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父母分离是最重要的成长

 天地人和w 2015-11-08

来自有意思吧(www.)

 

邻居家儿子伟,一个腼腆的年轻人,娶了一个漂亮媳妇叫娟,生了一儿一女两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家庭本来应该是美满的。

 

他们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公婆住正房,小夫妻住偏房,从一个大门进出,生活中总会有鸡毛蒜皮磕磕绊绊的,三天两头传来吵架的声音。

娟一直想另外盖一处房子自己小家搬出去住,而公婆认为这么大个院子住这么几口人绰绰有余了,没必要再盖一处房子。后来实在吵得不行,娟一发狠带着一双儿女回娘家了,留下话说:不盖新房子就不回来了。公公婆婆气得要死,告诉儿子说不回来就不回来,不去接她。

周围人都劝他们:何必非要和年轻人挤在一起呢,自己另外盖一处小房子住着多清爽。于是公婆慢慢也接受了,买来砖头打算盖房子,但依然不愿意和儿子住远了,就在他们家大门口选了一小块地方准备盖房子。

伟欢欢喜喜去接老婆孩子,说公婆已经要开工盖房子了,我们回家吧。

回到家,娟一看他们新房子选址就在自己大门口,像自己的门房一样,就气不打一处来,生气地质问:“新房子怎么不盖到村头那块宅基地上,非要盖在我们眼皮底下干嘛,这不等于之后还是要和我们住一起还是要整天管我们家的事吗?”

公婆也很委屈:“你说让我们盖房子我们就买砖头准备盖房子,你怎么还不满意?况且我们整天帮你们带孩子做家务还落个埋怨?”

伟站在一边束手无措。

这时候生气的婆婆对愣在一遍的儿子说:“伟,你还不打你媳妇,看她把我气成什么样。”

伟于是上前就给了媳妇一个大嘴巴。

打完两个人都愣住了。

婆婆还在旁边说:“这就对了,以前你就是太宠着她了,她就天天作,女人就是得打,不打就要上天!”

娟反应过来冲过去打伟,但是怎么也比不上男人的力气大,被伟一顿拳打脚踢打得鼻青脸肿。

公婆在一边看着,没有上去劝阻。

事后娟马上拉起两个孩子回了娘家,让媒人捎过来话:一定要离婚!

僵持了一个月,还是离了。

办完手续,伟一个人回到家里,把离婚证摔在父母面前:“妈,你让我打她帮你出气,我也打她了帮你出气了,现在我们的婚姻被你们折腾散了,你们满意了吧!”

公婆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面认为,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婴儿降生,从温暖舒适的母体内艰难挤过狭窄的生命通道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了第一次的分离;从降生到婴儿一岁,这个时候的母亲对他有求必应,让他觉得和母亲依然是一体的、共同步反应的;一岁之后学会走路,对母亲的依赖就会逐渐减少,开始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两三岁左右孩子开始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要自主去去做很多事,父母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去尝试很多事情,而不是束手束脚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孩子上学之后,更是远离了父母的范围,开始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这样,孩子的成长,就是带着父母的爱,慢慢和父母分离的过程。

《少有人走过的路》的作者斯考特·派克甚至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地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拒绝分离,爱就是“假爱”,两个不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长。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但也就意味着和孩子的分离。”

分离和爱是相辅相成的,拒绝爱和亲密的关系对双方的伤害当然也是巨大的,而成熟的分离,是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对方,你是你,我是我,这样关系中的两个人才能发展出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而且一步步的分离做得好的话,亲子关系就是良性的亲密关系,孩子就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顺利发展出自己独立健康的人格;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分离没做好的话,孩子可能会没什么主见依赖父母成年后也不能独立,也就是典型的“妈宝”,表现为恋母或者恋父情结,数据显示中国人恋母情结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是比较严重的。

我们目前现实的情况不仅仅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分离,更多的是父母有“恋子情结”,不愿意和成年的孩子分离。中国式父母多数是牺牲型的父母,早早放弃了自己的成长,纯为了孩子而活,为孩子搞定一切,把孩子的生活当成了自己的生活,把孩子遇到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不能把自己从孩子的生活中剥离开来。

刚才那个故事里的婆婆就是属于和儿子的分离没做好的,她在重男轻女气氛的影响下,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后才得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从此在自己婆家人面前扬眉吐气,这个儿子变成了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连对配偶的关注只能排在第二位。她把儿子看成了自己的延伸,控制着儿子的生活,在儿子早期成长的时候,没有表现出来什么问题,但是在儿子成家后,再去争夺其生活的控制权就面临问题了,因为儿子的生命中多了一个媳妇,也就开始了婆媳战争。

所谓的婆媳战争,其实是个伪命题,表面上 看是媳妇和婆婆的问题,本质上是儿子、母亲、媳妇的三角关系,儿子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婆媳战争本质上可以说是婆婆和媳妇争夺那个儿子生活控制权的战争。婆婆觉得,我这么辛苦养育出来的儿子,一结婚后好像就不属于我了,就会觉得被媳妇抢去了儿子,对媳妇自然就百般看不顺眼。媳妇呢,虽然是你儿子,但是他是我的爱人,这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于是矛盾由此而起。

解决婆媳问题的关键还是那个儿子,儿子必须首先要做好自己和母亲的分离,明确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母亲意志的延伸。儿子在婆媳之间做好沟通斡旋工作,既做到既尊重安抚母亲,又能保护自己小家庭的自主权,这是一个比较高难度的工作。

故事中儿子的处理就是典型的和父母没分离好的孩子的表现。首先,“你让我去打她我就去打她”,把自己当成了母亲意志的延伸,没有自己的自主判断能力,母亲让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她让你去杀人你也去吗?其次,不敢对自己做的事承担后果,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现在我们的婚姻也被你们拆散了”,这段婚姻解体导火索是他出手打人了,无论是否出于自由意志,他都做了打人的事,而打人直接导致了婚姻的解体,直接责任在自己身上。但是他不敢自己承担责任,于是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由此又产生对父母深深的怨恨。

 

如果这个儿子能在当初问题刚出现的时候能好好地和双方沟通,寻求解决方案,而且能做出决断,可能也就不会出现后来所有人都不愿意见到的局面。

故事里婆婆的反应同样很值得注意,从一个女人嘴里说出这样的话“女人就是得打,不打就要上天”,本身就是对自己作为女人的一种自轻自贱。可能是她年轻时候受到过暴打,无力也无从反抗,但是不反抗并不代表没有怨恨,这种怨恨随着岁月积累反映在她的面容上,内化到她的思想中,现在又转嫁到媳妇的身上。她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认为“女人被打后才能顺服”,于是才指示儿子用“打”的方法。

故事中的母子,两个人的生命黏在一起,才造成了诸多的的问题。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有在相互不侵犯对方生命空间的前提下,才能发展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才能建立良性的亲密关系。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黏在一起,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分离并不只是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发生在恋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

分离是每个人一生的重要主题,拒绝分离,等于拒绝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