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师应做学问人

 江山携手 2015-11-10
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只要有主动做学问的意识,并凭借持续的努力,就能培养学问品质,成就学术底蕴。今天,教师的成长氛围无疑更为宽松、优裕。然而,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是,尽管有了成长政策作为激励,许多教师依然缺乏成长的意愿,缺少做一个学问人的自觉。
   教师应该有做学问的意愿,应当有做学问人的自觉。
   做一个学问人,教师才能拥有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相匹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进而有效实现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目标。倾心做学问,我们才能获得永不衰竭的动力保障,以丰厚积累,深化内功,成就大写的教育人生。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积极追问的精神,只知道年复一年地“兜售”课本上的知识,那么,他(她)就必然遭遇思路滞涩的尴尬,有时还会饱受类似身心被掏空的困扰。而有了学问的支撑,就能改变教学上的目光短浅,突破科研上的无能为力,游刃有余地传道授业,举重若轻地指导学生,饶有趣味地品味教育,豪情满怀地享受人生。至少,不会将教育偏于考试一隅,不会让分数钳制生命。
   做学问并不难为,更不邈远,说到底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关键是要想为,并且能够脚踏实地。有了对学问的瞩望,才能积极获取,诗意建构。有了教与学的相生相长,才能将平常发展为卓越,将平淡演化为美妙,将平庸升格为非凡。从本原的意义上来说,教是职业的要求,学是成长的基柱,问是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必然要在教中疑,在疑中思,在思中辨,在辨中学,在学中进。而质疑困惑,分析厘清,去粗存精,廓清迷茫,寻求策略,发展智慧,其实就是做学问的过程。
   做一个学问人自然需要多读善思。但多读并不是读死书,善思也不是凭空臆测。教师要真正学会读书、阅人,真诚进行审视、反思,做教育生活的研究者;要敢将目光放远,善将思路放宽,肯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收获经验,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审视中获得教益;要多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需求,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点点滴滴的关怀中,享受教育之爱的温暖。
   教育尚“真”,做学问也要崇“实”,能不拘一格。教师要经常和同行交流切磋,探寻教育方法,探究人生要义;要常取他山之石,善采众家之长,做到不虚饰造作,不沽名钓誉,不阳奉阴违,更不画地为牢,以摆脱狭隘,跨越偏见,丰富学养,厚实才智,达成机敏;要乐于在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拥抱中相互砥砺,学会将姿态放低,做到坚守而不偏执、谦卑而不猥琐,能在细节处显学者才俊,在举止间呈儒者优雅,在言谈时展智者神采。
   当然,做一个学问人,还要有淡泊的心境和纯粹的性情。教师要摒除杂念,不耽于功名,不计于物利,在“有欲”而“无私”中达到目极八荒、心无俗物的自由境界;要简化生命需要,将教育还原为仁爱,将教学演绎为滋养,将生活升华为润泽,让生命因简单而纯粹,让人生因纯粹而快乐。
   业精于勤,学成于思,做一个学问人,应当孜孜不倦,能够管中窥豹。只要以学识丰富智慧,以智慧启迪思想,以思想激励人生,即使身为普通教师,我们也能逐渐走到学问的深处,并凭借不断丰厚的学养,提升人生境界,陶冶生命情操,最终实现学问人生和教育人生的完美契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