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陈式太极拳基本理法规律的认识-张光宗(2)_中国功夫武术网

 太极柔刚 2015-11-11

   一、是照着规矩把基本动作学对;二是照着规矩把套路练熟;三是从熟悉规矩,细找规矩,详明这些规矩是什么?有什么用?哪些规矩适用于眼身步手以配合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及进退顾盼定的着法变化,并加以相互试验。他说,学者不但要将拳理明了于心中,还要把拳法练到全身,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不至枉费工夫而有所成就。

   在下面又说:陈师教我们,虽说分三个阶段,却每句话总有“照着规矩”几个字,使学者重视规矩。突出强调三个“照着规矩”,说明规矩之重要。

   还说,教人只能给人引路,不能代替人走路。又说艺术功夫,既要学的像,又要学的纯。只能靠自己下的工夫多少,不可能用金钱买到。学者如下的功夫和我相同,就能和我一样,下的功夫如超过我,功夫的水平也就能超过我。老师只能使学生明白,但不能使学生熟练。功夫是金钱买不到的,是不能简单的直接继承的。

   归结起来这三个自然段,一是突出强调“照着规矩”学练试,二是必须多下功夫。这里必须要进一步搞清楚弄明白的是有多少规矩,我们必须“照着”“遵守”,要把这些规矩(即理法)变成意念,记在心上,存在脑子里,用以指导下功夫练拳与试验。

   陈式拳理精法密。我认为,细数起来可以有许多规矩,但归结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性要求的规矩,(普遍适用的。)这类规矩是贯串在整套拳的每式每动的规律性要求;二类是每式中,对眼身步手的运行中的方向、旋转角度、何时拐弯,怎样上下左右的相互配合的具体要求。(即具体细化的、特殊性的规矩)。

   这第二类规矩我们在这里不能详述。我们师兄弟之间对个别式子的具体练法,也可能有不同见解,我想这是正常的。我认为大家在具体的学拳练拳的过程中,如有分歧或不明白的地方,还是要多看书,老师在《实用拳法》一书中,每式每动都交待的非常清楚。我认为,只要认真看,仔细看,都能看明白,都可以基本做到照着规矩练对练熟。

   在这里,我主要是按我的理解,根据我学拳时的回忆,整理有关整体性要求的规矩,加以例举,提请各位拳友注意。本人一管之见,难免不周全或有误,敬请纠正,欢迎讨论。

   1、陈式太极拳,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据此我认为,此拳式式动动都是练螺旋运动,练缠丝劲的。这是最本质最高层次的规矩。拳中不能有直线运动,不能有直劲。要时时牢记这一要求,上下周身都要练到,至于各处怎样练,还有诸多要求,还须细细的具体研究、琢磨。

   2、在精神上、心理上,要有求静敬(平静、敬恭)、求松、求圆的意念,指导身体各部位及各部位配合的运行。

   老师常说打拳要心平气和,要武功文相,要身作而心维。这里关键在心,只有心静敬才能气和,气血流通运行平顺,精神系统才能不急不躁,免生横气逆气,才能躁释矜平。才能放松,才能由松求圆,而得到绵绵螺旋运行之效。

   松是功夫,是多年下意识练出来的。我认为,松,首先是心要松,然后周身的肌肉、筋络、关节才能松。只有放松,才能转圆、转出螺旋,才能由外至里按摩内脏、舒通气血。

   我还有一个认识:就是周身有许多“关节”,平时日常生活、劳动、运动,大多偏重纵向运动曲伸,而陈式拳的运动要格外注重关节的横向运动,如脊骨各节、肩、肘、腕、胯、膝、踝(脚腕)关节等,都要下意识的放松。只有这些关节放松,自转幅度才能逐渐增加,才能在整体运动中表现出螺旋形运动。各关节点在运动中都得保持一定曲度(大小可以自己琢磨,但一定要有,否则伸的过直就不能转了,就成了一根根头棍了)。可是,心不静自己就感觉不到松与不松,感觉不到圆与不圆。所以练陈式拳,心静是很重要的关键。

   3、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我认为,这是身法结构在运行中最基本的理法规矩。此语原出于王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是讲上中下三盘的关系。

   我认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练拳过程中对身形、身法的重要规矩要求,是学拳必须注意求明白,练拳时又必须遵守下功夫的规矩。否则周身难有螺旋。

   虚领顶劲:顶劲在何处?在头顶百会穴。陈鑫是这样解释的:“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提之,是意思如此。”还说,“顶劲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就算(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不可太过,过则下棚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

   洪师在《实用拳法》374页解释说,从陈鑫先生的解说明白了十三势行功总歌“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悬字含义,又从而体会出顶劲上领,身部才能轻利。

   从文字上看,百会穴有上顶之劲,但前又加“虚领”,可见不是“真顶”,而虚领之劲。洪师讲陈公教拳时解释说“犹如百会穴上有一绳轻轻悬起”之意。

   我认为,要做到虚领顶劲,一要在百会穴有上领之意,不可过,过则不稳,二要竖项,不可硬挺,三要下颏微收,二目向前平视。其功效使精神专注,周身不偏不倚而运行轻利。

   气沉丹田:脐下一寸半处为气海穴,道家术语称为丹田。陈鑫先生在《图说》中称此处为“全体之气归宿处,如兵马屯处”。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并非憋气猛鼓小腹。洪师讲陈式拳主张通过练拳时要后臀骨向后下坐,重心降低,尾骨端的长强穴要微向后翻,使小腹下沿微向内斜收,此时的身型结构会使胸腹的气自然沉到小腹。同时,大腿外撑内合(即两腿逆缠,大拇趾用力踏地)可使大腿根里侧的大筋放松,裆部在练习中可逐渐开圆,则使身体左右旋转的角度可逐渐增大,并增强重心的沉稳度和步法变化中的灵敏度。

   我在这里把“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提出来做为拳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矩,是因为作到这相互紧密联系的两点,上领下沉,对周身缠法、螺旋劲练习起到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在拳法练习中,根据明三节的理论,人体结构可分为上中下三盘。

   上盘:项上人头,或大椎、喉头以上。上盘要注意三点:百会向上虚领;下颏微收;眼专注前手,固定目标方向顾盼,不可随身任意转动。

   中盘:即身体的躯干部位,背从大椎以下到尾骨末端,前面胸腹从咽喉以下到裆中会阴穴,这是练拳中常称的中盘。而中盘又可分为三节:胸部;腹部;小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