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屏南古代地名与茶

 高山仙人掌 2015-11-11

 清乾隆五年沈钟纂《屏南县志》载:“茶之属,各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说明福建屏南古代之茶不但量多质优,而且已形成一定的茶文化。根据部分姓氏族谱记载以及田野调查,屏南境内古代有十七个地名与茶有关:

园境在双溪村境内,谐音亦称茶盘顶,其地旧为双溪境内一个自然村之境域名称,现废为山。

茶塆在双溪村境内,其址在双溪之东门外,相传其地旧为大片茶园,俗称茶塆。

上焙在今棠口乡上培村,其地旧为制茶之所,与下游之李茶坪相对称,号上焙,谐音“上培”,今为上培村和上培电站范围。

李茶坪在今寿山乡白玉村李大坪自然村。据传其地旧为李家人住居,以茶出名,种茶、加工茶相结合,故名李茶坪,谐音称“李大坪”,现为李大坪自然村范围。

古茶坑在康里村境内。相传其地旧为郑家古地,以产茶量多而称古茶坑,谐音称“古代坑”,现废为田和果园地。

茶坊在代溪镇周厝村境内,其地相传旧为居住在嘉谷洋(今九洋村)境内之熊家、周家制茶处,后其茶农定居于此,并凿有山洞一处,专供储茶之用,其地名谐音称“茶往”,今为周厝村茶往自然村。

茶亭头在康里村之东北面铜塘山(今转头山)中。明清时期,其山有山头垅、亭下塆等大片茶园,坑里(今康里)郑姓祖先明清时期在其山之顶部建亭一个,取名“茶亭”,亭于清末毁于祝融,其址俗称“茶亭头”,现废为荒山。

茶园坡在康里村之东北部,其址在今转头山范围内。旧时,其山内有多个山厂,居住着康里郑姓人,在山中经营茶叶,后人以其地茶园多而称茶园坡,现废为山,属于转头山有机组成部分。

茶花墘在今寿山乡太保村。据清乾隆五年(1740年)《屏南县志》载,太保村称茶花墘,约于清末其境内建有太保公殿后,遂以“太保”命名其村,今为太保村。

茶花墘在今甘棠乡上山登村。据传,其境内旧有游、彭、陈等多个姓氏在此居住,村庄名称不一,则总称为茶花墘。明朝后期,以其境之下村旧为三丈庄田称为三丈(今下山登村)村而改茶花墘为三丈上村,俗称上三丈,谐音为上山登,今为上山登村。

茶高林在岭下乡富竹村境内。相传其址古为茶园,茶树特大,而称茶高林,其址今废为山。

茗溪在今周厝村茗溪自然村。其地古称翠竹村,境内有寺名翠竹寺,宋时为陈姓人居住,后相继有邱、张等姓迁徙于此,明清时期以其境内多产茗茶而称茗溪。一说其地与上焙、李茶坪等地形成一条茶叶加工带。今为茗溪村址。

茶岭扬芳在谢教坑村之西门。谢教坑古称云津,居住有20多个姓氏住民,元文宗时(1328年)陆华伍自古田县新俗里廿九都二册一保溪源境入赘于此后,由名师指教,别榛编茅,肇基于此,以“谢教堪理”取其村名曰“谢教堪”,谐音“谢教坑”。清康熙二年(1663年),谢教坑村陆广文以武争魁奉命征剿前墘鸡牯寨有功赐在谢教坑村建三城门,东门曰:云际通津,西门失记,北门曰:吉星拱照。清道光廿一年(1841年)谢教坑茶叶发展而西门改名“茶岭扬芳”。

茶岭亭在谢教坑村八里许,亦称茶头岭亭,谐音亦称典岭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一九七三年修建公路时拆毁。据传其亭之旁清时茶园连片,葱葱郁郁。

茶花垅在棠溪村之南,今废为田。茶行厝在棠溪上后宅,茶行厝路下有井一口,曰茶行厝井。其厝之遗址尚在。

茗园在寿山乡白禳溪村茗园自然村,其地与宁德市蕉城区洪口乡吉垅村交界,全村居住着郑姓。据传,宋朝以后,其境内全部是茶园,居住于此之旧姓氏人士有几座山厂,无统一村名。明中期郑家迁徙于此后,以其地茶园多而命名其村为茗园。

上列这些村名、山名、路亭名一直被当地居民深情地呼唤着,虽然有些地名物换星移,不再是当年命名时的景象,但茶文化内涵体现在这些地名中,是茶文化、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