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谈当阳峪窑

 天宇楼33 2015-11-12

当阳峪,是一个属于河南修武县的小村落。它在焦作东北。自焦作去,经过东焦作冈义村,才进山口,上坡,计程十二里,此外有宋代的瓷窑,向来是不见于县志或是其他记载(注)。二十余年前在河北一带搜购古物的商人,不断地把碎片运到了北京,从那时候起,北京方面才知道了当阳峪窑。可是到今天想要见到几件真实的物品,极不容易,因为有好些宝贵的材料,都被帝国主义者盗窃去了。


我于一九五一年去过当阳峪,我首先要介绍的是在当地一座破败不堪的窑神庙里,有一块崇宁四年的碑记。原石现在庙外壁间,已断裂为二,名称是“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碑文后,附了一篇“江南提举程公(程筠号葆光子)作歌并序”。碑文下面,附刊了许多立碑人的姓名。碑记上有两个年号:

1.是“……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十五日盖庙毕。……”

2.是“大宋崇宁四年(1105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十五日建。……”

碑文剥落地方已不少。碑文中有关陶瓷的部分是:


(一)“……造范甆器,乃其始耀郡立祠……”“……遂蠲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你,而立庙像于兹焉……”《耀州志》卷二·地理:“黄堡镇……镇故有陶场,居人建紫极宫,祀其土神。宋熙宁中,知州阎作秦以镇土山神封德应侯,以陶冶著灵应故也。杞以晋人柏林配享,林盖传居人陶术者。今其地不陶。……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云。”于此可见碑文中所称耀郡,系指现在陕西的耀县,因为当年雄州所祀的,就是德应侯。当阳峪是继续耀州之后,立祀土神的。不过耀州造瓷技术,究竟影响了当阳些什么?为什么当阳的立祠,要派人远去耀州?当时耀州的造瓷有了怎样的成就?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调查当年耀州的造瓷情形,才能明了。(1923年德国莱比锡所出版的《中国早期陶瓷》书中,第二十三图。有一个小口的划花梅瓶,白花划着黑的线条。第三十(图b一个罐,灰地上凸雕着黄色的花纹,都是剔划的做法,出处说是从耀州来的,所以为疑是耀州窑)倘使宋代耀州品,果有所谓剥划方法,那就是耀州的造瓷技术,或许有影响当阳峪的可能。


(二)“……世利兹器,挺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1.所谓世利兹器,是说明在立祠以前,早经烧造瓷器,耀州之立祠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那末当阳之造瓷,当然不会晚于熙宁年间的了。2.当年当阳瓷窑百余,赖以生活的万余口,窑场的范围,差不多就等于现在磁县的彭城镇。


其次碑文后,所附的程公作歌并序(不知道是否同时所刊还是以后增刻的),文中有:


(一)“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钧尤精至。”“……□□□□在红炉,三日不余方可热,开时光彩□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可见当年当阳造瓷技术,已极精巧;不过红如朱的色釉,是怎样一种作品?同时已提到铜药,都是值得此后注意的。


(二)“……河朔江南事一同,故乡远在鄱君国;鄱君之国善陶冶,运以□□遍天下。……”这是指的景德镇的陶冶,如其作歌刊石的时间,与碑记同时的话,那是一个重要的记载。

从这一碑记,并证之其他材料,当阳峪瓷器的烧造,至晚是在熙宁年间,而瓷业之盛,是在元符崇宁之间。至耀州,已于熙宁年间立祠了。同时我们明了定窑,以政和宣和间烧造的为最好。而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的时间,是从哲宗元佑年到崇宁四年(1086年)到宣和四年(1125年),在此五十七年间,当阳峪与耀州两处的民间窑,非常发达,定器汝瓷,也正是发展到了最高点,因此也可以说,北方瓷器,要以这个时期为最盛。可惜靖康之变,中原沸腾,自然在此地区的窑场,会受到极大的骚动,就结束了北方瓷器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


