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教程:椎间隙感染与特殊病例报告

 豆豆的爸爸2007 2015-11-08



蒋电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重庆市手外科中心

重庆市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椎间隙感染


定义:椎间盘(椎间隙)、软骨终板的化脓性或特殊病原菌感染,又称椎间盘炎(Discitis)。1951年由Gieseking首次报告是一种比较少见且病情严重的疾病。


发病率:0.1~4%  比椎体及硬膜外感染少

椎间盘术后感染   1.0% ~ 2.8%

椎间盘造影     1.0%

安徽医学院(1986)  16例

本组(近10年)    37例(原发性感染25例)


椎间隙感染的途径


病原菌进入椎间隙的途径有两种:


手术直接感染
  • 发生率在0.1%~0.5%之间

  • 近年来,经皮穿刺椎间盘抽吸术和经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盛行,一旦器械消毒不严格,容易发生椎间隙感染




经血液播散




椎间隙感染的分类和病原菌


  • 原发性:血源性

    儿童  极少,Crawford(1991 ) 36例

    成人  病原菌 → 纤维环

      Batson椎静脉丛感染



  • 继发性 直接污染

  • 病源菌: 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真菌、特殊病菌

  • 特殊类型椎间盘炎——痛风性椎间盘炎!!


椎间隙感染的原因


  • 过程因素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

    无菌技术与无创操作不到位

    硬膜外麻醉插管处针眼感染

    环境因素、手术暴露时间长

    失血量大


  • 局部易感因素

    手术部位的感染灶,如腰背部毛囊炎

    椎间盘的结构特点——纤维环内层和髓核缺乏血供


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


  • 局部血供差,不易愈合

  • 无创或术式选择不当

  • 全身情况差,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免疫障碍等

  • 无菌操作技术不严

  • 暴露时间过长


椎间隙感染的病理分期




  • 炎症细胞浸润期

    2w内主要由炎症细胞浸润,髓核中软骨样细胞萎缩,巨噬细胞吞噬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


  • 炎症细胞破坏期

    2~8w,椎体边缘骨质破坏,终板软骨细胞破坏,出现椎间隙变窄,纤维环局部变性、坏死;毛细血管增生,新骨形成,炎症细胞逐渐减退。


  • 修复期

    8~12w或更长,椎间隙变窄,新骨形成,继而出现椎体边缘硬化或椎间融合


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


  • 腰痛与腰腿痛

    不明原因出现持续腰痛或腰腿痛,并逐渐剧烈,体位改变更甚。

    术后原有腰腿痛症状一度缓解,但1~2周后又出现严重的腰腿痛,多为痉挛抽搐样,阵发性发作,夜间更甚,触动患者或病床等轻度外界刺激,均可引起剧烈下肢疼痛。

    被动体位:屈膝、屈髋侧卧位以减轻疼痛,下肢不能伸直,直腿抬高受限。腰肌痉挛,不敢活动,感染间隙压痛明显。


  • 体温变化

    体温可达38℃以上,多数患者在手术后1周左右体温又上升至38 ℃以上,持续2~4周。

    少数急性期患者,可持续高热39℃以上及全身中毒症状,可持续3~4周。


  • 其他症状

    腹胀、腹痛、腹肌紧张

    髋关节或大腿内侧疼痛

    脑膜刺激症状—颈部有抵抗,Kerning征( )伴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椎间隙感染的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正常或稍偏高,只有发病早期及全身症状较重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才明显升高

  • 血沉

    一般明显增快。是诊断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靠指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才有诊断价值

  • 细菌学检查



ESR(erythrocyte sedimetation ratio):快!!

C-RP(C-reactive protein) :增高

PCT(procalcitonin )

血象:WBC升高(儿童)

细菌培养可阳性(血、椎间盘)

儿童可能阴性

特殊病原学检测(真菌、厌氧菌…)!!


影像学检查


  • X线片

  • 3周内:无诊断意义

  • 1个月后: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关节模糊,软骨板边缘骨质疏松,进而骨质破坏


  • 3个月后:边缘硬化、增生


  • 5~7月后:感染的椎间隙骨质融合


X线表现一般要1个月后出现,可分为4个阶段:

  • 第一阶段:椎间隙变窄,发生于起病头3个月以内

  • 第二阶段:从起病3个月后开始,表现为软骨下骨质进行性硬化,邻近椎体密度增加,侧位片上特别明显,这是由于骨膜下新骨形成所致

  • 第三阶段:邻近椎体终板进行性不规则,椎体缘出现反应性硬化,说明炎症进展

  • 第四阶段:椎间隙呈“气球样”改变,伴椎体侵蚀,仍可见椎体密度变化





  • CT扫描

    可于2周时发现椎体软骨板边缘有虫蚀样改变



  • MRI

    T1加权可见感染间隙上下椎体低信号

    T2加权高信号




椎间隙感染的诊断


腰椎间盘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果术后1~2周时已经缓解的腰腿痛又突然加重,出现突发性腰及下肢痉挛性抽搐痛样痛,体温升高,则应考虑到椎间隙感染的可能




