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以简驭繁

 灵藏阁 2015-11-09

用简单的道理驾驭复杂的事物是数学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数学的一种精神。现本人结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数学B版教材,介绍我们是怎样贯彻这一精神的。

在数学B版教材总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反映了我们的数学观:“人们喜欢音乐,因为它有优美和谐的旋律;人们喜欢图画,因为它描绘人和自然的美。同样,你应该喜欢数学,因为它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谱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旋律,用简洁的、优美的公式与定理揭示世界的本质,用严谨的语言和逻辑调理人们的思维秩序,它像音乐一样和谐,像图画一样美。”

正如古希腊哲学大师柏拉图所言:“数学知识是公民资格的前提。”他的标准颇高,说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道存在不可公度的量。那么哪些数学知识应该为中学生所掌握,人们看法各异。早在多年前,我们就提出在中学应有集合与简易逻辑、向量、初等微积分这些内容。陈省身曾经说过:“数学的作用在教育。”他没有说数学的作用在应用,似乎有点怪异,其实他道出了数学作用之根本:数学是培养人的一所学校,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该校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以简驭繁的数学精神。

在编写数学B版教材的时候,除了遵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讲理

这与我们对数学作用的理解有关,讲道理首先是要讲概念与结论的来龙去脉,并对它们作出形象的解读,然后给出严格的证明;不能证明或教学上没有时间证明的,要用直观展示其合理性,使学生深信无疑。

所谓讲理,就是以简驭繁,用简单的道理阐释复杂事物的规律。例如,数学归纳法比较繁杂,简单的道理是1+1=2,2+1=3,3+1=4,…。课本就是这样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又如微积分,简单的道理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斜率是高与底之比,导数由此而生,微积分基本定理用的是高=斜率×底,是求其总高度,把各小高度斜率乘各底边长,然后累加,便是fb)-fa)。解不定方程和同余方程也很复杂,其简单的道理是小学里的带余除法,继而辗转相除法,解法由此应运而生。

如果选取很精彩的内容,但不讲理,还不如不讲。比如从小学到高中,都讲统计,统计是好内容,可惜不讲一点道理,更不讲统计的误差。这样既不能掌握其思想方法,也很难记住。

二、注重通性通法

抓出事物的共同性质,用通用的方法去解决,不过多地强调技巧,这也是以简驭繁。通性是容易被掌握的,通法是有效的、普遍运用的。

例如,数系的通性是运算律,运算律可视为简单的道理,但它是解方程的最重要依据。解方程不过是用运算律把左边变成单独的x,把右边都变成已知数。这就是通性通法。用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用微积分求最大最小值都是通法。

又如,已知多项式的几个值,求多项式,可以用待定系数法,也可以用由带余除法所产生的插值公式直接写出。这也是通法。用向量,用坐标方法处理几何问题,只需明白向量运算律,就可以获得一般的解法──通法。

中国剩余定理也是基于带余除法的解同余方程的通法。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的几个余数问题化为单一的余数子问题,再将子问题标准化,最后给出子问题的统一解法。中国剩余定理是以简驭繁的经典。

三、突出事物的特征性质

漫画家只用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人们一看便知是谁,因为他抓住了这个人的特征,特征是只为此事物具有,而彼事物不具有的属性。数学事物都有特征性质,抓住了它,就抓住了本质。例如,三角形的特征性质是内角和为180°,别的任何封闭图形都没有这个性质。

指数函数的特征性质是fx+y)=fx)+fy)(指数运算律);对数函数的特征性质是fxy)= 
fx)+fy);幂函数的特征性质是fxy)=fxfy)。

圆锥曲线的特征性质是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之比等于常数e,这个常数就是离心率,椭圆的离心率e<1,抛物线的离心率e=1,双曲线的离心率e>1。

在编写教材时,我们一般都是抓住特征性质,以便学生认识本质。抓住特征,以简驭繁,教学生本质的数学,这就像漫画家画漫画一样。

四、科学性与深入浅出相结合

对教材而言,科学性就是正确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在准确性方面存在困难,比如单调性,人们习惯没有等号,实际上常函数是最单调的,却不包括在单调之列,只好另作说明。

我们在深入浅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在系列3和系列4中,那么多现代数学,如不用通俗语言去编写,像大学教科书,学生难以接受。深入浅出需要理解透彻,只有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最近听丘成桐的报告,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勾股定理一直讲到弦理论乃至广义相对论。

五、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当须从长计议

数学家庞加莱有言:“创思是漫漫长夜中的灵光一闪。”这句话富有哲理,“漫漫长夜”是讲创思要积累,这是讲必然性,“灵光一闪”是讲偶然性,并非积累够了就一定会创造,“灵光”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才能闪烁。

现在通行的做法过于人为、故意做作了,讲一点知识就要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恨不得马上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创造自由的环境我们无能为力,现在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被大人们的望子成龙所左右,被追求升学率而左右,哪里还有心情去做梦,去幻想,他们的“灵光”被扼杀了。

丘成桐的创造性是国人的骄傲,他在二十多年前就说:“在中学时,我从来不计较分数的得失,只求把事情搞清楚。”我们现在流行的做法是怎样获得高分就怎样做,因此各种练习册漫天飞舞,各种解题术被夸大宣传,各种培训班屡禁不止,如同种庄稼,猛施化肥与激素,以获高产。现在年轻人在学术界反映出的毛病,我想与此不无关系。

刻意地培养所谓的创新精神是不可取的,必须从长计议。本套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在二十多年前就十分关注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在编写时,特别注意以下诸点。

1.讲概念与结果的来龙去脉,以史为鉴,学习前人的创新精神,如欧拉、阿基米德等。

2.讲究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从最简单的道理讲起,逐步深入,到达本系统的一个高峰,形成一个系统便是一个创造过程。

3.注意知识的融合。比如讲向量时,不要孤立地讲向量,而用向量来处理其他几何、代数问题。讲导数的应用,并不仅仅涉及切线与速度及函数分析,也用导数来解决代数不等式、恒等式及组合数中的问题。要让学生融会贯通,不拘泥于公认的范围。许多新规律,都发现在边缘处,许多新方法都产生于融合。

4.选择经典范例,避免人为雕琢。现在为了培养创新精神,出现了大量的人造实际问题,很不自然。在不自然的问题面前学生很少有创造的积极性。自己挖一条沟,让学生去填,学生会想:“要我填,你不如不挖的好。”问题自然而生,学习情绪才会油然而生。例如,讲积分思想──函数值的无限叠加时,我们设问:“圆面积与圆周长是什么关系?球体积与截面圆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是经典问题,内涵丰富。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们编的书好是好,这些问题很自然,而且内涵丰富,但能适应高考吗?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打保票,但我们是负责任的,也有相当的把握。我们的信心来自于:①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数学思想方法上,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都是教材的真子集,考试不会超出教材的范围;②培养能力,包括解题能力,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特别是注意讲理,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题途径;③注重通性通法与特征性质,以简驭繁,有利于学生在千变万化的试题面前,得到便捷的解题方法;④在高中后期,给出综合试题与模拟题可以适应客观的种种变化。

以简驭繁,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及创新精神,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①以后本刊简称为数学B版教材,或新教材。

②本刊简称为《课程标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