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华东师大周彬老师《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有感 (2013-09-18 13:33:15)

 昵称678887 2015-11-10

读华东师大周彬老师《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有感

 (2013-09-18 13:33:15)
标签: 

教育

分类: 随笔札记

以下为原文转载:

三、轻松而又高效的“用一生去备课”

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忙,根本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时间去备课,但每天该上的课还得去上。于是,只能在有空的那段时间里,尽可能把明天或者后天要上的课都一起备了,这样那怕明天或者后天没有时间备课,但也不至于因为没有备课而去浪费学生的时间。如此一来,肯定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讲得特别精彩,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反到是这样几天上下来,学生似乎对这段时间上的课特别有感觉。事后去问学生,为什么对于这些并不是特别精彩的课,反到是学得更有感觉;学生说,虽然教师的每节课并不如以前精彩,但他们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教师在这段时间里究竟讲了些什么,在讲的这些内容里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我说我并没有强调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呀;他们说,你这段时间里,总是会有意无意地重复那么几个知识点或者讲那么几句话,这不就是重点吗?而且你有意无意重复讲的知识点或者那么几句话,往往比你以前讲完一个知识点或者讲完一句话,再向我们强调这个知识点或者这句话是重点,显得更有教育成效。

这样的体会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居然在这种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反到悟出了有效备课和有效上课的方法;而这种体会在以前有足够的时间,为了上一节课而充分地备一节课的时候,却难以想到如何把这些课有效地串起来,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把这些课串起来备。而那时候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花更多的时间,把明天的课备得更加的充分;殊不知把明天的课备得再充分,要是今天的课和明天的课,明天的课和后天的课串不起来,那么不管明天的课有多么的精彩,把它单独拿起来听课或者欣赏,也看不出来它的教育价值何在,教育成效何在?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如果让我们在操场上跑五千米,那我们一定要事先想好,在什么时候要领跑,在什么时候要跟跑,在什么时候要保存体力,在什么时候要冲刺。但如果我们用跑五十个百米的方式,如果我们用跑一百个五十米的方式,这就注定了我们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其实能不能坚持下来都是一个大问题。原来教学中偷懒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把一个月的课,至少是一个周的课,先做整体的计划;只有有了这种整体的计划,才不担心因为忙而来不及备哪一堂课;也不担心因为某此特殊的原因,而让哪节课上得不好;也不会因为过于担心哪一节课的教学进度完不成,而去拖堂或者额外地补课。

要对一个月或者一个周的课事先就要有计划,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意识的问题,其实隐在后面的,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师有没有具备驾驭一个月的课堂,驾驭一个周的课堂的能力。那些疲弱的马,往往只能跑一两公里,但非常容易驾驭,而且在这一两公里之内,既看不出马的疲弱,也看不骑马人驾驭能力的缺失。与之相应,那些千里马,虽然能够行千里而不累,但对骑马人驭马能力的要求就高了,不但你要学会训服千里马,还要懂得爱惜她,还要懂得在关键时刻使用好她。看起来把一个月一个周的课事先做好计划和统筹,是对教师备课时间的节约,其实是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换取教学时间,只有教师自己走在了每堂课的前面,才不会被每堂课追着走。

究竟备课是为教师自己备的,还是为师生共同备的。如果备课只是为教师自己怎么上课而备,那么教师就只需要自己清楚自己备了些什么,到了课堂上再把自己备的东西展现出来就差不多了;如果备课并不是为教师怎么上课而备,而是为了师生共同的这节课而备,那么教师不但在备课中要备怎么教,还要在备课中备怎么学;不但到了上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把备课的内容展现出来,还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得把备课的内容告诉学生。于是,备课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剧本,而是整节课的剧本,不但导演自己要知道今天要导什么,还要事先就让演员们知道今天要演什么,今天导演要导什么。

要把一个月或者一个周的课堂绝对地分成一堂一堂的课,这并不是一个科学,而是一种决断,甚至是一种武断,所以我不觉得“有一节一节的好课”,不是因为这些课本身不好,而是把一个月或者一个周的课割裂成一节一节的课,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同样的道理,要把课堂教学彻底地分割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这样就更不科学;如果教师只是把自己如何教备好了,但并没有告诉学生他们应该如何学,学生在来上课之前也不知道究竟要怎么教,这就注定了教师的教在课堂上是非常主动的,是主动出击的;而学生的学却永远都是被动的,是被动防守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备一个周的课,要备一个月的课,更要备一个学期的课,要备一个人生的课;而且教师在备好这些课之后,在上具体的一节一节的课,一周一周的课之前,就要把自己备课的内容告诉学生,不但要告诉他们在你的课上你要准备上,还要事先告诉他们在这节课上他们需要怎么学,这样学生才会有备而来。

 

这一观念,我深表赞同,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整体的把握和理解。整个学科、整本书、整个单元、整章都要清清楚楚,而且还要把这些学科脉络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对于帮助学生建构整个学科的知识框架有很大的好处。

如果其中的一节课讲得好,讲得有条理,那么学生对这一节的知识掌握得就有条理,进而学生能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建构,但是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教师不告诉学生,学生自然不知道,只能通过自身建构了,但是这种学生自身的建构是否科学呢?这显然是要冒风险的。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指导,就可以避免这种风险的存在。因此,我认为不仅教师要熟悉整个学科的脉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也清楚其中的脉络。为学生搭构好了基本框架,再通过每节的教学,丰富和完善整个知识框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