  • L2、3椎间隙感染ECT and L5、S1 CT




  • L5、S1椎间隙感染MRI

  • L3、4与L4、5椎间隙感染MRI




  • 椎间隙感染的鉴别诊断

    结核

    肿瘤(椎体、椎管内)

    椎间盘突出、脱出

    椎管内感染

    化脓性脊椎炎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原则

  • 绝对卧床休息

    抗炎

    止痛

  • 手术

    清创

    病灶清除 内固定


非手术治疗


  • 支具固定——缓解腰及下肢的痉挛性疼痛。固定时间应在3个月以上至半年,之后再行腰背肌锻炼

  • 抗生素应用——对于高热患者,必须应用大量抗生素才能控制炎症,抗生素应使用至体温和白细胞都接近正常

  • 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营养、抗炎、解痉在感染的早期尤其重要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早期、足量、足疗程

抗生素并给以全身支持疗法。在全身与局部症状消退后还需口服抗生素4~6 周

抗生素在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一般

氟喹诺酮类

糖肽类抗生素

氨基甙类抗生素

克林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利福平

磷霉素


夫西地酸钠

磺胺药


甲硝唑






碳青霉烯类抗菌谱比较

  • 抗葡萄球菌、肠球菌等活性

    帕尼培南 > 亚胺培南 > 美罗培南

  • 抗肠科杆菌活性

    美罗培南 > 帕尼培南 > 亚胺培南

  • 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

    美罗培南 > 亚胺培南=帕尼培南

  • 抗鲍曼不动杆菌活性

    亚胺培南 > 美罗培南 > 帕尼培南

亚胺培南:不适合用于脑脊膜炎


喹诺酮的分类方法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药物

萘定酸

吡派酸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等

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等

抗菌谱

Gˉ杆菌

Gˉ杆菌为主

Gˉ杆菌

G 球菌

Gˉ杆菌

G 球菌

厌氧菌

应用范围

尿路感染或肠道感染

各系统感染

各系统感染

各系统感染

第三、四代不推荐用于椎间隙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菌谱及适应证


  • 老大环内酯类:主要作用于G 菌,作为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替代药

    常用品种: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交沙霉素

  • 新大环内酯类:对G 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的抗菌活性增强

    常用品种: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不推荐用于椎间隙感染!!


其他抗生素

糖肽类

推荐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有一定作用

林可酰胺类

克林霉素有用

内酰胺类

氨曲南有点用

四环素类咪唑类衍生物

米洛环素容易进入脑脊液

咪唑类衍生物

可用于G-

磺胺类

可能有用

利奈唑胺

有用 特殊限制级


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见的药敏模式——葡萄球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见的药敏模式—肠球菌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模式—铜绿假单胞菌




手术治疗

  • 大多数椎间隙感染非手术治疗都能奏效但卧床、抗感染时间长

  • 症状严重

  • 持续高热

  • 炎性指标持续升高

  •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局部引流

    对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疼痛难以忍受而MRI显示有较多脓液者,可行椎间盘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同时可获得病原菌

  • 微创手术

    椎间盘镜

    椎间孔镜

  • 开放手术

    适用于有神经症状与脊柱失稳的患者

    手术方法:椎板切除减压术和病灶清除术

    对椎节不稳定者需行椎弓根固定与融合术

    部分慢性病例症状可能反复


腰5骶1椎间盘术后感染,再次清创术后Tenor内固定及椎间融合




L5、S1椎间隙感染:经腹膜外前路病灶清除钢板、Cage内固定




L3~4、L5~S1、Th11~12多间隙感染 L3~4手术




L2~3原发性感染




L2~3感染,误诊为TB和肿瘤




L4~5原发性感染 Dynalok固定




男性、48岁,L5-S1椎间盘突出,开窗术后感染




L4、5原发性感染;L2陈旧性骨折








椎间隙感染的预后


  • 约1/2 的病例病变局限于椎间盘内

  • 1/2 病例的病变炎症扩展至邻近椎体

  • 后期表现为出现骨桥,极为坚硬

  • 除急性金葡球菌感染外,一般很少有骨性融合

  • 慢性迁延型

  • 脊髓神经损伤(炎性肉芽压迫、脊髓血管 栓塞), Kemp报道截瘫发生率竟高达40%,其中1/2病例合并有糖尿病


椎间隙感染的特殊病例报告


女性、39岁,L5-S1椎间盘突出术后疼痛加剧、发热3月,诊为椎间隙感染,多次清创,无效,最后病检为“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



男、45岁,术前诊断L5~S1椎间隙感染伴不稳;术后1周反复高热,病原学检测为Brucella,保守治疗,追问有“屠牛”史



男、65 岁,腰右侧疼痛1年,加重伴左侧疼痛1月,crp/SR增高,术后3月症状反复,泰能和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无效,真菌培养(烟曲霉菌);抗真菌治疗缓解




男50岁,颈肩痛5年,四肢麻木、无力2月,加重3天入院,有痛风史25年。四肢肌萎缩,感觉减退,双上肢肌力2-4级,双下肢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降低,右侧Babinski( )。入院诊断C5、6椎间隙感染伴四瘫;2次手术后诊为【痛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