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高山仙人掌 2015-11-13

盌字別體字太多,常見的有、埦、鋺、椀、?表了盌不同材質,現在以為常用,其实当以字为正,从皿,夗声,形声字

盌的本字是皿,從古文字學的角度考察,盌字是皿字音變而分化出來的,同时分化出来的还有盘、凡二字(凡字即把皿字竖起来)。皿是象形字。盌之深者為甌、為盂,大者為盆、為盎,小者為盞,茶盞、酒盞皆此盞,淺者為盤、小盤曰碟。或曰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甲骨文中的皿字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著名的西周散氏盤,學書法的人幾乎無不知曉。

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夀州、洪州次。

越州的中心在今紹興,越窯中心在余姚。越州瓷器至少自戰國就發達,漢以後更是全國的瓷器中心,直至宋代後,其地位為龍泉窯取代。越窯最著名的產品當屬晚唐到五代的秘色瓷。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宁波市博物馆藏唐越窑荷叶托秋葵口盌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法門寺出土秘色瓷花口盌,此圖色彩失真,並有水垢。这种造型的盌时仿造金属盌的。

唐代鼎州前后有二,一在湖南西北部,一在陝西南部。湖南的岳州在長沙北部考古發現的湖南的瓷窯以长沙北部湘陰縣瓦渣坪的最著名,先通称长沙窑,就是唐代嶽州窯,從隋代燒至五代,岳州今岳陽一代。岳州窑的装饰在唐代各窑中是最丰富多彩的,甚至有大量的唐诗因为书写在瓷器中被保留下来。

陝西的瓷窯以耀州窯(黄堡窑)最著名,不知和鼎州有關係否,因唐代是分屬兩個州。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岳州窑青瓷盌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1998年印尼近海出水的銷往中東的嶽州窯盞,当年茶肯定没传到中亚,但茶字已经传过去了。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湖南省博物馆藏嶽州窯茶盌,注意这两例的茶皆作荼字。

婺州在浙江西南,中心是浙江金華,婺州窯存在時間從三國至元。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唐晚期婺州窯青瓷盌

壽州在安徽中部,今壽縣。壽州窯從南北朝燒至唐末。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壽州窯盌

洪州的中心是南昌,窯址在今江西豐縣,從東漢生產至五代。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此圖是洪州窯南朝瓷器,托於杯盌都是燒結在一起的,其實都是當托用,通常認為茶託出現于唐代,其實南朝已經存在,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唐洪州窯蓮花瓣紋盌及托  盌直徑14cm;托直徑23.5cm

以上六處都是南方的青瓷窯口,陸羽分成五個等級。

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氷,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緑,邢不如越三也。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唐邢窯白瓷茶托盏

前面都是對比南方窯口,唐代時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幾乎是齊名的,所以不能不說邢窯。這裏包含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如銀不如玉、雪不如冰。

陸羽認為越窯的釉是青綠色的,會把茶湯的顏色襯托成偏綠色的,在視覺效果上胜过邢窯的白瓷體現的茶湯的偏紅本色,所以越窯勝過邢窯。

我以為從評鑒茶湯的本色而言,白瓷勝過其他釉色的瓷器,其他釉色干擾了對茶本色的判斷,通常,真正好的茶,其湯色也好,無需借助釉色來做托。如當今喝綠茶好用玻璃杯以賞奇湯色之綠,牙尖之沉浮;也用玻璃杯飲陳年普洱茶,以其透光,可賞其清亮純淨之紅葡萄酒色,用白瓷杯也可其湯色,唯不宜用其他顏色之杯具。

雖然在瓷器的品質上越窯確實拾當時最好的,可能符合陸羽在瓷器與茶色上尚绿的主張,但不可當作标准,此事當與時俱進,不可膠柱鼓瑟。

我一直認為,不論哪一種綠茶,就像青瓷一樣,泡出來的基本湯色應該是綠或黃綠色的,如果唐代的茶煮出後是青綠色的,再以青釉“益其色”,這還有些道理。但按陸羽此處的說法,當時的茶湯就是白紅之色了,白紅指淡紅色,總之是茶湯色偏紅,這讓我實在難以理解。按常理,新鮮綠茶湯色偏綠,而存放時間長的不新鮮的綠茶湯色會變黃。以陸羽這樣對茶有研究的人,如果他說了唐代的茶是白紅之色,我也只有盲從的份了,剩下的就是琢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的事了

