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這一段候湯文字在《茶經》中很重要,对後世煮水烹茶的理論影響甚大,其初沸二沸、三沸之說,可謂深入歷代文人之心,後之煎水,基本上圍繞著三沸論,當然,有所發展是難免的。 我們可以簡單的概括為:
初沸
二沸 三沸現象為騰波鼓浪,就是現在說的沸騰,南方稱滾水者也,100度。 晚于陸羽的唐人趙璘的《因話錄》中也有關於沸水的類似說法,可能也源自《茶經》,不再引述。 但到了唐人皮日休,出現了蟹目一說,皮日休《煎茶詩》云“時?蟹目濺乍見魚鱗起”,我們誰不能肯定詩中魚鱗是否代指魚目,但此後宋人筆下蟹眼魚眼科就是很明確的前後關係了,舉幾個宋人大腕的文字作個佐證: 蘇軾《試院煎茶》詩:“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黃庭堅《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詩“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 虞儔《以酥煎小龍茶因成》“ 蠏眼已収魚眼出,酥花翻作乳花團” 陸樹聲《茶寮記》:終南僧亮公從天池來,餉餘佳茗,授余烹點法甚細,余嘗受法於陽羨士人,大率先火候,次湯候,所謂蟹眼、魚目,參沸沫浮沈,法皆同,而僧所烹點,絶味清乳,是具入清淨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雲跂石人,未易領略,余方避俗,雅意棲禪,安知不因是悟入趙州耶! 元人王楨《農書·茶》云“當使湯無妄沸,始則蟹眼,中則魚目,纍然如珠,終則泉湧皷浪,此候湯之法”,則是對宋元點茶候湯的總結了。 現在的麻煩在於,按陸羽的三沸法,當水到了一定溫度,最先出現的現象時魚眼,到了皮日休就出現了蟹眼,再到了宋人,就更明確了在魚眼之前,先有蟹眼的現象出現。 我想,燒水從常溫到沸騰的過程,各溫度階段出現的現象,是不因為時代而改變的,所出現的不同名稱,可以代表不同的現象,也可以是同一現象被命以不同的名稱,甚者可能同一名詞,不同時期用於稱呼不同的階段。 對參而推之,宋人的魚目既是接近於沸騰的階段,當是陸羽的湧泉連珠階段。而蟹眼則相當於陸羽的魚目。 明人盧之頤的《本草乗雅半偈·定湯》中,摘錄明以前各家候湯文字較為全面,轉摘於下,以供參閱,其中省去上引有陸羽《茶經》: 水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葢,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時老湯,決不堪用。《茶疏》 沸速則鮮嫩風逸,沸遲即老熟昏鈍。《茶疏》 湯有三大辯,一曰形辯,二曰聲辯,三曰捷辯。形為內辯,聲為外辯,氣為捷辯。如蝦眼、蟹眼、魚目、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駭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為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沖貫,方是純熟。蔡君謨因古人製茶,碾磨作餅,則見沸而茶神便發,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時製茶不暇羅碾,仍俱全體,湯須純熟,元神始發也。《茶錄》(按:此明人《茶錄》,而非蔡襄《茶錄》,此文甚堪玩味。) 余友李南金云: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為煮水之節,然近世瀹茶,鮮以鼎鍑,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辯。一沸二沸三沸之節,又陸氏之法,以未就茶鍑,故以第二沸為合量而下未,若以令湯就茶甌瀹之,則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乃為聲辯之。詩云: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聴得松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磁杯。其論固已精矣,然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欲老,葢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若聲如松風澗水而遽瀹之,豈不過於老而苦哉!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後湯適中而茶味甘,此南金之所以未講者也,因補一詩雲:松風桂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待得聲聞俱寂後,一瓶春雪勝醍醐。