么灌输,学生就怎么接受,学生主体没有选择、决定教育内容、方式的自由和权利。解放后的中国教育,主要沿袭了苏联模式,而苏联模式又带有浓厚的赫尔巴特色彩,其特点是教师是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化的、创新型的人才,我们倡导吃苦耐劳、刻苦专研的精神,但是,我们不奉行那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的折磨精神,不奉行那种通过反复诵、大运动量、超负荷的训练方式。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对民主精神的弘扬,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和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决不可以把自己的成见强加于儿童身上。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独立的互相负责和平等交换意见为标志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处于公平地位,都能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发展。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在追求教育民主的旅程上进行着艰难的富有成效的探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和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矢志不渝地追求教育民主精神,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校教育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切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学校要着眼于人,以教育人为内容,以培养人为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激发内部活力,创设条件使他们获得最好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不能以扭曲、甚至伤害学生的个性为代价,而要使学生的个性——各种特殊的个人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已经证实,过重课业负担有悖教育科学规律,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并致力于教法改革,通过“巧”教去引导学生“巧”学,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培育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从而达到低耗高效之目的。

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能从事劳动、体育、音乐、自由阅读、发展特长等活动。活动类型的多样化、丰富化本身就是发展个性、发展优良心理品质的基本前提,丰富健全的个性本身就是丰富多样活动的结果,在过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这些是不可能做到的;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消除学生学习后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增加对学习的快乐体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这就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带来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习适度,学生才可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和爱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没有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就根本没有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事实表明,当学生自由独立地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时,就是他们头脑最活跃的时候,潜能发挥充分的时候,也是其心情最愉快、个性展现最自然的时候。那种在学习上把学生推向生理极限,认为教学和学习时间越长学生就学得越好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从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看,那种无视学生优良个性培养而单纯注重认知学习的教育,是仅仅为了高分而不惜牺牲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摧残教育。要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就必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日常教学活动外,让学生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学生的六个“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它们能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力;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在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培养能力;三是解放学生的双眼,使他们能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使学生能说、能讲,课堂内外有问必问,能问、善问,有问必答,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创造力。五是解放学生的活动空间,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庭,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无一节补课,教师在课堂教学40分钟教学时间内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质量在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做到“精讲”和“精练”、“善学”和“乐学”。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将作业难度控制在适当水平上,注重作业的相关性和多样化,增强学生作业的趣味性,减少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使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主动地吸取知识,完成作业,学得轻松愉快,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作业要求,分类指导,分类提高。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儿童心灵与时空的界限,开放影响教育教学的各项因素,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科学的动态育人系统;育人过程不受场所、教材、方法、组织形式的限制,学生在广泛的兴趣交流中,走出教室,走入自然,走入社会,增强感受力,强调有兴趣的和合作式的学习。通过各种媒体的作用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突出教育的实质内涵。

优化教育环境和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以最小的投入、最短的时间解决最多的问题,形成最佳的质量。达到“低耗时,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一是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化。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种多维复合型人才,具有较为广阔的工作适应性和较强的创造性;二是调整课时结构。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遵照国家教育计划,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和增大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学科课时,减少基础学科课时,增加实践活动和艺体教育课时,缩短学生在教室上课的教学时间,课间增设活动时间;三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力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指导学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突出教学中的民主和谐与开放,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乐学”与“善学”、“导”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开展主体性教育。四是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保健以及心理矫正、心理治疗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个体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五是加强艺体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受挫、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充分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六是优化育人环境。在和谐、愉悦、向上的优美育人环境中,形成一个良好、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师生群体,养成文明习惯,陶冶高尚情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