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馆藏陶器精品欣赏——南北朝篇

 天宇楼33 2015-11-12


陶龙

南北朝

高6.5厘米

龙首前伸,长吻翘鼻,后脑部有两并列小圆坑。原应插有双角。背生双翼,四足收缩作俯卧状,尾部断缺。


拱手女陶俑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高35厘米

女俑袖手而立,梳“十字髻”,穿交领右衽长袍。


黄釉陶壶

南北朝

高句丽 盛水或盛酒器

1963年吉林省集安市出土

高33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2.6厘米

集安出土的高句丽时期的釉陶器,其烧制工艺是从中原地区传来的,器形和组合,也与中原地区相似。



陶骆驼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明器

1955年山西省太原市张肃俗墓出土

高29.8厘米、长26.6厘米

这件陶骆驼身负穹庐或毡帐的陶骆驼塑造十分精准,骆驼头、颈、身、腿、蹄都十分符合比例,身体构造明确。又因不同需要,应用简练与工细手法。骆驼头部、蹄塑造出了小的构造,而颈、身、腿、颈毛则较为概括,身上的负物塑造很详细,繁简互见,层次得当。陶骆驼塑造出宽大的掌、趾,显得坚实有力,能负重物,头部刻画相当传神,颈部弯弧而长,骆驼从容徐缓的习性尽体现在此中。雕塑家以极为写实的风格塑造出这匹体魄健壮,神情怡然自得的骆驼,可称得上是北朝雕塑的佳作。



鲜卑服武士陶俑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明器

1955年山西省太原市张肃俗墓出土

高约24.3厘米

这两件陶武士俑身穿袴褶服,上衣小袖、露右臂。袴褶服是上身为短衣或短袍,下身为裤的服装。

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后,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族文化,其中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最为显著,宫廷的朝服采用了汉族传统样式,但一些鲜卑人仍穿着鲜卑服装。东魏、北齐虽然保留了许多汉族制度,但同时也有较为浓厚的鲜卑文化气氛。从这时期墓葬出土的陶俑看,汉人、鲜卑人都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两类陶俑的数量都不少。这两件武士俑所穿小袖服装是典型的鲜卑服饰,其中露右臂是鲜卑人的着装习俗,是这一时期鲜卑风尚依然存在的反映。

弹琵琶陶俑

南北朝 北朝 北齐

明器

1973年山西省寿阳县厍狄迴洛墓出土

高28.2厘米

厍狄迴洛是魏齐易代之际(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三代)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墓葬保存了早期的木构建筑形式,并有绚丽的壁画和许多精美的随葬品。

墓中了出土120余件不同类型的陶俑,均为泥质灰陶,模制,有些色彩仍十分鲜明。琵琶俑有两件,体态基本相同,这是其中之一。头戴红色束发小冠,上穿圆领窄口白色长袖衫,外罩交领阔袖红色短襦,袖口宽及膝处,上衣领口、袖口及下摆边缘饰有红色宽带纹;腰带多余部分于中间打结,反折于左侧腰间。下着宽脚及地白色长裤,两条裤带垂于腰前,足蹬圆头履。立俑长眉细目,口涂朱色,怀抱镶黑边琵琶,左手横持琵琶曲柄,右手抱琵琶琴身,用拨子弹奏。弹琵琶俑衣饰考究,神情端庄,整体塑造了一位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的青年乐手,全神贯注地演奏情景,是同类题材陶俑中的精品。


彩绘文官陶俑、彩绘武官陶俑

南北朝 北朝 西魏

明器

1977年陕西汉中崔家营出土

文官陶俑高38.9厘米,武官陶俑高40.2厘米

文官陶俑头上饰顶花,头顶有一束向后平伸的长发髻,这种发髻古代称为“椎髻”或“魋髻”。身穿宽袖短上衣,筒形裙裤。武官陶俑戴小冠,穿袴褶服。



鲜卑服武士陶俑

南北朝 北朝

明器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高23厘米

这件陶俑头戴风帽,风帽侧面和后面有下垂的风挡。身上穿风衣,里面是军服,军服上还罩有铠甲,双手原来持有兵器,出土时已朽。整个陶俑面部、肩部、双手及身体比例的女性特征明显,表情刻画生动,英武有神,为鲜卑武士的形象。



