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把握“太极”原理

 静幻堂 2015-11-08

太极图的阴阳相生、阴阳转化原理,是太极拳习练的主导思想,蕴藏于太极拳各式之中,习练者务必加以重视。下面以揽雀尾为例作以解析。



从揽雀尾的左掤式开始,收右手右脚,然后抱球,右脚向前迈一步,右手手背向前,左手手心向前,跟在右肘内侧。重心前移,两手由左下向前向右上做弧形掤的同时向右转腰,呈弓步。接着,两掌到尽头时同时翻掌,身体后坐,腰向左转带动大小臂及两掌,由右上向左下依弧形做捋,此时掤和捋形成了空间的圆。掤的时候是阳鱼,捋的时候是阴鱼。接下来,左掌合于右腕内侧,两掌交叉,形成了阴阳之间的分界线,然后两掌平抹下按划弧向前推出,形成了空间的立体太极图。



在做揽雀尾的过程中,掤和捋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要划一个圆。挤的时候把左手贴在右手的内关处,即阴阳的分界线和交接处。两掌平抹后按的就是两只鱼眼,在做按的时候有一种练法是两掌向上划弧带回,然后再推出去,这样做不正确。因为从字义上理解,“按”是向下用力。所以,“按”应为在做完“挤”后两手平抹向下划弧随身体后坐,然后随弓步两掌向前推出。这样就体现了一个侧立的阴阳鱼。



太极拳的揽雀尾要把身体内外结合起来,肢体动的时候丹田也在动。做掤的时候重心向前,腰向右转,做捋的时候重心向后,腰向左转,做挤的时候腰转向正面,丹田恢复正常。向下做按的时候丹田内收,在小腹内做立圆,随向前按的动作鼓荡。这样,在完成“揽雀尾”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外的掤捋挤按。所以,太极拳是阴阳表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一项运动。



那么,上述阴阳辩证统一的太极哲学思想在太极拳运动中的统帅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呢?它贯穿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阴阳在套路中的要求是严格的。我们把阴阳分成两个对立的方面,可见的为阳,不可见的为阴。阳为上,阴为下;阳为前,阴为后;阳为左,阴为右。在练拳的时候要求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都要相互协调、对称。例如:练杨式太极拳85式的搂膝拗步时,不能只注意前面的手和上面的手,而忽略下面的手和后面的手;只注意左边的手,忘掉了右边的手;这样,上下、前后、左右不对称,套路表现不美观,甚至很别扭。外形不美观,形体不协调,内劲就不顺畅。所以,套路练习首先要求每个动作的上下、前后、左右,必须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通过外形的协调,带动内在的协调。



第二个方面是推手。在训练推手的时候要求两个人不丢不顶,通过粘连黏随,表现了两个人的合作,给人以美感。但是,竞技性推手在比赛时要尽力保持自身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两人搭手后,阳为发劲,阴为化劲。对方的劲过来了,为阳,我用化劲,为阴;对方的劲回去了,为阴,我即刻变阳,跟进。这样,把对方外形与内在的平衡打乱,保持自身的平衡和整体劲,以达到推手或技击制胜的目的。阴阳平衡在套路中表现为自身的协调,而在推手或技击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破坏对方的协调,让对方在失去平衡的瞬间被击出。此时的阴阳变化,尤为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练功。太极拳除了套路之外,还有许多功法,包括坐功,桩功,行功等等。在打坐或者站桩的时候,外形上要静,要闭目养神。而身体里面要动,要让内劲——也就是“能量”在身体的经络系统内流动。通过“能量”的蓄积、调动和运用,起到调整身体的作用。此时,外形可见的阳变成了阴,由动变成了静;体内不可见的阴变成了阳,由静变成了动。这就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身体表面的静,跟经络里面的动形成了内外的协调。



所以,练太极拳是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运动调动身体内部的经络运动、能量运动和内脏器官运动,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外形表现的美观、舒展、大方,推手或散手的高超技术,都是在阴阳协调的哲学理念指导下达成的。

(作者:李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