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两个概念的区别,这就是“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区别。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误把“积极性”和“主动性”混为一团。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常常满足于教师们积极的行为表现。我认为,工作中,只有教师们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积极性的驱动力是外在的,比如:物质奖励、职称晋升、领导表扬等等,大多是盯在个人利益上。而主动性的驱动力是内在的,比如:理想、信念、责任感、成就感等等,具有主动性的人,他追求的是工作的真实意义,对个人利益并不太在意。当然,主动性肯定包含了积极性。 现实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教师,工作非常积极,他们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查找资料、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编制试题、走访学生……有的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把规矩定得严严实实,结果“禁人所以必犯”,“不听话”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用大量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去抢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可学生们对这门学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有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常以“爱”的名义,用“长者”的口气,一次一次的促膝谈心、语重心长,喋喋不休的豪言壮语之后,学生们仍然无动于衷;有的为了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把收集整理好的“罪恶证据”毫无保留地向学生家长诉说,把学生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了自己坚强的“对手”……就是因为这些教师们积极地工作,我们的学生自由活动时间越来越少,每天都在“题海”里挣扎着,被严密监管;这样的教师也很疲惫,“心”也很苦,没有一点儿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他们这样,因为没有追求教育本来意义的积极地工作,更多的是在拼体力,他们非常投入地进入到“管好学生,出好成绩”的竞技教育与功利教育环境之中,失去了耐心和智慧,没有了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练,他们总在寻找工作的捷径、“高效”的办法,其目的是显然的。 工作主动的教师,他们在工作中把名和利看得很淡,而把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看得很重。他们有很高的职业认同感,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从来都不会把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放在心上。他们对自己的学生有真诚而纯洁的爱,每当自己的学生受到了伤害、思想或行为出了问题的时候,他们首先是心痛,然后是细致的关怀。他们面对那些怎么也教不会的学生的时候,绝不会因为这样的学生会影响自己的考核,而心生厌气,而是愧疚不安地为他们寻求帮助。工作主动的教师,他的心中有一座理想的灯塔,并常常都在这明亮灯光的指引下,不断前进。他可能不会那样势力,也不会屈从于权威,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太听话的人,对学校的有些要求并不那么顺从,因为这样的人非常清楚他到底需要什么。 通过以上两者对比,我们应该清楚,我们的管理,只满足于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改善我们的管理,着力于培育教师们的主动精神,尽可能地让教师们在工作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研究,养成追问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习惯。怎么改善?我建议: 在我们的管理中,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之外,我们的教学管理一定要充分体现民主精神。过去,我们一提到学校要实行民度管理,大多数人会想到,学校的制度建设、评先表模,职称晋升,奖金分配,干部任用等等,很少人要意识到在教学管理领域内贯彻民主精神。其实,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把分工、分名、分利这些事看得太重,必然会让我们的教师,名利思想这根神经变得强大起来,斤斤计较的人也就会多起来。如果我们在教学领域内充分发扬民主,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学问题的大讨论,把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变成教师们的“话语主题”,积极营造一种学术氛围,不断增强教师们的求真意识,并让主动工作的教师,他们的价值更加充分的发挥作用,他们的既得利益更加让人眼红。同时,还要让教师们都认识到“工作的幸福感就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地改变过去那种“拼体力”的做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快乐,我们的教师才能成长。 培育教师们的主动精神,还要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一辈子的教师生涯,悲悲戚戚的是过,快快乐乐的也是过。选择快乐才是明智的,并且只有用科研的眼光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快乐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