值得考慮一個問題,邢窯白瓷體現的茶湯色應該是本色,唐代的蒸清綠茶煮出來的茶為何是偏紅色的,是加工时蒸搗茶的緣故,還是炙茶、茶緣故,现在難說!既然像陸羽這樣的人都認為茶色應該是綠的好,那茶湯的本色應該是綠的才對,因為象這樣的人,估計是犯不上硬要把原本是紅色的茶湯變成綠色的然後說綠色好,就茶湯而言,把本色體現的最好,就是好色。如果是因为加工或烹煮不当,导致茶汤变色,而欲借助釉色校正,本质上也改变不了茶的口感,意义不大。硬要强调改变颜色的重要,就容易变成了漂白的麥克傑克遜了。

一升水,一方寸匕(三克左右)的色偏黃茶末(按陸羽好茶的標準),茶湯色會淡紅,現在能找到的可能原因,只有在炙茶和茶末是下水煮的這兩個環節,這只是推測,沒做過試驗。我知道茶種的茶湯中的兒茶素經過長時間的氧化,會變成棕褐色,這就是為什麼隔夜綠茶湯色會變成棕色的原因,還有簡單沖洗的的茶杯隔夜後會在杯底出現褐色茶汁積澱的現象,也是殘留的一些容顏已基本看不出來的兒茶素經過氧化的結果。吳噢以推測陸羽說的白紅,應該是棕色或棕紅色,哪怕現在的紅茶,其實也只是棕紅色的而已。其實茶湯色紅並不表示茶不好,只要是茶湯的本色,是無需去掩飾什麼的。比如當今之綠茶和紅茶關係,紅茶是無需去追求綠茶的顏色的,所以在這一點的,陸羽似乎有些偏執。這只是就茶論茶,與瓷質無關,越窯的青器品質固然好,但白瓷似乎更能表現茶的本色。固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中玉比銀高雅,但青色是玉色,白色何嘗不是玉色,玉的極品可是羊脂玉白。同時,棕紅色的茶湯在青釉盌中反映出來的湯色,是不是會比本色更好,常喝茶的人估計都有自己的判斷。

就茶湯色而言,我以為最重要是清亮二字。清不是無色透明,無色透明的是清水,茶湯之清則是有色透明,無雜質,亮是色澤的良好的表現。任何一種茶,能達到湯色清亮,在這一標準上都是達標的。

以今日之酒比較,不管是一般的金黃色的啤酒、還是黑啤、不管是紅葡萄還是白葡萄酒,不因為酒色而影響了酒的品質,對酒的色澤判斷也是清亮為標準,而酒的口感,和茶一樣,正如陸羽自己說的,“茶之臧丕,存於口決”。陸羽在強調茶盌釉色的影響時,怎麼就忘了自己的評茶原則了。

 

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陶?,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脣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

陸羽可能是長期居住在江浙一帶,對越窯確實情有獨鐘。前面說過,杜毓的《荈賦》是很重要的茶文獻,陸羽引用的這一句,現在不少宣傳紫砂壺者也常引用,是為了說明東晉時可能就有紫砂一類的器物了,他們的理解是東甌是江浙,器擇陶?就是茶器選擇陶制的,陶制的就是紫砂的,人的偏執總是如此。

