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聚焦】依托“互联网 ”促城市业务转型

 北书房2014 2015-11-13




对商业银行而言,城市个人客户金融需求较强,投资理念成熟,可投资金融资产相对较高,是银行发展城市业务的核心。但同时,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带来的“去中心化”,以及资金脱媒、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存贷利差缩小、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客户需求等,使银行发展城市业务面临挑战,要求银行加快创新城市金融产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触网”的消费金融创新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利率下行周期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多选择通过消费类信贷业务促进其城市业务发展。而依托互联网与大数据等技术,提高业务效率,增强客户体验,是这一轮银行加强消费金融创新的显著特点。

工商银行推出基于客户线上线下直接消费的信用贷款产品“个人逸贷”,客户规模与业务余额持续提升。建设银行依托其“善融商务”电商平台,以平台大数据为主要评测依据,形成了从个人消费者到小微企业,再到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的完备网络融资生态链。招商银行今年初推出了一款全线上自助贷款产品“闪电贷”,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处理。

可见,通过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消费金融生态圈,消费信贷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翅膀,有助于改变银行传统的风控思路,将传统“客户申请——银行授信——消费使用”的复杂流程改进为“消费触发——自动授信”的简单模式,大大提升客户体验,推动商业银行城市金融业务取得跨越式发展。

投资理财产品“多元发展”

面对城市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银行主要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予以满足。但受到降息周期到来、存款利率上限打开以及“刚性兑付”逐渐被打破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面临挑战,亟需丰富投资理财产品线,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财富管理服务。

以花旗、汇丰为代表的外资银行投资理财业务发展成熟,代理境外理财产品与专业的理财规划方案是其吸引国内客户的“杀手锏”。近年来,国内银行也加快了投资理财产品创新的步伐:工商银行不断扩充投资品类型,其对大宗商品投资的创新引领国内同业。招商银行采用P2P模式建立“小企业E家”平台,利用银行专业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对称的信息和资金交互,为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个人客户投资理财提供了一个收益率较高且更安全的工具。

通过持续丰富投资标的、不断提升交易体验,以满足城市客户差异化的风险偏好,以及客户对资金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的不同要求,是今后各行发展城市业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加快城市金融产品创新

深耕城市市场与客户,对于银行把握发展机遇、促进城市业务转型意义重大。在“互联网+”浪潮下,商业银行可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线上产品研发力度,建立网络化金融平台与生态圈,完善个人网银、掌上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实现对城市客户的“7×24”服务,缓解柜面压力,提升业务效率与营销精准度。

进一步完善城市金融产品序列。银行应丰富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推动期次型产品向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转变;重视贵金属产品避险功能,打造实物类与交易类贵金属同步发展的贵金属产品体系;针对城市客户跨境金融需求,提供海外见证开户等服务,加大对外汇投资品种的研发;完善支付结算产品线,满足城市客户的金融消费需求。

提升客户体验。银行在零售产品创新过程中,通过交易流程优化、功能升级改造等多种方式,改善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持续提升商业银行城市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