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太极拳经句初探 (马伟焕)

 tjboyue 2015-11-13

【气】在『王宗岳太极拳经』开首【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中出现,近代较多太极拳著述都将气沉丹田,解作纵向呼吸,或腹式呼吸,小腹下压丹田,很明显是将【气】理解为有形质呼吸的空气。更进一步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以动作之开合蓄发去规定每个动作是呼还是吸。

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开始是明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里所指的【气】是指精神意识的引领,生理的微动力量,内部的整合运行,通达肢体、梢节;而呼吸只是纯然相应的调节,无须意识去控制,也就是自然状态下,心手相应,心已忘身的两相忘的景地。

杨澄甫宗师所传原文是:【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并无任何注释。到了1925年,陈微明着『太极拳术』才作出注释:

『太极纯以神行,不尚气力,此言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运气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有尽,先天之气无穷。』

这一段解释似乎气来气去还是讲气,文中虽然未有一个拳字,但也可意到是太极拳,有气为什么无力呢?无气又怎么样呢?这几句是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又曰【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二者不同之处,前者是『全身意在精神』,而后者是『全身意在蓄神』。解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

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对照之下很明显,武氏所理解的是:

精神解为蓄神

有气解作尚气

无气解作养气

清代有一本『奇射秘论』(卧云山房藏书,徐祥述)是武艺秘籍,孤本藏于日本帝国图书馆,论述了「有气则有力,无气则无力」进而再深入到「无气拳有力,有气拳无力。」兹节录如下,以供参考。

一曰气。气也者,体之元也。人无气不生,又曰,血为荣,气为卫,血行筋中,气行筋外,川流不息,如环无节端,何可一日无也。况人动曰气力,于是则力者,气之使也,有气则有力,无气则无力矣。殊不如善用气者,因气得力,不善用气者,为气碍,学者胡可以置之不讲也。今时辨别气力分而列之。

二曰力,力者,人身劲也。不知出何所而运用之际随气而生,又随气而没。

论云: 气与力相佐而实相碍,非为拳有气而无力也,盖为胸有气而拳无力也,然气为力主,而力乃气使,胸有气则力在胸,拳有力则气在于拳,无气拳有力,有气拳无力者,以为胸有气一分,气则占一分力,拳少一分力矣,胸有十分气,则胸占十分力,则拳少十分力矣。

注:胸也者,心胸也,亦谓构思。苏东坡画竹之先「胸有成竹」。

太极拳的【气】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知道是有【气】?【气】是摸不到、够不着的、是可知而不可见的;【形】是摸得到,看得见的,当在外的形练到了内外协调统一的时候,内在的气就充盈贯通,达于型表,聚而成势,而成为可见的气的载体,近似乎气势。如是,【以气运身,而不是以力运身】,故曰【有气者无力】。如果型没有练到位,就没有一个完善的动态的型和气相结合,也就是气不附势,是为【无气】,无气运身则纯然用刚力,故曰【无气者纯刚】。【纯刚】不是纯钢,也不是精纯的刚,而是单纯的刚劲。我们要求的是刚柔相济,在操练中,如杨守中老师说,太极拳全尚外柔内坚之劲。更有论刚柔者明言“...纯柔则衰,纯刚必亡...”。在清代,金缨撰格言:“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这里的无气是指不发怒气和抱怨气,和武术层面的解意有所不同。所以,外而内,内而外,是整体谐合的,如环无端,而相互推进,自我完善,不是各自孤立的定义,而是全体整个精神随意而行。必须要长时间去实践,将拳练好了,自然能够自己领悟到。

传统太极拳,行功走架,练拳就是练功,神宜内敛,意守丹田,哪还要意想些甚么是吸是呼的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