甌是甌江流域,在今浙江南部,貫穿婺窯產區的的浙西南到沿海的溫州的浙東南。溫州北的德清縣德清窯,戰國時的瓷器品質就很高,可以說南朝以前領先於越窯所在的浙江北部,甚至浙江北部出土的早期瓷器就是德清生產的。所以甌江的名稱不是憑空出現的,此江流域就是因為盛產瓷器而著名,甌是瓷器中產量最大的品種,用作瓷器的代名詞。閩北的建甌地名也是這個道理。建甌原名建州,是宋代閩北的中心,宋元代的貢茶建茶就是出產在那裏,生產著名兔毫盞的建窯,也是建州的範圍,武夷山等地都是其轄地。因為宋代建窯有名,建盞更有名,於是宋代後建州成了建甌,此以瓷器命名地名的另一例。

杜毓的東晉時代,可以說德清窯的名氣在越窯之上,當然也可以說德清窯是在廣義的越窯之內,所以陸羽說“甌,越也”可能含義有二,前說為一,其二是甌在越州的範圍內。

東甌是本有其地的,《史記·東越傳》載“乃立搖爲東海王,都東甌”,《史記索隱》曰:“姚氏:甌,水名。《永嘉記》:水出寧城十餘裏,去郡城五裏入江,昔有東甌王都城。”永嘉在甌江下游,屬今溫州市下轄。

有的書“東甌”或作“東隅”,皆因為甌、隅古音相通之故,若是東隅,則是指東邊,也當是指盛產瓷器的浙江。

器擇陶?或作“器擇陶簡”,尚無注家注釋過。器是飲茶之器,擇是選擇,陶就是瓷,東晉時期在名詞上瓷器的名稱還沒確立,陶字經常就是指瓷,簡和揀都也都有挑選的意思,古常通用,所以才有不同的版本。陶簡,即瓷器之精選者。全句的大白話是“茶器選擇東甌出產瓷器中的精品”,這和上句說選水,用岷江之水,下句“酌之以匏,取式公劉”說器形,《詩經·公劉》記載公劉祭祀時用匏裝酒,以饗先人。

杜毓是用詩人的語言以古說今,包括地名,也切不可當真認為用酒葫蘆來喝茶。

陸羽不喜歡卷口的盌,大概是容易滴漏的緣故。根據現在考古發現,各窯口的盌都有卷口和侈口的,造型多樣,口沿不卷的盌其他窯口也有,同時越窯也有卷口盌。

盌底以圓弧形為上,平底為下。因為平底盌和盌壁有折角,會將茶末渣淤積在折角處。不如圓底的,茶湯帶著茶末渣一起喝下去了。

從法門寺的茶盌看,是一種盌壁斜直的斗笠盌,這個造型應該是符合陸羽的標準的。

水解《茶经》之四茶之器·盌

法門寺出土玻璃盞托及盌,其盌可视为唐代茶盌的标准型。

盌的大小不一,陸羽主張以半升以下的為好,一盌半升現在看來是不小的量了。

越州瓷、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夀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皆不宜茶。

從當代考古發掘的各個窯口的瓷器看,總體品質確實是越窯最好但就其釉色而言,唐代除了北方的邢窯產白瓷外,南方多以青瓷為主,青瓷的主要釉色是綠色,但正常都存在著偏色問題,偏黃、偏棕,還有看上去是褐色或醬色的,基本原因都是因為釉中含鐵量偏高的問題,高到可以變成褐色或黑色,其實高溫瓷釉沒有絕對的黑釉,當褐色濃度高到一定程度時,看上去是黑色的,但在強光下看還是褐色,宋代著名的兔毫盞是這種現象,高濃度的綠色也有這種現象,墨玉就是這種現象。所以唐代已經出現了醬釉或黑釉,也是青瓷系列的,就是這個原因。

寿州瓷釉色偏黄,出土于记载是一致的,岳州窑从出土文物看偏黄的现象也常见。为洪州窑瓷褐一条,与出土文物相去甚远,洪州的釉常见的事偏青而透明,唯一的缺点是太较粗,吴噢以胎釉的结合部是太好,出土的洪州窑釉面开片可脱釉的现象和常见,就是因为胎釉结合部好的缘故。

其他幾個窯口的湯色,陸羽皆因為茶湯的偏色被判為不宜茶,這裏似乎存在著雙重標準。

沒有哪一種顏色一定比其他的顏色高尚,桑苧翁著色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