其次所要谈的,是当阳峪的作品。就质地说,有极细洁的白胎,有极坚硬的灰胎,也有较为松粗的沙胎以及缸瓦胎。就釉色说,光润显亮,是别的地方所不及的,就制作说,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有刻花的,有半画半刻的,有填彩的,有三彩的,有绞胎的等等(见图),自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制作 ,亦可以说是独标一帜的做法,那就是刻划花纹,经过一层上面淡或深的釉,下面胎身上是一层较深的或是较淡的,然后把上面花纹以外不需要的部分,巧妙地剔去,使得烧成以后的作品,有着两种色泽,显现着强烈对比的色调。详细分析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胎上施以纯白色的釉以后,划上花纹,没有花纹处,把白色部分剔去。这样烧成后,花纹是白色的,地(底)是原来胎上的本色——灰色,这就显出了白与灰两种相对照的色调。


(二)如胎上所施的白色,代以黑色或褐色,那么照第一方法处理结果,是在灰色的地(底)上,显出黑或褐色的花纹。


(三)胎上先施白色,再加黑色,然后画花纹。画好了,用尖锐的器件,按照所画的轮廓剔去没有花纹地方的黑色,就露出底下的白色部分。同时在花纹上,可以刻划出叶筋、花蕊,以及花瓣与花瓣间的间隔。这样,花叶是黑色,而叶筋、花蕊以及花瓣间的间隔,显出的白色的线条。此种剔划出来的花纹,特别显示着不是用笔墨所能描画出来的一种艺术上独具的风格。同样地加以胎上所施的白釉,代以绿釉,那就是一般所称的绿地宋瓷。代以黑色或赭色的,而加白色,自然地是黑色或赭色,而花纹是白色的了。假使剔去的时候,剔到胎土的灰色部分,如此灰色的地,白色的花纹,而有黑色或赭色的轮廓,这样处理,就技巧上说,是毫无意义的更进一步了。


(四)最复杂的是一种用多种色釉的剔划法。

1.在胎上先施黑色。

2.加上白色。

3.在白色上罩以黄色。

4.最后一层是绿色。


各种色釉涂上以后,用尖锐的器件,刻划出花纹,需要的深度,是到达最低一层的黑色部分,换言之,也就是需要黑色的轮廓;然后在花纹上剔去黄绿两色,就显出白色的部分,地上那一部分需要绿色,可以保留那一部分,需要黄色的,也就把绿色的部分剔去好了。自然,这样处理,更需要高度的技巧。

此种作品,我拟称它为剔划法(日本人称它搔落法,外文书上叫做SgraffiatoSgraffits法)。所划的花纹,以缠枝牡丹为多,极飘洒活泼之致。划花之外,还有在白釉地上先刻花纺,去掉不需要的部分,填以别种彩色,如黑色、茶色、蟹青色等,这叫做刻花填色。因此严格地说,这不是剔划法,而是刻填法。凡是以上的作品,在西洋瓷器图录里,均称为磁州窑,或是磁州型的瓷器,没有人提及它是当阳峪窑。至于别的地方,有无此种技巧,据我所了解的,如观台窑(属安阳,跟磁县仅隔一漳河)也有此种做法。可是细细分析一下,确有与当阳不同之处。观台的花纹,不如当阳的流丽(利),色泽亦远不如当阳的光润。可见技巧方面,观台远落在当阳之后。究竟此种特殊做法,是怎样创作起来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英国人殴慕弗波洛司《瓷器图谱》里有两件剔划的作品,时代说是唐,是否唐代已有此种作风?同时唐代烧造此种剔划制作的地点,是在哪里?都成问题了。不过无论如何,当阳峪窑在剔划方法的制作上,是达到了最成功的一个阶段,那是不必再有什么怀疑的。我不仅是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我更深信古代民间窑的卓越的成就,实在有发掘的必要。而此种特殊的做法,更应当进一步的研究,使能应用到现代造瓷技巧方面上去。同时我又觉此种方法,是否慕仿雕漆,也是一个可以注意的问题。

总之,当阳峪窑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之如此一个重要窑场,是被忽略了。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在漳河两岸)终逊当阳一筹。而一切文献所列举的磁州窑或是磁州型的瓷器。毫无疑问的有一部分是属于当阳峪。也就是说,磁州窑的荣誉,应该有一部分归于当阳峪窑。


(注)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季刊1933-1935年合订本第8卷第70页提到当阳峪窑。其次英国出版的《东方美术》1948年第1册中亦有一篇文字,提及焦作的宋代窑址。

中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1892-1969)


(原载《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