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陶瓷馆宋代陶瓷(九)地方民窑瓷

 与照耀同行 2023-02-16 发布于北京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代是继唐代后的又一个陶瓷发展高峰,制瓷手工业在全国范围普及,瓷器成为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各地名窑叠出,中小窑场更是纷纷涌现,相互不断交流,出现了具有相近工艺和风格的瓷窑系。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城市由纯为政治服务开始向经济型转变,出现了真正的市民社会和文化。

为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需要,各地民窑保持浓郁生活气息的同时,也不再仅是粗陋简单的生活用瓷,在工艺质量和艺术水平上达到相当高度。

于是,除了巅峰般的五大名窑和耀州、景德镇、龙泉等大窑外,各地其他民窑也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瓷器,以磁州窑系最具代表。

磁州窑是北方著名民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磁县境内,古称磁州,故称作磁州窑。

磁州窑主要烧造白釉、黑釉、褐釉、白地黑花瓷和低温铅釉陶,装饰技法常见彩绘、刻、划、剔等,装饰题材丰富,纹饰优美,深受人们喜爱。

宋金元时期,北方各地瓷窑均烧造类似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形成庞大的磁州窑系,主要有河南登封窑、当阳峪窑、扒村窑,山西大同窑、河津窑、长治窑。

先介绍一件顶级国宝吧,属于河南登封窑的珍珠地划花瓷,是宋代非常流行的高品质民瓷,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北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瓶形似橄榄,圆唇,折沿,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胎呈红褐色,表面施洁白化妆土,通体珍珠地划花装饰。

主题纹饰为虎豹搏斗,一豹站立,张牙舞爪,另一虎做欲扑状。以柱石、丛草作画面陪衬,近底处刻划16个莲瓣纹,物象刻画非常生动。

珍珠地划花工艺起源于唐,盛行于宋,模仿金银器錾胎工艺,在器面纹饰空间满戳珍珠状小圆圈,故称为珍珠地。

珍珠地工艺的最大特点,是刻划花线条和戳印圆圈处因去掉了化妆土而露出红褐色胎,图案空白处因保留化妆土而呈白色,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考古工作者对古陶瓷窑址进行调查表明,这件虎豹纹瓶产自河南登封告成镇曲河村,传世仅此一件。

另有还两件与此瓶造型相同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瓶,一件为人物图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另一件为缠枝花纹瓶,收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珍珠地划花瓷在北宋流行一时,河北磁州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当阳峪窑、新安窑、宜阳窑,山西介休窑、河津窑、交城窑等都有大规模烧制。

北宋晚期后,可能是受制瓷中心转到南方影响,珍珠地划花瓷开始衰落,金代时逐渐消失。

北宋白釉珍珠地刻划折枝牡丹纹腰圆枕。

枕呈腰圆形,通体施白釉,外底无釉。
枕面以珍珠地刻划折枝牡丹纹装饰,两朵盛开的牡丹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构图合理大方。

枕壁以两个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后壁饰花卉纹,并开一圆形出气孔。

宋金时,北方很多地方性瓷窑因为当地缺少优质瓷土,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生产出的瓷胎比较粗糙,影响施釉和纹饰。
于是工匠们在粗胎上平抹一层细泥,称为化妆土,使瓷胎变得平整光亮,然后再施釉,并多采用与化妆土相配的剔划花饰法。

北宋白釉剔划化妆土牡丹纹腰圆枕。

枕呈腰圆形,枕面出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放。背部开有一出气孔。

通体以化妆土打底,施白釉不到底。枕面剔刻牡丹纹,剔出的褐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颇显醒目。

当阳峪窑也是北方著名民间窑场,窑址位于今河南焦作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所烧造瓷器以剔划化妆土品种最负盛名。

当阳峪窑纹饰主要以黑白色或褐白色相互映衬,对比强烈,纹饰线条独具一格。

北宋当阳峪窑白釉剔划化妆土花草纹瓶。

瓶小口外折,短颈,溜肩,鼓腹,圈足,采用剔划化妆工技法进行装饰。
肩部上层为卷草纹,肩部下层两道弦纹之间划网格纹,再剔去若干小方块,白褐方块相间组成正反三角形。腹部主题纹饰为花叶纹。最下层饰与肩部下层一样的网格纹。

网格状花纹是当阳峪窑瓷器所独有的纹饰。

当阳峪窑熟练应用剔划化妆工技法,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化妆土,然后划出已设计好的花叶、缠枝牡丹、回纹等纹饰,再将花纹以外隙地上的白色化妆土剔除,露出灰褐色胎,形成灰褐色地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

北宋当阳峪窑白釉剔划化妆土缠枝菊纹缸。

缸唇口,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圈足。

外壁通体以剔划化妆土技法进行装饰。

宋代河南郏县窑、登封窑、宝丰窑、新安窑、当阳峪窑和山东淄博窑等还烧造过绞胎陶瓷。
绞胎工艺始于唐代,借鉴制漆技术,以不同釉色的胎土绞成各种图案,如羽毛纹、树叶纹、木纹、云朵纹等。

