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

 伟111 2015-11-11

  和式太极拳创编人和兆元(1810—-1890),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自幼喜爱武术,聪颍勤奋,师承赵堡镇一 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经十余年勤学苦练 ,武功出类 拨萃,终在陈清平诸弟子中脱颖而出,责无旁贷的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 。

  一、和兆元创“代理架”于北京
  和兆元姐夫李棠阶在清道光.咸丰.同汉年间先后出仕工部、礼部尚书.入军机。李棠阶一次回乡省亲,得知内弟和元太极拳功夫精到,遂请和兆元一同进京,和兆元武艺精湛,文韬武略,深得清廷赏识,曾统领清宫大内侍卫,官授“武信郎”。
  和公在京期间,精研武学,集思广益,与精通“理学”的李棠阶多年潜心研究 ,反复实践,认识到温县赵堡一隅之流传的太极拳“腾挪”、“领落”架以手领身,以身随手造成身法单调呆板,阴阳转换有棱角凸凹,劲路明显的缺陷。和兆元勇于革新,对中华优秀武学精华兼容并蓄,提出了“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园;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制定了一在套既不失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它在原来拳架64式的基础上增删完善为72式,又细分108 式拳架融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之理。在套路编排自先到后,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功法理论由浅入深,层层相扣,浑然天成。

  二、和式太极拳的特点与练法
  和式太极拳具有三直、四顺、六合等一般太极拳要点外,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它遵循“中正松柔,轻灵园活,顺遂自然”之要领。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环。由形体到意识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走化,以刚击敌,阴阳相济,刚柔并用。拳架集练、架、扒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可检验印证,推手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与实用,推手又是太极拳走向散手,自由搏击的过度阶梯,练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极拳理论有“要拳时眼前无人当有人,交手时眼前有人做无人”之说。
  动靜阴阳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元素,阴阳转换变易是太极拳的灵魂。和式太极拳以步活圈圆著称,有圈太极之说,走园或弧线是它的主要运动形式,着势中所表现的上下.出入.开合.领落进退的转换换变易,由身法、步法、两肋、两肩、两肘、两胯、腰,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园、弧及曲伸运动,协调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一动无不是圈,从而达到浑厚园转,支撑八面,处处顺遂,活似车轮,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即滑鱼、粘如胶、 揉如棉花、硬如钢这种太极拳特有的击技效果。
  耍拳注重意识、心法的锻炼,着势中攻、防、化、发隐含其中,过于有意识的加强着势练习,易形成贪欠露形之敝。和兆元宗师在<<论耍拳>>中讲“练拳以自然为准则,不尚用力,更不能显示发力”。这里要求的自然是老师指导下,将架式学规矩、懂规距合规矩,而后脱规矩,达到自然而合法度的虚无阶段。拳谚日:“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拳打十万遍,不打自转。”自然而然练就的后天之法,用时才可随心所欲,应物自然 。
  太极拳用“靠”击人,身法是关键。“靠”有迎门靠、背折靠、贴身靠、七寸靠等,用靠时要求身法园转灵巧,四肢随身体的曲伸、纵横、转侧高度协调,勿有缺陷,否则易受制于人,用靠就无从谈起。和兆元所创新架身法独到,要求有意无形,犹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靠”的运用出神入化,素有“和家神靠 ”之美誉。
  健身、养生是太极拳的又一大功能,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归神,练神还虚,正确运用呼吸不仅是太极拳走向自由搏击的必要件之一,更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根本。能呼吸则灵通。和式太极拳呼吸大致分三个阶段。(1)初学者处在揉筋拔骨,增加耐力,以形体活动为主,此阶段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自然呼吸法。呼吸短而浅。(2)调息阶段,动作与呼吸相互配合,耍拳速度均匀适宜以腹式呼吸为主,深长而均匀。不可刻意追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否则易出现胸闷、头晕、头涨的不良反应。(3)调神还阶段,是内在潜式呼吸,吸则细长,呼则微妙,无声无息。藏而不露,动静开合之间呼吸已就。此阶段气守丹田,既可养生,还可适应搏击时急动缓随的多种运动形式。练拳、呼吸有阶段之别。均遵自然法则,随拳艺提高而出现各段的呼吸方式,拳架呼吸相辅相成。 
  和兆元对原来流传的太极拳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显明的风格特色。和式太极拳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动作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三.和式太极拳的击技和器械
  和式术极拳与人交手(又称打手)要求以静制动,沾连粘随,舍己从人,以顺避逆。轻沉兼备,以柔克刚 ,引进落空,后发先至。技法上注重靠、掷、打、跃跌、拿等,器械有太极棍、剑、刀、枪、杆等 ,它是在拳架及太极拳理的基础上融进实用技击,贯穿成套路。