彩绘文官陶俑、彩绘武官陶俑

南北朝 北朝 西魏

明器

1977年陕西汉中崔家营出土

文官陶俑高38.9厘米,武官陶俑高40.2厘米

文官陶俑头上饰顶花,头顶有一束向后平伸的长发髻,这种发髻古代称为“椎髻”或“魋髻”。身穿宽袖短上衣,筒形裙裤。武官陶俑戴小冠,穿袴褶服。



笼冠陶俑

南北朝 北朝

明器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高27.3厘米

这件俑头上戴笼冠,身穿袴褶服,展示了北朝的部分官吏和侍从的穿戴。

笼冠由汉代的武弁大冠发展来。武弁大冠是汉代武官的帽,里面是帻,即包头发的布,外面加弁,弁像一个翻过来耳杯,两耳下有带,在颏下系结。弁用鹿皮或布制作,有的表面涂漆。以后因铁头盔增多,武冠大弁不再用于战争场合,于是弁就变成了一个笼状硬壳嵌在帻上,成为笼冠,顶部略收敛,下垂的两耳更长。最高级的武弁大冠和笼冠是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戴的,笼冠内有小冠约束发髻。



侍从陶俑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元邵墓出土

高17.7厘米

墓主元邵死于公元528年。这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已有20多年,故侍从俑的穿着完全模仿南方汉族官员,即头戴束发小冠,上衣下裤,上衣之襟从左向右穿,和披发左衽的北方少数民族正好相反。这件侍从陶俑头戴小冠,身穿大袖汉族式袴褶服。



陶镇墓兽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元邵墓出土

高25.5厘米

这件镇墓兽狮首,张嘴吐舌,舌上涂有朱红色,脊背上有竖起的鬃毛,颌下长须下垂,前肢上部两侧长毛卷曲呈翼状。元邵墓内出土2件陶镇墓兽,另一件是人首兽身形象,均为蹲坐形。



骑马武士陶俑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

高38厘米

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武士头带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初用骑兵作战,保留着本民族的许多原有风俗。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实行改革后,才迅速汉化。这批陶俑,是孝文帝改革以前的制品,制俑技术还比较原始。



陶马

南北朝 北朝

明器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高31.3厘米

这件陶马塑造矫健有力,低头长嘶,仿佛在整装待发。马背有鞍鞯,长长的障泥垂在马腹两侧。各部位的马具塑造十分工细。北魏后期以来,中国雕塑艺术有了明显发展,不仅人物造型比例大为准确,而且在动物如马、牛、骆驼塑造上也是如此。



彩绘执盾武士陶俑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元邵墓出土

高30.8厘米

这件陶俑戴头盔,身穿袴褶服,外罩明光铠,左手扶盾牌,右手原持兵器已失。陶俑双目圆睁,嘴角下撇,表情狞厉,表现出无畏的气势。



陶女乐俑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草厂坡墓出土

弹琴俑高22.5厘米、歌唱俑高24厘米

女乐俑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三人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



击鼓陶俑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草场坡墓出土

高29厘米

这座墓内出有仪仗俑约60件,其中击鼓俑3件,吹角俑2件,击锣俑1件,是仪仗俑群中的“鼓吹”队伍。当时,高官才被皇帝赐给“鼓吹”,即敲击和吹奏乐器的队伍。仪仗队中有前部鼓吹和后部鼓吹,官员出行时,鼓吹之声震天,以显示其威赫。


相遇是美的开始,人民瓷坛与您一起品瓷赏画、识人知物。  

欢迎关注“人民瓷坛”微信订阅号。

  方法1:点击手机右上角“...”,选择“查看公共账号”,选择“关注此公共账号”

  方法2:扫描本订阅号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