北宋当阳峪窑白釉绞胎罐。

罐直口微敛,丰肩,鼓腹,圈足。罐体除口足以外,均以褐、白两色泥料绞出有如羽毛般花纹。

幸亏在河南当阳峪村古窑址挖出了与此相似的胶胎瓷片,不然真会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陶瓷艺术品了。

绞胎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因此目前所见器物一般均为小件器,常见盘、碗、小罐、小壶、枕等。

北宋绿釉绞胎执壶。

执壶小口内折,沉至肩部以下,平肩,瓜形腹,浅圈足。腹一侧置一短流,流口略低于肩部,另一侧置一曲柄,柄上饰3段绳结纹。

壶身以黑、白两色胎泥绞出不规则纹理,执壶内、外和底足均施绿釉。

北宋时还烧造以绿釉为基本色釉的三彩釉陶,辅以黄、白、褐等色釉,配色清新明快、柔和淡雅,纹饰主要有人物、花鸟、动物等。

北宋三彩刻划兔纹扇形枕。
枕呈扇形,后壁开一圆形出气孔。枕侧壁上半部施绿釉,下半部不施釉,露白色化妆土。

枕面以复线随枕形划出扇形开光,开光外施绿釉,以刻划花叶纹装饰。开光内又有一花瓣形开光,花瓣形开光外施黄釉,以剔花卷枝纹装饰。

花瓣形开光内表现主题纹饰,黄兔伴着绿色花绿,隙地施白釉,设色淡雅清新。

很明显是一只不打洞的野兔啊,这可是几千年来的东亚土著兔,可爱的白色小家兔要等几百年后的大明朝时才来到中国。

唐三彩中有钴料产生的蓝彩,宋三彩中却不见蓝色,直到元代蓝色才通过苏麻离青以青花瓷回归,可见中国古代钴料与对外交流关系密切相关。

北宋三彩刻划人物图扇形枕。

枕呈扇形,两头稍阔,中间略收,前立面开一圆形出气孔。枕面边框外至侧壁上半部施绿釉,下半部不施釉,露白色化妆土。

枕以刻划技法装饰,设色只有黄、绿、白三色釉,色彩素雅,体现出北宋三彩釉陶器的着色特点。

枕面先随枕形刻划边框,再以刻划竖线将边框分为3部分,两边长方形区域内均刻划一折枝花,白花绿叶黄地。

中间区域刻划人物图,二人服饰一黄一绿,前后相伴而行,前者手持鱼篓,后者扛鱼竿,周围的绿树、青草、黄云透出生机。

宋代北方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鲁山窑等都曾大量烧造一种高足杯式香炉,宋代石刻、砖雕和绘画中均有表现,炉内燃香后用金属杆挑持行走,故名行炉。

北宋三彩塑贴花瓣纹行炉。

行炉折沿,筒形杯身,细腰下接喇叭形座,高足。
内外施绿釉,外壁腹部绿釉地上以模印贴花技法装饰3层莲瓣纹,莲瓣施黄、白两色釉。

此件行炉附加莲花装饰,显示出其佛教意味。

磁州窑不仅影响整个北方,还扩展到了西南。
琉璃厂窑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创烧于五代,终烧于明代,所产瓷器工艺简朴、纹饰生动、民间特色浓厚,独具一格。

北宋琉璃厂窑黄褐釉刻划彩绘鱼藻纹盆。

盆敞口,宽边,口沿内卷,弧腹,平底,胎体厚重,内外施黄褐色釉。
内外均在釉下以褐、绿彩描绘纹饰。外壁绘花草纹,底部绘两条鱼,周围和内壁衬以水草。

鱼身以刻划技法表现鳞和双睛,画面生动有趣,盆里装满了水,真会以为是两条活鱼。

自唐代起,中国陶瓷就作为东方特产大量销往世界,海路是运输数量巨大又沉重易碎瓷器的最佳路线。
于是,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大量生产外销瓷的窑场,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更大发展。

北宋西村窑青白釉凤首壶。

通体施青白釉,釉层较薄。顶部为凤头形,高冠、大眼、曲喙,凤顶花冠为注水口。圆腹丰满,腹上部刻划缠枝花卉纹、下部刻划蕉叶纹。

此件凤首壶的造型源于隋唐时的波斯风格器物,但腹部又表现了宋代的独特风格。

广州西村窑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东南亚一带特别是菲律宾曾有大量出土物。
1981年故宫博物馆研究员从菲律宾带回了一批北宋西村窑外销瓷代表器,现在武英殿后西侧的浴德堂展出。

北宋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碗。

碗敞口、折沿、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碗外素面无纹饰。

碗内底刻划凤纹,并有规则地涂点由5个褐色斑点组成的5个花朵。内壁刻划缠枝花纹,随意涂点褐色斑点。

西村窑外销瓷为适应东南亚市场,以体型较小的碗、杯、盘为主。

而这件碗形体较大而规整,釉下刻花纹饰与釉上点彩相互衬托,繁而不乱,属于西村窑的精品。

在故宫陶瓷馆里看到宋代陶瓷史,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里看宋代艺术文化史,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里看宋代军事史,仿佛觉得这不是一个宋代。

看看这些精美的民窑瓷也许就明白了,它们显出了宋代的繁荣和富足,它们提供的空前国力财力,支持两宋努力维持了319年。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