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历史悠久,远在3000年前就有古越先人在境内繁衍生息,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从唐代起,就有关屏南茶相关的记载,陆羽《茶经》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唐乾元二年(759年)以前,屏南县先后均为建安、建州、福州管辖,古代有关福州、建州两地产茶史况也包括屏南在内,屏南以翠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给取名“屏南”,屏南建县后,属福州府,屏南县南接古田县(原属福州府),西与建瓯市(原属建州府),东邻宁德(原资料记载长溪县)相邻,屏南所属古代三大贡茶区(柏岩、方山露芽、北苑贡茶、天山贡茶)三角中心位置。到了宋代,茶产业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南宋嘉泰名士张桉记载:“于今西乡(即今天的霍童溪下游宁德天山,屏南所在霍童溪和富洋溪上游),其地山坡泊附近居民旷地遍植茶树,高岗之上多培修所,计茶所仅有夏春二季,年获息不让桑麻。”这说明此时屏南与宁德的相邻名山大川寺院和部分山区多有种植茶树,且讲究饮茶。许多文人墨客游山品茗后吟诗作赋留下许多诗句,至今尚有保存;其中,周宋淳熙十一年知州周牧在《资圣寺》中有诗句“烹茶汲取盈瓯雪,一味清霜齿含”。可见宋代闽东茶区烹煮茶叶的风习已盛行。除了史料文献记载外,屏南现存烹煮茶叶蛋风俗的也有力的证实了屏南在早期民众已有吃茶及饮茶习俗;宋代著有其茶最佳者又在北苑(在今建瓯市东部,与屏南相邻处),宋代蔡宽夫在《诗话》里说:“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而周絳《补茶经》则认为:“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所以,诗题的“建茶”就是指“北苑茶”,说明在屏南原属是茶最佳生长之地。五代毛文锡《茶谱》载:“福州柏岩极佳,洪州西山白露及鹤岭茶极妙”,“建州方山之露芽及柏岩”也是当时的名茶。清亁隆五年(1740年)编印的<屏南县志>也有茶叶记载:“各山皆有......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光绪八年至九年(1882-1883年)民间便有茶叶购销机构“茶行”收购红茶、绿茶、莲心乌龙等茶,通过教士远销英国等地。民国初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据调查,民国5年(1916年),寿山村几个茶行收购的茶叶;民国18年忠洋村产的茶叶,远销英国、法国、东南亚等地,为“坦洋工夫”高山优质茶的主产地之一。 鹫红工夫产于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福建省屏南县,称鹫红工夫茶。闽红工夫茶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鹫红工夫等的统称。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以南平市的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产的红毛茶,亦集中政和加工。坦洋工夫主产于福安,拓荣、寿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在历史某个阶段集中于福安坦洋加工,故统称坦洋工夫。白淋工夫茶产于福鼎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鹫红工夫系列红茶主产于屏南,以屏南县为主,周边愿有北苑贡茶、天山贡茶、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等名茶,明清期间,屏南茶行以 “茶管六县”而著称,周边地区所种植的茶叶,亦有部份集中屏南加工。 “鹫红”,闽红工夫之一是也,在名茶倍出的八闽大地,同样有着尊贵身份的它,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无奈沉寂多时,市场认知度不能与铁观音、武夷岩茶同日可语。不过,随着人们对红茶文化的关注,屏南茶业再次焕发出青春,并通过异域后辈们的虔诚学习,重新展示给世人。福建四工夫茶,两小种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鹫红工夫以菜茶为主,产量足,以高海拔地势特点及完美的生态环境为种植主体,采用有机化管理,再采用特殊制茶工艺,其使鹫红系列红茶体态匀称,香味俱佳,茶味浓之优点。 福建大川茶业有限公司鹫红系列红茶主产于闽东,以屏南县为主,霍童溪和富洋溪上游,平均海拔830米,周边地区所产红毛茶,亦有部份集中屏南加工。鹫红系列红茶出自于福建省屏南的本地菜茶,产茶区位于福建鹫峰山脉中段,莽莽鹫峰山,潺潺鸳鸯溪,山岭重叠,丘陵起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深厚肥沃,春夏之际,云凝深谷,雾锁高岗,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点,造成鹫红系列红茶优良的自然品质,以鸳鸯溪玉竹茶系列野生茶为鹫红之珍品。 1、鹫红系列工夫茶系采用本地菜茶制成,是鹫红工夫红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内质汤色金黄明亮通透,高茶黄素美称,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红匀,系有分为鸳鸯溪鹫红金俊眉,鹫红兰香红茶、鹫红梅香为最佳。 2、本地野生苦茶系采用本地早期遗留茶种制成,嫩叶细嚼,味苦略带凉,滋味鲜浓,回味甘爽,是屏南茶中最独特之处,与其它品种茶的区别所在,其条索细紧长,色泽乌黑油亮,独特的香气,耐泡持久,茶汤净显橙黄色,味醇浓列,霸气足,口齿留香,叶底红匀,是茶中最独特的品种,因茶种移植困难,其茶产量不高,此种茶属鸳鸯溪工夫红茶的上等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