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没在历史角落里的当阳峪窑

 泽霖文史 2019-12-31

北宋时期,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制瓷业中,曾有过一个名声显赫,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窑口,就是今天要说的当阳峪窑。当阳峪窑在这段历史中,似乎被人们忽略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及所有古陶瓷史料中,极少能看到有关当阳峪窑的相关介绍。


当阳峪,是豫西北地区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距焦作市约两公里。历史上归修武县管辖,所以一些国外古陶瓷学者也称当阳峪窑为“修武窑”。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民间瓷窑之一,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等,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是汉族民间艺术之瑰宝。

当阳峪窑从唐代开始烧造瓷器,到北宋后期达到高峰,金代继续繁荣,元代中期逐渐衰落,是宋金时期我国北方磁州窑系中成就最显著的代表。

当阳峪窑的烧造工艺很复杂,和其他的窑不太一样,当地的泥土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筛选好,然后磨打成浆、沉淀。一般沉淀这一步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沉淀以后的陶泥延展性变得很强,可以拉成线那么细或者擀成纸那么薄。


当阳峪窑烧白釉、酱釉、绞胎及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和剔花等瓷器,以白釉为主,以绞胎及釉下彩绘划花制作水平最高,为当阳峪窑的典型产品。

当阳峪窑的产品分两类,一类为一般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白釉盘、碗等器;一类属高级商品,器物都经过艺术加工,这类瓷器与河南登封、河北磁州窑高级商品瓷有共同点。

当阳峪窑烧造的瓷器中,有一个比较知名的品种,就是绞胎瓷。它的内骨中带花纹,所以表现起来很困难。工序很复杂,有一道工序找不到感觉都无法成型,所以成品率特别低。过去绞胎瓷应该属于御用瓷器,民用的不多。

当阳峪窑的陶瓷装饰工艺主要有三种,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剔花和绞胎。白釉釉下彩绘划花多见之于瓶、罐等器物。先在坯体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在白地上用黑彩画纹饰,然后在纹饰上用篦状工具划叶筋、花 瓣、花蕊或轮廓线,划后再次露出白色地,最后施透明釉装窑烧成。这类器物有黑白两色,对比鲜明,纹饰线条流利洒脱。其胎质较粗,但经过敷洁白化妆土后,弥补了缺欠,并产生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剔花器物以深赭色的地烘托出洁白的纹饰,具有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有花鸟或婴戏纹,也有图案装饰题材。瓶、罐除主题纹饰外,常采用小方块形组成的带状边饰,以白赭两色相间排列。这种边饰是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

绞胎装饰是用白赭两种瓷泥做成条状,然后相间排列,经过巧妙加工后形成有如羽毛状的纹饰。

宋金时期,当阳峪窑是一个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千变万化、纹饰独具匠心的大规模窑场聚集区,在做工精细的同时,生产量更是大得惊人,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有实力的民间窑场,为中国陶瓷史谱写了灿烂的一章。

当阳峪窑从元代中期开始逐渐衰落,历史的突变是当阳峪窑消失的主要原因。当年喧嚣鼎沸的当阳峪制瓷业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它留给后人的是诸多痛惜、诸多疑问和无尽的猜想。

正所谓:

一世风华当阳峪

天工造化火与泥

繁华落尽终归土

空留后世枉叹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