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看病难”2

 钟家台 2015-11-12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看病难2

  北魏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费医改方案”,被称为古代中国医改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唐玄宗李隆基“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

  然而,北魏的“别坊”主要是针对京城地区的,对外地或边远地区的患者则采取赠送指导性医药手册的办法,供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选择。

  为此,北魏专门安排医署主管官员,召集当时的一流医疗专家,选择医方精华,汇编成30卷“医疗手册”,在全国公开免费派送。这种汇编医方、普及医药知识的做法,早在皇兴四年“送医上门”活动时,便搞过一次。

       为了更好地普及医药卫生常识以解决基层看不起病的问题,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时,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32年)九月七日,“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八月,李隆基再下“刊广济方诏”,要求进一步宣传广济方。担心有的人家连方单都抄不起,他还命令地方一把手,在乡村要道口办“黑板报”,让老百姓都能了解点自我防病、治病常识。唐朝多位皇帝都很重视这一点,如唐德宗李适主政时,曾颁广利方敕,希望达到“不假远召医工可以立救人命”的目的。

  后来的宋朝,在推广和普及医药知识方面做得更到位。皇帝不只以个人行为来推广,还用政府令,颁布了《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历济众方》等一批灵验、有效药方,这在交通不便、诊疗技术落后的古代,具有实用意义。

  唐朝的医疗卫生机构相当完备,大大缓解了以前朝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但唐朝为老百姓“看得起病”所作的努力,具有创造性的“医改”设计,要算立法,以法律条款形式,来规范医生的职业行为,强调医德,突出救死扶伤。

  《唐律疏议》中有好多条是关于医德和医患纠纷的。如卷二十五“诈伪”中就有这么一条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并在疏议中强调,此规定专门针对“诈疗疾病,率情增损”行为,控制医生漫天要价。另外,唐朝对医生误诊误治,也有严格规定,下错药方、拿错药,医生是要坐牢的。即便没有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宋朝推广民间慈善医疗机构“养病院”“安济坊”

  古代为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做得最好的并非是国力强盛的唐朝而是宋朝。宋朝有“弱宋”的说法,但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方面,却一点也不弱。

  虽然街头药店在东汉时已出现,但多是个体民营性质,到宋代时才纳入政府医疗体系中。北宋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深受老百姓欢迎。

  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这是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变法中“医改”方向之一,新实施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专卖。在“吃药方便”的同时,北宋在大力解决看病难、尽量让穷人看得起病方面成效显著。

  宋朝的做法是,裁减为高层服务的宫廷医药机构,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

  在唐朝,除设有给一般官员、宫人看病的“患坊”外,还在寺庙中设“悲田养病坊”,为僧人、穷人治病。宋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赵恒(宋真宗)当皇帝的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七月,朝廷开始设置“养病院”。

  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为北宋的“医改”也做出过贡献。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担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为了控制当地疾病流行,给穷人提供就医方便,苏轼创建了“病坊”,起名“安乐”,崇宁二年(公元l103年)由官府接管后,易名为“安济坊”。

  安济坊是一种带有平民医院性质的慈善医院。此后,“安济坊”这类平民医院在多地建立了起来,明清也效仿过,所创设的“养济院”,都带有慈善医院的色彩。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为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做过很多努力,并不仅上述几种。如减免税赋,增加民众的收入,也是常规办法,且往往常与“赐药”办法一起使用。以明朝为例,便曾多次为灾民免税,朱翊钧(明神宗)当皇帝时,曾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先后两次免除顺天府、保定地区的老百姓税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