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採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鞾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製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臧否,存於口訣。 此段文字關乎陸羽評判茶之好壞的理論,許多《茶經》注釋者都未能完全理解,意譯如下: (茶的採制)從採茶至封茶,共有七道工序;(加工好的茶的外形)從像胡人靴到像霜荷,共有八種。如果有人認為表面無細褶皺、色澤黑、茶面平整的茶為好茶,這是水準最差之評鑒,(因為是錯誤判斷);如果有人認為茶面有小皺紋、色澤黃、茶面起伏不平的茶為好茶,這是稍高明一點之評鑒,(是正確的判斷,但沒說出内在原因);若有人完全能說清為何皺黃坳垤好、為何光黑平正不好,那才是高手!為什麼?茶膏流失的茶表面光澤好,而膏保留得好的茶表面會起皺;採摘後隔天才加工完的茶色澤偏黑,而採摘後當天就加工好的茶色澤偏黃;搗好的茶入規後的去擠壓它,茶面就平(因為茶膏因此又流失了),自然地倒入規中並自然晾乾成型的茶表面就起伏不平。茶的這些情況和其他草木是一樣的。(這既是為什麼前面說鑒定水準低和水準中等的原因。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說得出道理的,才是行家。) 茶的好壞,最終取決於喝到口中的感覺。 陸羽這裏用了個“八等”,不知道是否隱含着上面八種情況的順序也代表了品質的高下順序。 “皆言”直接意思是全說,但如不反復揣摩,還真不知道陸羽想表達的意思。全按字面則是說如果全說好或全說不好,這是鑒之上。那為什麼就說全說好或全說不好就鑒之上了,所以陸羽自己就做了個設問“何者”,然後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把前面兩種的鑒別為何一為下、以為次表述出來。按《茶經》中的加工,茶必須當日采,當日加工,這樣出來的顏色是偏黃的,和宋人記載的茶貴黃白相似;而宿制(第二天才加工好的)色偏黑;同時茶忌膏流失,而含膏者皺,失膏者光,這就把為什麼上面兩種鑒定是一為下、一為次的內在原因給說明白了,其實說的兩種鑒定是一錯一對,而僅說對的為次,是陸羽為了自己把鑒別的內在根據說出了做鋪墊。所以把“皆言”理解成是完全說清,也就是要說出根據,這一點所有注解《茶經》的書都沒能理解的。 光黑平正的光,應該不是之光澤或光亮而言,其相對的現像是皺黃坳垤,那麼,光是相對皺而言,光就是指不皺,其實就是表面平整,這個皺是小的皺褶機理,因為後面的坳垤,指的也是起伏不平,那就是大的皺褶,陸羽說的六種坳垤比喻都是指坳垤而言。 許多版本將“口決”作“口訣”,不然。鑒定茶的好壞還有口訣,那陸羽前面的那通道理就白說了! 口決者,決之以口,這不是耍嘴皮子光看表面的說了算,茶的好壞,喝到嘴裏才能最終判斷,喝了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