  四.和式太极拳的理论
  和兆元继承了陈清平所传的太极拳理论,还根据自身体悟,总结编写了《太极拳谱》,曾有铜版书问世。和氏后人及传人中还有手抄流传。其中有王林桢《术极拳经》、《十三式歌》、《十三式行动心解》、《九要论》、《捷要论》、《天运机论》、《太极拳注讲》、《五字诀论》、《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动要言》和敬芝著《高手武技论》及其它要诀、论述、歌诀等等。由于篇幅有限,另文祥述。

  五、和庆喜晚年传拳承先启后
  和兆元离京返乡后,以研拳传拳自娱,传子润芝、敬芝。和敬芝才兼文武,官授“文林郎”,著有《高手武技论》等太极拳理论,和润芝传子庆喜,庆文,庆台。
  和庆喜为和兆元长孙,自幼随父习拳,又得父亲传,深得祖传拳艺精奥。和庆喜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内忧外患,使赵堡流传的太极拳出现了断层。他身怀绝技也无机会传授。1928年,当时政府大力提倡武术,在形势鼓舞下,年逾66岁的和庆喜为弘扬祖传绝技,不顾年迈,开山授徒授艺。他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因人讲艺,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
  “捏架”是和庆喜总结先辈传拳经验独创的讲学法。是通过对学生身体各骨节位置状态的有序摆放。使身体处于对外来之力走化及传递的最佳状态。捏架后,经脉畅通,养生延年,功夫长进事半功倍。对“捏架”之绝妙,现居西安以82岁高龄的任自义先生叙述道:“1938年,我19岁,陕西宝鸡跟和学家信(和庆喜之侄)老师学和式太极拳,在一次练拳练到懒扎衣时,有个叫柴若英的说,你扎好架子看我能不能拉跑,和老师接话说;不让你拉跑就拉不跑,柴不信。和老师就让我摆了个懒扎衣式,把我一身骨节都摆了一遍,说不让我动,二次又摆了一遍,然后让柴来拉,结果怎么柴若英也拉不动我,和老师叫我站起来,自己再摆个懒扎衣式,让柴一拉就把我拉出两米多远,当时我是初学,只觉得老师捏好架子,我就全身发沉,脚好象粘在地上一样”。和式太极拳之精妙,“捏架”之神奇,由此可见一斑。
  和庆喜德艺双謦,诲人不倦,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象和学信,郑伯英、和学敏、郑悟清、郝玉朝、陈桂林、郭云、柴玉柱、刘世英等各怀绝技的门徒,他们成为日后弘扬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和庆喜成为这一流派以为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和式拳如今能享誉中外,实是和庆喜的不朽功勋。

  六、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经和庆喜致力传拳,和式拳在赵堡及周围各地盛行,抗战爆发后,和学信迁居宝鸡业医教拳,郑伯英、郑悟清先后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享有“和式太极西北二郑”之美称(二郑所学为同套拳,二人身体素质及诸多情况迥异,造成拳架大小不同的风格,并没有大、小架之分别)。和式太极拳经四代人的不懈努力,第五代和学信之子和士英、郑伯英弟子任自义、张红道、直存喜、郭士奎、扬邦泰、柴学义、和保森等,郑悟清弟子记昌秀(女)、刘瑞、宋蕴华、侯尔良等,第六代和定乾、和有禄、夏春龙、郑琛、王长安、安民洲、李建等等的积极传播,当前已遍及全国,传及海外,在国内已形成一大流派。
   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和学俭任会长。在和式拳得以较快发展之时,门派内极少数人为一己之利,制造事端,损害团结,甚至否定和式太极拳。西安赵增福编了《赵堡太极》一书,书中对“和式太极拳”的名称不惜笔墨,前后说法矛盾,王海洲与人编写的《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一书,引用赵增福说法并加以渲染。在多种场合抵毁和式拳名声,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他们的老师郑伯英、张红道传的是和式太极拳,二人拳练的本未倒置,哗众取宠,尚有情可谅,充其量是学艺不精。歪曲历史,自封掌门就有数典忘祖,品德不端之嫌,这是武术界所唾弃的。
  一个新拳种的产生,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拳谚曰:“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新的功理、功法的产生是先辈练拳的“量”积累到一顶程度的心知体悟,这个“量”包括苦练、勤思、实践、还有本人的天分、才智,这种心知体悟很难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清楚,和式太极拳博大精深,以上所述实乃挂一漏万。故此呼吁同道团结起来,求同存异,使和式太极拳为全民健康运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和有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