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情妙对 情趣无穷附:无情三对释义

 江山携手 2015-11-10

无情妙对情趣无穷附:无情三对释义

      所谓无情对,就是上句和下句各自通顺成章,而两句文义又必须毫无关联的对联。它虽然也像一般对联一样要求上下句字面相对,但意境、内容、风格却必须不相关,而且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成为佳构,越能产生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这种对联由于非常难得,因而堪称对联百花园中的奇葩。

  

  二字式

  

  无情对,早在明朝就已出现。据《古今谭概》记载,明成祖朱棣当朝时,一日,忽然对大学士解缙说:“朕以‘色难’为上联,欲求下联,然而非常难对。卿以为如何?”朱棣话音刚落,解缙便应声对道:“容易。”成祖一时不明白,就说:“既然是很容易的,为什么不快快对出来?”解缙又道:“臣已经对过了。”成祖一琢磨,于是笑着说:“对得好!对得好!”——这的确是副很好的无情对:“色”对“容”,即脸色对面容,属名词对名词;“难”对“易”,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并且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实在难得。

  

  三字式

  

  清代显官张之洞擅长对联,尤其喜欢无情对。一日,张之洞在陶然亭宴饮,他就地取材,以“陶然亭”三字征对,工部侍郎李文田说:“若要无情,除非阁下姓名为对方妙。”在场人同声叫好,张之洞也高兴地认同。——张之洞;陶然亭。的确巧妙:“张”、“陶”,均属姓氏,为名词对名词;“之”、“然”都是虚词,是虚词对虚词;“洞”、“亭”,皆为旅游名词,属于名词对名词。此联就字面来说,对仗极其工稳,从内容上讲,却毫无关涉。一是名人,一是胜景,实在可以称为妙不可言的佳构。

  

  五字式

  

  解放前上海某家酒店曾以“三星白兰地”征对,虽然应征者甚多,但是其中只有“五月黄梅天”可比。此无情对涉及到数词、色彩词、植物名词、天文方面词语,其对无不工稳,且用语凝练,读来清脆响亮,细品大有美酒、鲜梅盈口,余香缕缕不绝之感。

  当代四川楹联艺术家倪丁一先生也有一副无情对:“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此联牵合工稳:“珍”、“瑞”乃奇珍异宝对吉祥如意;“士”与“妃”为才子对佳人;“苹果”和“葡萄”都是水果;“脸”与“牙”皆为人体的一个部位。而且,“珍妃”既是一位皇妃,又可通指美女;瑞士既是国名,又可通指美男子。上联说珍妃的脸像苹果一样美丽;下联讲瑞士的牙像葡萄串一样整洁干净。联语巧妙,读来甚觉趣味良多。

  

  七字式

  

  张之洞还曾为征对“树已半枯休纵斧”,对得一下联:“果然一点不相干。”两联相映生辉,浑然成趣,实属难得佳作:“树”、“果”,为植物名称相对,“已”、“然”为虚词相对,“半”、“一”为数词相对,“枯”、“点”为形容词相对,“休”、“不”为副词相对,“斧”、“干”(借指“干戈”之“干”,即“盾”)为兵器类名词相对。此联上下各句字字相对,十分工整,每句各自语意通畅:上句是说“树木已经干枯,就不要动斧子砍伐了”;下句是说“果然一点也没有干系”。两句联系起来看,上句很像典雅的唐宋诗,而下句倒是地道的口头俗语,二者相去甚远,果然“一点不相干”!

  无情对,委实是对联宝库中的珍奇。因其太过于精妙了,所以传世之佳作数量不多,但其蕴藏着不尽的情趣,闪耀着无穷的智慧,洋溢着极大的艺术魅力,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附:无情三对释义

无情对(苏轼)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据岳珂《裎史》载,宋嘉祐年间,辽使抵汴京,朝廷派苏轼前往驿馆接待。宾主叙谈之暇,辽使出了“三光日月星”一联求对。此句典出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苏轼不假思索,立即以刘■(分攵)旧句“四诗风雅颂”巧妙作答,结构相同,对仗工整,辽使为之惊奇。按“四诗”指《诗经》中之国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此类无情对只求字面对仗王巧,而不考虑上下联意义有无关系以及出句必须仄脚(此联“星”字是平脚)等问题,但当面应答,确能反映对答者的知识才能水平。  (蒋竹荪)

无情对(程敏政)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李东阳与程敏政,都是明代的文学家,两人文名相齐。据说,这副无情对是李程二人过采石矶时在舟中属对之作。李的上联说出了江南四五月间黄梅时节的特定气候,系据王充《论衡·是应》中“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等话加工而成。为了给对方出难题故意将“黄梅”颠倒说成“梅黃”。程敏政的下联则摘引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三山二水”来对李的“五风十雨”,又用“李白”对“梅黄”,不但描绘了长江采石矾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且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张迈 美云)

无情对(佚名)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此联传诵一时,作者虽佚其名,当出于清末文人之手。杨三,名叫杨鸣玉,又名阿金,昆曲名丑,因排行第三,人呼“杨三”,有人也称之为“苏丑”。杨鸣玉之死,当在清光绪中叶。上联表达了对名丑杨三之死的悼惜,语意明白如话。但这只是陪衬,而下联则是石破天惊,一语中的。李二先生即李鸿章,排行第二,因称。他与外国侵略者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汉奸”,可以说是春秋笔法,义正词严。联系写作背景,矛头当直指当时炙手可热的权奸,正反映了人们对李鸿章卖国行径的痛恨。下联以“无情”之法为对,着重于字面对仗,字字对得工整妥帖。且联意上褒下贬,锋芒毕露,直率犀利,很有战斗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