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李南金謂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此真賞鑒家言,而羅鶴林懼湯老,欲於松風澗水後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此語亦未中窽,殊不知湯既老矣,去火何救哉!《茶解》 評曰(按:這是盧之頤的評點文字):茶經定湯三沸,茶錄酌沸三辯,通人尚嫩,伯淵貴老。鹤林別出手眼,高君因以駁之,各有同異,各取當機,三沸而往,三辯隨之,老去嫩來,無有終時。又評定湯,談說似易,措制便難,急即鼎沸,怠則瓦解,須具燮陰陽、調鼎鼐。山中宰相,始得三至七,教待湯建勛,誰其秉衡,跂石眠雲! 這段文字,有明代人對明代泡茶候湯的理解,也有宋人對點茶候湯的不同認識,但似乎只集中在二沸還是二三沸之間的選擇。於是出現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在多數的宋人文字中,都認為蟹眼湯時點茶的最佳狀態。如陸遊《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詩有“午枕初回夢蝶床,紅絲小磑破旗槍。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這類文字太多,我只簡單的引用一種本是專門說蟹的蟹的養殖、挑選與食用的書《蠏略》中陰差陽錯的收集了幾句關於蟹眼茶湯的文字: “蟹眼茶湯 《茶録》曰:煎茶之泉,視之如蟹眼。皮日休《煎茶詩》:‘ 時?蟹目濺,乍見魚鱗起。’東坡詩‘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又詩:‘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黃太史詩:‘遙憐蟹眼湯,已作鵞管玉。’蘓欒城詩:‘蟹眼煎來聲未老,兎毛傾?色尤宜。 蔡君謨詩:‘兎毫紫鷗新,蟹眼青泉煮。’曽裘父詩:‘朝來蟹眼方新試,昨夜燈花早得知。’” 因為宋代實際上是綠茶碾作粉末的狀態點茶,所以以常理而論,我也傾向于用宋人概念中初沸蟹眼湯可能是最合適的,末茶畢竟出味太快,溫度不宜高,如現今完整茶葉的綠茶,尚主張在85度左右的水溫為最佳,可想綠茶之末茶了。 問題又在於,似乎宋人也不完全這麼認為,如果是一般的人有不同看法也就算了,持這種看法的偏還是職業專家蔡襄在專著《茶錄》中的提到的: “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沈。前世謂之蠏眼者,過熟湯也。況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 據這句話,又會牽扯出不止一個問題,首先,蔡襄也不主張湯過熟,這個觀點和大家是一致的,其次的問題是他認為蟹眼是過熟湯,這就麻煩了,我們前面看到的宋人文字說明,蟹眼是初沸湯而且蟹眼唐幾乎是點茶湯的代名詞了,蔡襄自己也有“蟹眼青泉煮”(囉嗦一句也就是“青泉煮蟹眼”的意思),怎麼蟹眼又成了過熟湯了?同時代的文字也似乎沒有其他人認為蟹眼是老湯。問題三,蔡襄說“前世謂之蠏眼者”,因為蔡襄石宋代當世茶專家,他說了前世,我們不好說他的說法有問題,可是同時期其他人的文字包括蔡襄自己的文字也在蟹眼嘴邊掛的,都在證明蟹眼不是前世的,而是當世的。包括風流天子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也說“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絡迸躍為度”。 作為後人,我們不好一定要立論證明蔡襄候湯理論的是非,能做的只是儘量把同時期的不同說法展開,供有心人自己取捨。 為此,我專門用大口的容器燒水,以便於觀察水接近沸騰時的變化。要申明的是用的是有不粘鍋塗層牛奶鍋,不知道古代用生鐵鍋以及砂鍋、石鍋,會不會因為材料不同而有區別。 有經驗的都知道,而水在整个加温过程中,鍋底一直会出現大面積、大量的小氣泡,並不斷地昇華水中、水面,因为锅底的气泡是看得见的,其实水中也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在分解出气泡,并散出水面,形成水蒸汽。當水溫燒到一定程度時,大概80度以上,就會出現聲響。隨者水溫繼續增高,聲響還會略加大一些,可能就是古人說的松聲、松濤或松風,但很快聲音又變小了,這一階段之前可见的气泡特别是锅底的气泡小而密集,不知道是不是古人说的蟹眼,我们对蟹眼的认识通常是指螃蟹在离水状态下口部吐的那些泡沫。然後鍋底的氣泡變得比以前大而疏朗,水中或水面的氣泡也變得大而前後相連(可能也因为气泡大了,在水中也看得更清楚),或許是古人說的魚目、魚眼;此後出現的現象是誰微微開始滾動,水面出現一兩處條狀的滾波,波中帶著成串的水泡,最後到了沸騰狀態,聲音反而更小,氣泡已被水的翻滾淹沒。 根據這個觀察,我做個以下推論: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