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解《大觀茶論》之十味香色

 高山仙人掌 2015-11-13

味: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銙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茶以唯上,這是本质性的大實話,也就說,不論茶色如何、點茶效果如何漂亮,但如果喝到嘴裏的感覺不好,那一切都是虛的。

這裏又出现一個茶味四字標準,香甘重滑,可以說這四個字也像水的清輕甘潔一樣,一直影響著後人對茶味的評判的用詞。武夷岩茶的標準是“香清甘活”,相信一定是受了香甘重滑啟發。分言之香為鼻鑒,甘為口味,滑為口感。

然則何為口味之重?重輕對言,在佛教六識中歸於觸識,重是一種感覺,,我想可以理解成茶形大,味濃。和滑一樣,歸入口感。建安的茶,宋人公認為茶性大,和長江下游所產的茶性不同,所以要壓膏務盡。而江茶不適合製成餅茶,而適合散茶,就是茶性的問題。如果江茶在榨膏務盡,估計就更淡而無味了。現在江浙一帶的茶,仍以適合加工綠茶為主,也還是清淡一路。

為何這裏不提清字為標準,清字固然有味單純不雜之意,但更多的偏重目鑒,即湯色透明無雜質者為輕,不是味的判斷標準,而且點茶講究的是水乳交融,所以也就很難把清字當作標準了。

宋徽宗以為那達到這四字標準的,只有北苑和壑源的茶。反過來也可以說,這四字標準是以貢茶為標準而擬定的。接著列出幾種問題的的原因:

其一是“味醇而乏風骨”,味醇是好現象,乏風骨是茶性不足,內在的勁度不夠,這個問題因為榨茶太過而導致的,其實無關蒸茶,蒸茶的過與不及的問題,在蒸壓程式中已經說過。

其二是“初甘重而終微澀”,這是采一槍一旗的茶時,槍的抽條已經太長的緣故,甘重視好現象,微澀則是苦的初級階段了。其三是“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什麼留舌?苦味留舌。開始有苦味,而後來又回甘了。這是茶旗存在的問題,因為是茶旗是即將開展成茶葉的芽,茶性較芽、槍而言已經大多了,開始具備茶的苦味。所以一槍二旗的不在貢茶的採摘標準之內,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反甘是好現象,苦味留舌就是問題了。

苦盡甘來是人類口腔味蕾的本能反應,所以最好的茶就是要排除茶味苦的自然屬性,加工成不苦而回甘的茶,這才能體現採制加工的技術。

芽銙是揀芽或中芽之銙,也就是採用一槍一旗製作的銙,所以才有槍旗之病,而“卓絕之品”,指得就是水芽、小芽所制之銙,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香: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真香指得是茶通過加工形成的自然香味。龍麝可以理解成龍腦、麝香,也可以是龍涎香和麝香,二者古代都簡稱為龍麝。如果在講香事的前提下說龍麝,多指龍涎和麝香,但因《茶錄》和其他宋代茶書都提到貢茶存在著“以腦入茶”的做法,所以於茶而言,龍腦的概率高些。

及熟、及幹是指蒸茶和榨茶都必須到位,毋過毋不及。只有蒸、壓、研、造各個程序都很完美,那麼,茶才能做到“和美俱足”。

蒸氣如桃仁是蒸查不熟導致的毛病,北宋黃儒《品茶要錄》是專論貢茶加工問題的茶書,其《蒸不熟》條曰:蒸不熟,則雖精芽,所損者甚多,試時色青易沉。味為桃仁之氣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茶蒸不熟除了桃仁味,還有青草味。
色: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

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時代在發展,茶的標準也在變化,蔡襄《茶錄》以青白勝黃白,而不言純白,此則獨推純白。其實任你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未必做到茶必純白,估計要做的純白為上,也只有用白茶點茶了,這或许和宋徽宗獨好白茶有關。

 黃白加工不及時。《品茶要錄》曰試時色非鮮白、水腳微紅者,過時之病也,略有差異。

 青白偏生,《品茶要錄》曰試時色青易沉,味為桃仁之氣者,不蒸熟之病也

灰白過熟,《品茶要錄》曰試時色黃而粟紋大者,過熟之病也,兩說有色差。

留膏則青暗,《品茶要錄》曰茶餅光黃,又如蔭潤者,榨不乾也。···漬膏之病也

傷焙則昏赤,《品茶要錄》曰“試時其色昏紅,氣味帶焦者,傷焙之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