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剖析诸葛亮《诫子书》的家庭教育思想

 上海稷下教育 2016-12-29

剖析诸葛亮《诫子书》的家庭教育思想

谭清风

 

    今天谈到儿童家庭教育,我们就有必要读一读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这篇《诫子书》全文虽然只86个字 ,但严谨精练,处处充满了家庭教育的智慧,被历代教育大家视为古代家训名篇,其中一些修身、立志、治学、做人的深刻思想,值得我们为人父母的好好深入的研究体会。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是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君子之行”指君子的行为操守,君子应该操守什么呢?那就是以“静”来修身,以“俭”来养德。

 

“静以修身”,“静”是内在的,是内心的宁静,“修身”是外在的,是你这个人肉身的种种表现。这里的“修身”并不是我们现代人去按摩店做推拿按摩、足浴足疗让自己身体舒服。而是通过修炼这颗“心”,使之趋于宁静。按照中医和心理健康的理论,我们身上的很多的“病“,通常是源于心的不静,心若静,身子自然也就健康了。“俭以养德”“俭”是俭朴,俭朴是行为上,是外在的。而“德”字是有心的,“养德”更多是内在的,或者说是内在德的外在自然流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几句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用下面两句话来概括,即:修身、养德应作为君子一生的操守。修身、养德的目标是实现生命内在与外在的心、身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是内在的、内心的“静”与外在的、行为上的“俭”。因此,应用在家庭教育上,我们培养孩子要注重从“静”和“俭”字上下功夫。

 

“非澹泊无以明志”“明”字这里是动词,是明确,确立的意思。如《大学》首句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明德”两字中的“明”字一样。所要明确的是个什么样的“志”呢?是长志,长久需要坚持的一个志向,有多长?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古语说:“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为什么会常立志?就是因为人的心总是很难安定下来,为什么安定不下来?多是因为欲望太多的缘故,干扰了心定。为什么不要常立志呢?因为我们人生一辈子太短,匆匆几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也做不了几件事。心若不定下来,那么志的方向也会飘忽不定,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又想做那个,慢慢地,生命就消耗没了,想做点啥也只能等下辈子再说啦。因此,若想真正做成功一件事,没有长久坚持是不行的,这个长久坚持的过程就是立长志。

 

作为一个父亲,诸葛亮当然是想告诫儿子要立长志的,因此这里的“明志”就是把这个“长志”从各种纷乱的志向中明确确立出来,并长久的坚持下去。那么如何“明志”呢?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解释的那一通话,诸葛亮用“澹泊”两个字就概括了。“澹泊”和老子讲的“恬淡为上”基本是一个意思,“澹泊”就是要减少欲望,集中起因欲望过多而分散的精神,长久聚焦专注在某一个志向上,这就叫澹泊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不是要你这个身子跑到远方去,而是心思所考虑的比别人更加长远,比常人更有远虑、更有远见,这叫致远。要致远,必把一个基本功练扎实,这就是“静”的功夫,所谓“静”不是人呆在那里如木鸡般不动,而是心要静下来。讲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诸葛亮告诉儿子要练习好“静”的基本功夫,让自己的心能随时随地处于“静”的状态,就如同学武术必须先把蹲马步练好一样。静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修身,一个是致远。

 

“夫学须静也”这一句,诸葛亮又一次提出来做学问要先从“静”处着手,心浮气躁是做不来学问的。《大学》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学问也是一样的,需要先静下心来,才有可能学有所得 ,有了第一步的“静”,就可以学习、可以做学问了。“才须学也”一个人才能大都是学来的,在做学问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无师自通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六祖慧能那样慧性十足的人物也是遇到五祖弘忍,跟着学习后才彻底开悟的,开悟了这才叫真学问。学问做的久了,收获也越来越多,到了一定境界,你就成才了。一定要注意,这里的学问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用来判断大学问家的标准,依照你写了多少本书,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来计算的,而是指通过学问所带来的真正收获或者说是真正的学有所用,诸葛亮自己就是如此,他的学问可以说够大,但他的“论文”也就这么有限的几篇,且十分精炼,若仅以文字数量来论,他老兄是远不及今天的硕士、博士水平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扩充你的知识面,开阔你的视野,增长你的才干;不立长志,不去坚持,学业上也很难有大的成就。上面这几句话总结下来,诸葛亮主要提醒儿子三点要注意,即:静与学、学与才、志向与成就的因果利害关系。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慆慢”是怠慢、懈怠、懒惰的意思。“研精”是深入专研进去。身心懒惰、懈怠了,志向减弱了,精力也就提不起了,做事心不在焉,不能全神贯注的专研学问。“险躁”,和“慆慢”相对,是“慆慢”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冒进、急躁,心里总是着急,恨不得一步到位,控制不住情绪,总是烦躁,不能理性,这都是要不得的。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年龄与生命是背道而驰的,生命是有限的,年龄一年一年的长大,但生命却越来越短。“意与岁去”,当初立下的那个长久的志向,随着岁月的流逝也会被逐渐消磨掉了。元代大学问家元好问曾写诗感叹说:“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辞家倍觉难”等到了老时,想出去走走都发愁道路太远,更别提当年立下的那个志向啦。“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就会像枯枝落叶一样,要接不上时代了。“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只能悲伤的守在破屋子里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这时候什么都来不及了,想要复归到过去,重拾梦想?只能做梦啦,已经有心无力啦!

 

诸葛亮一生帮刘备打江山,建立丰功伟业,不少人说这源自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刘备对他的赏识,其实,那只是看到了表面,背后真正支撑他实现抱负而名垂千古的,并不是别物,而是他那颗“淡泊宁静”的内心,因为宁静而智慧心显露;因为淡泊,不与刘备争名利而值得信赖。诸葛亮一生真正到了内在的“淡泊宁静”和外在的“修身养德”相统一的境界,所以《诫子书》经久不衰,被无数大家所推崇,再回到儿童家庭教育上来,我们不要仅仅把《诫子书》当成教育孩子的书,更要把它当成《诫己书》,要以此为训诫,向诸葛亮学习修身养德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静”、“俭”为生活指导原则,如此,才能影响到孩子!(谭清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