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解《茶录》之二

 高山仙人掌 2015-11-13

上篇 論茶

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氣色也,隱然察之於內。以肉理潤者為上,既已未之,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鬥試,以青白勝黃白。

水解《茶录》之二水解《茶录》之二

     茶之白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可以偏青、可以偏黃,當然還有可能偏其他色彩。蔡襄以青白為上,但稍後來的《大觀茶論》就以黃白為上了。

油當讀去聲,作動詞。平聲為名詞,讀去聲做動詞是漢字的常見用法。陸羽《茶經》中論“貫穿之穿”時就說的很清楚。

用膏塗抹在茶餅的表面,是茶面呈良好之光澤,現在看來是很難理解的,在當時似乎是一種高檔茶的做法這種珍膏,也是有一定的配方,可惜不見任何資料記載。蘇軾詩曰“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說的就很有意思,像是茶的自白,茶本身的內在資質好,不是靠外在塗脂抹粉打扮的結果。可見時人也知道膏就是用來裝飾表面的。蔡襄也提醒說不要被以膏油出的各種顏色迷惑,要看是否是天生麗質。

北宋末到南宋的張擴有《清香》詩曰:

“北苑珍膏玉不如,清香入體世間無。若將龍麝汚天質,終恐薫蕕臭味殊。”

是不是我們可以讀出珍膏是有淡淡的清香的,推測是有一定的製作方和配方。但如果計入了龍腦、麝香的,就太過火了,過猶不及,變益為害了。

除了膏油,北宋還有以蠟封面的蠟面茶,都是高端的貢茶,直到北宋晚期才被更好的品种頂替,降為次等。

香 

茶有真香。

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

香字一說,本指糧食如稻粱等的口味,故字從禾從甘,也就是入口好吃為香,如果說“飯菜真香”,可以說是奔本義去了。後來經演繹,香歸鼻子所有了,但凡人類聞著舒服的氣息,都可謂香。可以這麼說鼻之所覺為臭(嗅),臭之可人者為香。同時,舌之所辨為味、目之所見為色、耳之所得為聲。

真香是茶的本味。宋熊蕃 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初,貢茶皆入龍腦,至是慮奪真味,始不用焉。蔡襄是主張真香反對加香料添乱的,這和他作為專業管理人員的知識有關。估計後來不用香料,和他有些關係。

龍腦:

 

龍腦香樹生長於熱帶,龍腦香即該樹的樹脂。中藥冰片就是用龍腦樹脂蒸餾提取的晶體,最好的成梅花冰片。宋元時出現用龍腦窨茶的工藝,也算是最早的香片了。

味 

茶味主于甘滑。

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製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前世之論水品者以此。

大凡飲食的評判標準,不離色香味三字經,茶亦然。

這裏的味,我們樂意理解成“口感”更為確切。這是第一次提到茶的口感,可以說是說出《茶經》中“茶之臧否,存於口決”的如何是口決的具體內容。

甘滑:

甘滑二字,確實精到,準確地說,甘為口味,滑為口感。

美味為甘,而人類天然好感的美味是甜味,來自糧食的天然甜味是甘,而口舌味蕾對好茶的的本能反應也是甘,可以說甘是對好茶評鑒的最重要的一個標準。

滑對澀而言,滑可以說是入口順而而毫無雜質、雜味的感覺。現今之陳年普洱茶,最重要的標準就是順滑,也可以說是以順滑取勝。

北苑鳳凰山:

當時屬建安縣吉苑,即今建甌市東峰鎮境內

按略晚于蔡襄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載”北苑西距建安回溪二十而近,東距東宮百里而遙”。

嘉靖《建寧府志》載:“龍啟中(933934年),里人張廷暉以所居地宜茶,悉輸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这事據說是這麼個過程,茶焙主張廷暉在鳳凰山擁有幾十茶山,因為茶香不怕山高路遠,由于閩王好茶,而且风传闽王喜歡張的茶,所以各級官僚都來敲詐勒索,張沒辦法,只好把茶山獻給朝廷。閩王也封做個“閣門使”,目的是繼續讓他管理茶山,這樣也好,反正好茶還是朝廷拿去,但是張就不用再受各方騷擾了,也還有個社會地位。張庭暉看來確實是個聰明人。

但是老讓土主當官,朝廷也不放心,到了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閩王有任命潘承佑管理北苑茶事,畢竟朝廷重視了,北苑茶加工水準又有了很大提高,保大四年就有了後來很著名的的乳茶 (的乳是白乳之義,《三國演義》中劉備骑的馬,額頭上有一白點,名為的顱,用的就是義,因為宋茶尚白) 名為京鋌,或者京梃。五代著名的李廷圭的墨也是稱梃,所以這時期的茶可能是加工成柱狀的。

可見是閩王當時得到張庭暉獻茶山后,有了這麼個禦茶園,而北苑可能就是朝廷這個禦茶園的名稱,因為是在閩國的北部。

諸焙:

焙是唐宋时期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焙火完毕,加工就算结束,往下的就是包装盒包藏的事了。焙同时也是焙火的设施。由於當時當地茶農甚多,多以家為單位加工,凡生產加工茶的家庭或作坊,为私焙,拥有者皆稱焙主。也有募集其他茶農為自己加工者,比如張廷暉就是當地的一個大焙主,有大面積的茶園,有加工廠房設備,同時每年在採茶季節又得雇傭附近的茶農幫助加工,也可說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了。

官府管理的为官焙,官焙主要是生产贡茶的。史載北苑發展高峰期,建安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宋會要輯稿》載:“元豐七年(1084年)建茶歲出不下三百萬斤。”

隔溪:

按略晚于蔡襄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在“過廻溪、逾東宮,則僅能成餠耳”,則所隔者,廻溪也。又言“”北苑西距建安廻溪二十里而近”,知北苑恰在溪之東,故“東溪”者,廻溪之東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